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类型多,一定要做好预防,发生时对症下药
更新时间:2018-08-30 点击量:2622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高达40%~50%。7月份以来,全国各地连续高温高湿天气,这样的气象条件极有利于稻瘟病的大发生。特别是水稻抽穗期,如出现3天以上连阴雨雾天气,后期穗颈瘟大面积暴发流行的风险极高。为此农民朋友绝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务必高度重视稻瘟病的防控工作。


稻瘟病的识别及危害症状

    (1)苗瘟  一般发生在苗床育秧阶段或秧苗二叶期。危害初期在幼苗的基部成芽鞘上可观察到水渍状斑点,发病严重时,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褐色,直至病苗卷缩枯死。


    (2)叶瘟  一般发生在水稻三叶期以后,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危害较为严重。病菌侵染叶片产生褐色斑点,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植株萎缩,根部腐烂而枯死。
根据病斑的形状、色泽和大小,可以将叶瘟病的病斑大致划分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


    (3)节瘟  一般发生在剑叶第1、2节上,常常发生在抽穗后。病害侵染初期,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大至全节,呈黑褐色。易致穗部早枯,不能正常灌浆结实,谷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严重时一株稻秆上有2~3个节受害。


    (4)穗颈瘟  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逐渐向两端扩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易造成水稻白穗,严重影响产量。


    (5)谷粒瘟  发生在谷壳或护颖上。谷粒发病早的可使谷粒成为灰白色的半壮谷,发病迟的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点。


    在不同类型稻瘟病发生时,特别要注意的重点是叶瘟,它的发生严重与否预示着以后的危害程度。如果发生穗颈瘟,一般防治效果都不太理想。叶瘟发生时,要特别观察它的慢性型病斑和急性型病斑,因为它可以看出品种间的不同抗性及发病的严重程度,然后确定防治方法。


两种病斑的观察与区别

    (1)慢性型病斑  病斑呈梭形,最外层有黄褐色晕圈,称中毒部,由病菌分泌的毒素所致;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叶组织细胞全部被破坏。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这三部一线是稻瘟病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也是典型症状。


    典型的慢性型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成长条状,病斑背面也可产生灰绿色霉层。


    (2)急性型病斑  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或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合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急性型叶稻瘟发生后,如果用药防治效果不佳时,必须及时更换农药品种,在破口期要重防穗颈瘟。


防治方法

    稻瘟病的发生与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栽培管理措施、病害流行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和合理用药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1)选用适合本地栽培的抗病品种。

    (2)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氮、磷、钾肥合理施用,增施磷、钾肥和硅肥,提高水稻抗病性,严防偏施氮肥。后期间歇灌溉,干干湿湿。

    (3)彻底肃清病原。常发病地区,在水稻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遗留稻草。

    (4)药剂防治:预防药剂主要有三环唑、咪鲜胺、稻瘟灵、吡唑醚菌酯或肟菌酯等药剂,喷施1~2次,每5~7天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为了防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等病害,可选药实现“一喷多防”、在水稻孕穗末期和齐穗期各喷施1次。    (云众地)

 

农药快讯, 2018 (16): 45.

tag: 稻瘟病  穗颈瘟  叶瘟  三环唑  稻瘟灵  肟菌酯  吡唑醚菌酯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0918.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