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更新时间:2019-12-06 点击量:2557

  油菜菌核病俗称白秆病,又名空秆病、烂秆病、霉秆病、霉蔸病,该病最早于1915年在印度发现,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油菜生产国和地区的重要病害,以温带最为普遍。我国最早于1932年首次报道油菜菌核病的寄主范围和危害。目前,除西北部分干旱地区外,油菜菌核病在我国冬、春油菜产区都有发生,以温暖潮湿的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冬油菜产区受害重,引起植株早枯,角果减少,种子皱秕,产量下降。一般年份发病率10%~20%,流行年份可达80%,减产5%~70%,含油量降低1%~5%,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质量。油菜菌核病与大豆、向日葵、花生、菜豆、蚕豆、草莓、哈密瓜、黄瓜、西葫芦、菠菜、花椰菜、甘蓝、白菜、莴苣、莴笋、胡萝卜、芹菜、茴香、芫荽(香菜)、大蒜、马铃薯、茄子、辣椒、番茄、烟草等作物菌核病属同一病原,可相互侵染,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

 

一、为害症状

  油菜菌核病在整个生育期各部位均可发病,以茎秆发病损失最大。幼苗染病,通常在与土壤接触的根茎和接近地面叶柄的两侧先发病,最初出现红褐色斑点,后扩大转为白色,病组织逐渐变软腐烂,上面有大量白色菌丝,后期病部形成黑色菌核。严重的病斑绕茎后可致幼苗死亡。成株期染病,首先在花瓣上发病。花瓣受害后着生暗黄色水渍状斑,脱落在叶片上引起叶片发病。叶片受害,多从植株下部衰老、黄化的叶片开始发病,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展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同心轮纹的病斑,边缘暗青色,外缘具黄晕。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并生出白色菌丝,干燥时病斑中央变薄,容易破裂穿孔。病叶腐烂后搭附到茎上引起茎秆发病。茎部受害,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最初为浅褐色椭圆形水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展成长椭圆形、长条形或菱形的绕茎大斑。病斑略凹陷,中央白色,具同心轮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表面长满白色絮状菌丝。病害晚期,茎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象麻丝,茎髓被蚀空,并生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黑色鼠粪状的菌核,有时在茎外也形成菌核,最后全株枯死。发病较轻的,部分植株干枯而死,病秆易被风吹倒,病部以上枝叶萎雕变黄。角果受害,形成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成小而圆的菌核,种子不实。种子受害,表面粗糙,灰白色,无光泽,或成为不规则秕粒。

 

二、病原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核盘菌科核盘菌属。该病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能侵染十字花科、伞形花科、锦葵科、豆科、菊科、茄科等75科278属408种及42个变种或亚种的植物。在我国,已知寄主有36科214种,栽培的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蓝型3种类型油菜的5个种均受其害。

 

  菌核初为白色后变黑色,内部粉红色,长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1~30)mm×(0.5~8)mm,为2 mm×6 mm左右,全部由菌丝组成,表面无绒毛。菌核萌发后长出1至多个具长柄的肉质子囊盘,子囊盘淡肉色至褐色,初呈杯状,展开后呈盘状,直径2~6 mm。盘状子囊盘上着生一层子囊和侧丝。子囊棍棒状或圆柱形,顶部钝圆,无囊盖,无色,大小(91~162)μm×(6~11)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侧丝无色,丝状,夹生在子囊中间。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具2核,大小(8~14)μm×(3~8)μm。菌丝白色,丝状,有分枝和隔膜。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夏(冬油菜区)或越冬(冬、春油菜区),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也可附着在采种株、病残体、有机肥料、混杂在种子中或其他寄主上越夏越冬。菌核在水田、潮湿土壤、干燥土壤中能分别存活1个月、1年、3年。通常在翌春旬平均气温超过5℃之后,土壤中的菌核在湿润条件下陆续萌发产生大量病菌,油菜抽薹、开花期旬平均气温8~14℃阶段大量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里弹出,借气流传播至数千米外。孢子在寄主上发芽,产生侵入丝侵染处于衰老阶段的器官组织。病菌从叶片扩展到叶柄,再侵入茎杆,也可通过病、健组织接触或黏附进行重复侵染。生长后期又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油菜开花期,子囊孢子发芽侵染花瓣,带菌花瓣脱落至叶片上引起叶片发病。叶片病斑扩大蔓延至茎或茎枝贴附带病花器、叶片,而诱发茎病。菌核除萌发形成子囊盘之外,有时也可萌发产生菌丝由地表侵染油菜植株,至油菜成熟阶段,菌丝在病株体内(少数在体表)形成菌核,随着收获、运输、脱粒,菌核落入土中,混于种子中或残留在植株体内。子囊孢子在寄主上发芽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由寄主表皮细胞间隙或伤口、自然孔口侵入,在寄主体内发育成菌丝。在寄主体内,菌丝分泌多种果胶酶、纤维素分解酶、蛋白分解酶及草酸等毒素,分解和杀死寄主细胞,降低寄主的抗病能力,引起发病。

