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除草剂广泛应用的历史已有70多年。自1942年发现具有优异杀草活性的2,4-滴之后,全球农业开启了除草剂的大规模应用。
据统计,我国因遭受杂草的危害,每年损失粮食约200亿千克。作为一种经济、高效、可靠的解决田间杂草的方案,除草剂在粮食的丰产、稳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全球除草剂占农药总价值的40%左右。所以明确除草剂的分门别类,对科学合理应用除草剂有重要指导意义。
除草剂可以按很多方式进行分类:
(1)按选择性可以把除草剂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
灭生性除草剂在不同植物间没有选择性,对大多数绿色植物都有药效作用,若用于作物田,需要利用时差、位差,或保护性喷雾/定向喷雾来获得选择性。常用的灭生性除草剂有草铵膦、敌草快、草甘膦等。
选择性除草剂通常对某种作物安全,而对其他作物不安全。常用的选择性除草剂有氰氟草酯、甲基二磺隆、硝磺草酮、异噁唑草酮、苯唑草酮、环吡氟草酮、双唑草酮、三唑磺草酮、苯唑氟草酮、2甲4氯、氯氟吡氧乙酸、异丙隆等。
(2)按在植物体内的输导性能分为输导型除草剂(如双唑草酮)和触杀型除草剂(如唑草酮)
一般情况下输导型除草剂在作用速度上慢于触杀型除草剂,但比触杀型除草剂有更稳定的防效彻底性。
(3)按喷洒的目标分为土壤处理剂和茎叶处理剂
一般而言,土壤处理剂茎叶活性较差;有些茎叶处理剂兼具一定的土壤封闭活性。通常情况下,茎叶处理剂和土壤处理剂不能混淆使用。
本篇重点分享按化学结构和作用方式进行除草剂分类的方式。
化学结构分类
除草剂可以按其结构划分为不同类别,同一类别的除草剂通常具有某些共性作用特性。
同一化学结构类别的除草剂具有一般共性,以磺酰脲类为例说明具有以下共同特性:
活性高,用量极低;杀草谱广,所有品种都能防除阔叶杂草,部分品种还可防除禾本科或莎草科杂草;选择性强,对作物安全;使用方便,多数品种既可进行土壤处理,也可进行茎叶处理;植物根、茎、叶都能吸收,并可迅速传导;作用机制为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阻碍支链氨基酸的合成;一些品种土壤残留较长,影响下茬作物;对人、畜毒性极低;易产生抗药性。
表1 按化学结构划分的除草剂类别
常用除草剂类别 |
代表化合物 |
三酮类 |
磺草酮、硝磺草酮 |
吡唑类 |
环吡氟草酮、双唑草酮、三唑磺草酮、苯唑氟草酮 |
吡啶类 |
氯氟吡氧乙酸、氟氯吡啶酯、氯氟吡啶酯 |
磺酰脲类 |
苯磺隆、苄嘧磺隆、烟嘧磺隆、吡嘧磺隆 |
磺酰胺类 |
双氟磺草胺、五氟磺草胺、啶磺草胺、唑嘧磺草胺 |
嘧啶水杨酸类 |
嘧啶肟草醚、双草醚、嘧草硫醚、环酯草醚 |
咪唑啉酮类 |
咪唑乙烟酸、甲氧咪草烟 |
芳氧苯氧丙酸酯类 |
精噁唑禾草灵、精喹禾灵、炔草酯、氰氟草酯 |
苯氧羧酸类 |
2,4-滴、2甲4氯 |
三嗪类 |
莠去津、西草净、莠灭净 |
酰胺类 |
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丁草胺 |
二硝基苯胺类 |
氟乐灵、二甲戊灵 |
环己烯酮类 |
烯禾啶、烯草酮 |
脲类 |
异丙隆、绿麦隆、敌草隆 |
二苯醚类 |
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乙氧氟草醚 |
环状亚胺类 |
噁草酮、氟烯草酸 |
氨基甲酸酯类 |
禾草丹、甜菜宁、禾草特 |
有机磷类 |
草甘膦、草铵膦 |
联吡啶类 |
百草枯、敌草快 |
作用方式分类
按照作用方式,可以把除草剂分为20多个类别。为了便于记忆,还可以用字母或者阿拉伯数字表示,字母是国际除草剂抗性行动委员会(HRAC,The International Herb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的代号模式,数字是美国杂草科学协会(WSSA,Weed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的代号模式。
表2 按作用方式划分的除草剂类别
序号 |
作用方式 |
WSSA |
HRAC |
1 |
酯类合成抑制剂(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 |
1 |
A |
2 |
乙酰乳酸合成酶(支链氨基酸合成)抑制剂 |
2 |
B |
3 |
光系统II抑制剂 |
5、6、7 |
C |
4 |
光系统I电子传递抑制剂 |
22 |
D |
5 |
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 |
14 |
E |
6 |
色素合成抑制剂 |
|
F |
7 |
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抑制剂 |
12 |
F1 |
8 |
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抑制剂 |
27 |
F2 |
9 |
未知靶标 |
11、13 |
F3 |
10 |
脱氧木酮糖磷酸合酶抑制剂 |
|
F4 |
11 |
5-烯醇丙酮酸基莽草酸-3-磷酸合酶抑制剂 |
9 |
G |
12 |
谷氨酰胺合成酶抑制剂 |
10 |
H |
13 |
二氢蝶酸合成酶抑制剂 |
18 |
I |
14 |
微管组织抑制剂 |
23 |
K2 |
15 |
细胞分裂(极长链脂肪酸)抑制剂 |
15 |
K3 |
16 |
纤维素合成抑制剂 |
20、21 |
L |
17 |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 |
24 |
M |
18 |
脂质合成(非ACCase)抑制剂 |
8、26 |
N |
19 |
激素合成 |
4 |
O |
20 |
激素传导抑制剂 |
19 |
P |
21 |
未知作用方式 |
17、25 |
Z |
这些作用机制的除草剂从1930—1990这60年的时间内全部集中出现,合成激素类诞生较早,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PSⅡ抑制剂诞生于50~60年代,PPO抑制剂诞生于60年代,草甘膦和草铵膦诞生于70年代,两者相差5年左右,ACCase诞生于70年代,ALS类和HPPD抑制剂诞生于80年代。
所以准确把握和认识除草剂的类别和作用方式,对于正确选择抗药性杂草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当杂草对某一化学结构类别的除草剂或某一作用方式的除草剂产生抗性,即不能用同一化学结构类别的除草剂或某一作用方式的除草剂进行有效防除。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选用全新作用机制的化合物。 (清原农冠)
农药快讯, 2019 (10):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