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病菌以菌核、厚垣孢子在土壤、稻种越冬,次年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为初侵染源,侵染水稻引发病害。水稻孕穗期是易感病期,孕穗末至破口期是稻曲病厚垣孢子主要侵染时期。水稻破口后9~12天即灌浆期开始发病,发病过程表现为先急后缓,在前期有一个发病高峰,一般危害稻穗上的个别谷粒。
生产上防治水稻稻曲病,以预防性用药为主,发病后较难用药治疗。预防稻曲病发生,关键要根据该病的发生规律,在水稻破口前5~7天用药,用药过早或过迟防效均会下降。生产上一般可以掌握在水稻叶枕平(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相平)或在叶枕平后向后推2~3天用药。也可以以全田1/3茎蘖的剑叶全部抽出为施药时间,此时距水稻抽穗约有7天。
目前适用于防治水稻稻曲病的药主要有苯甲·丙环唑(爱苗等)、戊唑醇、氟环唑、己唑醇等唑类,琥胶肥酸铜、碱式硫酸铜、络氨铜等铜制剂,以及嘧菌酯、井冈霉素、咪鲜胺、肟菌酯、烯肟·戊唑醇、戊唑·嘧菌酯、肟菌·戊唑醇等。这些药适期足量施用均对稻曲病有较好防效,关键应抓准防治适期施用,错过防治适期,再好的药也很难取得良好防效。在水稻破口前5~7天用药1次,对稻曲病就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戊唑醇是防治水稻稻曲病和纹枯病的高效适用药,对稻瘟病有一定的防效。该药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作用相对较强,用量不能过大、施药后短期内不能出现强降温天气,否则容易导致水稻抽穗困难。水稻破口前用戊唑醇防治稻曲病和纹枯病,一般每亩用纯药4.5~6.5克,纹枯病发病严重或天气条件有利于稻曲病发生时,可以适当增加纯药亩用量至6~8克,纯药亩用量超过10克就容易对水稻生长造成不良影响。连续用戊唑醇等唑类药防治水稻稻曲病、纹枯病等病害,应注意间隔时间不能过短、用药量不能过大。近期天气多变,应关注施药后的天气条件,尽量不在强降温天气来临前施药。
农药快讯, 2018 (17):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