 

四、发病条件

  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及为害,除与菌源、侵染力和致病力有关系外,还与品种抗性、气象因素、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

 

1.菌核基数

  菌核越夏或越冬残留量与油菜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前茬作物或上年发病轻的田块,一般发病较轻,反之则重。田间菌源量大,寄主抗性差,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发病严重。

 

2.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对油菜菌核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杂交品种比转基因品系易感病,白菜型品种比甘蓝型和芥菜型品种易感病,品种花期长比品种花期短发病重。

 

3.温、湿度

  温度、湿度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温度在5~25℃、相对湿度85%以上利于病害发生,气温高于30℃或低于3℃,相对湿度小于60%,病害的发展会受到抑制。油菜谢花期遇到高温多雨天气有利于菌核病大流行。在油菜生长发育期,一般具备病害流行所需的温度,但湿度受阴雨和田间小气候的影响而在年份、地区和田块间差异很大。阴雨潮湿有利于菌核萌发产生更多子囊孢子,有利于菌丝生长和病斑扩展。

 

4.降水

  当菌源数量较大时,油菜开花期的降雨量是油菜菌核病流行的关键因素。旬降雨量超过50 mm,病害发展迅速,且发病重。旬降雨量小于30 mm则发病轻,低于10 mm难于发病。油菜盛花期与子囊盘萌发盛期吻合度高,油菜长势旺,油菜花期、角果期降雨量比常年偏多(或连雨3 d以上),尤其是油菜成熟前20 d内降雨量偏多,菌核病将偏重发生,反之则轻发生。

 

5.日照

  初花至盛花末期,平均日照时间小于6 h的油菜田比大于8 h的油菜田发病重,尤其是大雾天气易引起菌核病的大发生。

 

6.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因素中,作物布局、种植方式、种植顺序,以及作物熟制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连作地菌核残留量多,邻作田抗病力弱易发病。

 

7.栽培管理

  栽培技术通过影响田间菌源量和创造有利于油菜生长的小气候及植株的抗病性而影响病害发生与流行。播种过早、密度过大、施用未充分腐熟的粪肥、植株生长过旺、中耕培土不及时、田间杂草严重、株间通风透光差,或抗病力减弱的情况下易发病。早春寒流侵袭频繁或油菜遭受冻害,以及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植株倒伏的地块发病重。

 

五、综合防法策略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工作,要贯彻落实“减少菌源为主,适期用药防治”的植保方针,尽量采取农业措施控制病害发生,对非施药不可的,应根据生产有机油菜、绿色油菜田使用农药的规定要求,选择对口农药进行防治。

 

1.有机油菜田菌核病的防治

  (1)种子管理。引进油菜种时,可轮换选用抗(耐)病品种,如中双9号、蓉油4号、秦油2号、江盐1号、晚油18号、豫油2号、油研7号、核杂2号、滁油4号、甘油13号、赣油14号、中油821、华杂4号等;自留油菜种子的,要把好种子质量关,建立无病株留种田,培育无病油菜种子,进行无病留种,消灭初侵染源;播种前精选种子,再挑出菌核或疑似带病的种子,防止带菌种子进入田间进行远距离传播,可减轻发病。

 

