玉米田使用除草剂防除杂草,是一种省工、省力、省时的除草方法。但玉米田使用除草剂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对除草剂的选择和混用上,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严重的药害,甚至会带来改种的危险。现将玉米田常见的几种除草剂使用不当对玉米造成的药害症状介绍如下。
烟嘧磺隆药害 笔者曾发现过过量使用烟嘧磺隆,造成处于6~7叶期玉米全被杀死的典型药害实例。烟嘧磺隆属于磺酰脲类除草剂中的高效药剂,在玉米田使用不当易产生药害,使用时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用药。它的使用要求在玉米3~5叶期使用,过早或过迟均易发生药害。也不能超量用药,用药量过大或重复用药,施药前后7天内使用有机磷农药等,均易对玉米产生药害。玉米受其药害,表现为施药后5~10天心叶褪绿、变黄或叶片出现不规则褪绿斑,有的叶片卷缩成筒状,叶缘皱缩,心叶牛尾状,不能正常抽出。受害玉米苗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矮化,并可产生部分丛生和次生茎。药害轻的一周可恢复正常生长,药害严重的叶片变白,明显抑制生长,难以恢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不同玉米品种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敏感性由弱到强依次为马齿型玉米、硬质玉米、爆裂玉米、甜玉米。甜玉米和爆裂玉米对烟嘧磺隆敏感,因此不能使用。一般玉米2叶期前6叶期后对烟嘧磺隆敏感。使用过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氧乐果、辛硫磷等的玉米,对烟嘧磺隆敏感,这两类药的使用间隔期要在7天以上。对受烟嘧磺隆药害不太严重的玉米苗,可用芸薹素内酯或赤霉酸加尿素喷施,有利于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减轻药害损失。
2甲4氯钠盐药害 该除草剂属于苯氧乙酸类选择性激素型除草剂,适用于水稻、小麦及其他旱地作物的杂草防除。玉米田可使用该除草剂,施药期掌握在玉米3~6叶期,以4~5叶期使用最为合适。施药剂量56% 2甲4氯钠可溶粉剂每亩用量为75~100克;13% 2甲4氯钠水剂每亩用量250毫升,用手动喷雾器喷雾,每亩加水量40~50公斤,天气干旱时适当加大用水量。在生产上用2甲4氯钠防除玉米田杂草,需要注意的是,玉米苗期使用不当,如过量使用或使用过晚,常会引起药害。症状表现为叶片卷曲,有的变成葱管状,雄穗很难抽出,茎变扁而脆弱,易于折断,叶色浓绿,地上部产生短而粗的畸形支持根。严重的田块玉米叶片变黄,干枯,无雌穗,即使是在适期内按照推荐用量使用2甲4氯钠,如果药液喷到玉米心叶上,也可能造成药害,在高温条件下药害症状更是明显,严重的甚至造成失收。因此,玉米田使用2甲4氯钠除草,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用药,切不可超量施用,最好采用扇形喷头,顺垄低空定向喷雾,将喷头走在玉米心叶下部,尽可能不让心叶着药,这是减轻使用时产生药害的关键。使用2甲4氯钠,还要注意防止雾滴飘移药害发生。
乙草胺药害 乙草胺属于酰胺类除草剂,它是一种广谱高效的选择性芽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土壤表面喷雾处理。目前使用的制剂有43%和50%的乳油产品。作为选择性旱地芽前除草剂,在土壤中药效持续8周以上,一次施药可控制整个生育期无杂草危害。可防治玉米田的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但对多年生杂草无效。杂草对乙草胺的主要吸收部位是芽鞘,进入体内的药剂能干扰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使幼芽幼根停止生长,最终使杂草死亡。这种酰胺类除草剂能抑制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抑制蛋白质与RNA的生物合成,使植物不能制造生命所需的物质而死亡。每亩用50%乙草胺乳油50~70克。土壤湿度大的南方旱田每亩用30~60克,北方旱地每亩用130克,对水40~60公斤,在播后苗前喷洒,防除玉米田的禾本科杂草。使用时不能用量过大,否则将会引起玉米植株矮化;有的种子不能出土,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变形,心叶卷曲不能伸展,有时呈鞭状,其余叶片皱缩,根茎节肿大。一般在土质粘重、冷湿地块容易促使药害形成。
莠去津药害 该除草剂属于三嗪类除草剂,又称阿特拉津。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主要有50%可湿性粉剂和40%悬浮剂,它是一种选择性内吸型苗前、苗后使用的除草剂。用于玉米田除草,可以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对某些多年生杂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莠去津等三嗪类除草剂,主要是通过影响植物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从而达到干扰抑制光合作用的目的,使杂草幼苗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难以补充必需的有机营养而死亡。该除草剂对豆类和桃树敏感。玉米在播后苗前用药,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的地区,每亩用40%悬浮剂175~200毫升;有机质含量在3%~5%和杂草多的地区,每亩用40%悬浮剂200~250毫升,沙质土用下限,粘质土用上限,播后1~3天,加水30公斤用喷雾器喷洒土表。玉米苗后处理可在4叶期进行。一般来说,在玉米田使用比较安全,但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低于2%)的沙质土壤或苗前施药后遇到大雨,则有可能造成淋溶性药害,主要表现是玉米叶片发黄,一般10~15天后叶色才能转绿,恢复正常生长。需要注意的是,施用有机磷农药会使玉米对莠去津的解毒作用明显下降,施用莠去津前后7天内均不能施用有机磷农药,否则玉米会受到严重药害。
农药快讯, 2018 (13):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