  (2)栽培管理。合理轮作换茬,不与寄主作物进行轮作、邻作,提倡与水稻、水生蔬菜进行轮作,或与小麦、燕麦、黑麦、荞麦(乌麦或三角麦)、玉米、糯玉米、高粱、谷子、薏苡(薏米仁或六谷子)、糜子(稷)、甘蔗等禾本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消除或降低土壤中残留病原菌,可减少菌源;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增施磷、钾肥,早施或控施蕾薹肥,促使油菜健壮生长,防止其贪青倒伏,提高植株抗病力;播种前,用10%盐水选种,汰除漂浮起来的病种子及小菌核,带出田外深埋,并用清水洗种,晾干后播种。也可用50℃温水浸种10~15 min,抑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类型及菌核病的发生规律,提前育苗,或适当迟播、移栽,避免翌春开花提早、花期延长,使谢花期与菌核病暴发流行期尽量错开,从而减少发病机率;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相对湿度,抑制或减轻病害发生,如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每亩油菜保苗密度一般在4~5万株;多雨地区推广深沟窄畦(厢)栽培,利于春季沥水,雨后清沟排渍,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避免积水诱发病害;及时清除荠菜、刺儿菜、紫罗兰、金盏菊等花卉和杂草,减少寄主,减轻病害传播、蔓延;及时中耕培土,破坏子囊盘和子囊孢子的形成,可降低发病率;谢花期及早摘除和深埋基部老叶、病叶、黄叶,减少发病媒介,可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连作地或菌核病发生重的地块,在油菜收获后彻底清除、深埋病残体,随后深翻晒田,深耕25 cm以上,翻埋大量菌核,使残留菌核不致萌发,减少初侵染源。

 

  (3)庭院管理。脱粒后,采用沤、烧等方法处理寄主秸秆、角果皮,消灭越夏越冬菌源,压低菌源基数。

 

  (4)搞好预测预报。利用省、市农业生产信息通报,掌握周边市、县油菜菌核病发生动态,同时根据历年子囊盘萌发时期及其消长规律,在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后每5天查一次田,记载萌发菌核数(肉眼可见子囊盘柄尖端露出土面计为菌核萌发),发现油菜菌核病轻发生(1级),即平均茎病株率发生程度大于1%、小于10%,且有病害流行趋势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有效消灭中心病株。

 

  (5)用生物农药防治油菜菌核病。有三个用药阶段:重病区,耙地前每亩用2亿孢子/g小盾壳霉CGMCC8325可湿性粉剂100~150 g,兑水40 L,均匀地喷洒于土壤表面,然后再用轻耙把药液混入4~8 cm深的土壤中,进行土壤消毒,抑制病害发生;在油菜初花期、菌核病发生前,每亩用40亿孢子/g盾壳霉ZS-1SB可湿性粉剂45~90 g,兑水后均匀喷施油菜花、叶片和茎部,控制病菌对油菜的侵染;在油菜田菌核病叶病株率达5%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下时或发病初期,可用0.05%绿泰宝水剂600~800倍液喷雾,隔7~10 d喷1次,视病情连喷2~3次。

 

2.绿色油菜田菌核病的防治

  在使用上述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上,播种前用10%硫酸铵水选种,除去上面漂浮的秕种及小菌核,带出田外深埋,并用清水洗种,晾干后播种。采用非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非四毒(剧毒、高毒、高残毒及慢性毒性)农药及符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规定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等化学农药防治油菜菌核病。有4个施药阶段:油菜始花期(约25%植株开花)、菌核病发生前,每亩可交替选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4~125 g,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30~60 g,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50 g,或25%咪鲜胺乳油40~60 mL,兑水后均匀喷雾;在盛花期至谢花期、菌核病发生前,每亩撒95%氧化钙(生石灰)原药10~15 kg进行消毒,抑制油菜菌核病发生;油菜盛花期,菌核病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下时,每亩可选用40%多·福可湿性粉剂60~70 g,或33%多·酮可湿性粉剂100~140 g,兑水40~50 kg,搅匀后均匀喷施油菜花、叶片和茎部;主茎开花株率95%~100%或油菜菌核病发病初期,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 500倍液,均匀喷施油菜中下部茎叶,隔10 d喷1次,视病情决定施药次数。也可每亩选用255 g/L异菌脲悬浮剂118~196 mL,或40%异菌·氟啶胺悬浮剂40~50 mL,或36%丙唑·多菌灵悬浮剂80~100 mL,或50%菌核·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100 g,或50%腐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90 g,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150 g,均匀喷施花到基部茎叶。另外,水稻-油菜轮作区,可在子囊盘萌发盛期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喷施油菜田四周田埂,杀灭田埂上菌核萌发出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使其丧失侵染能力,无法造成危害。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农药快讯, 2019 (22): 62-64.

tag: 油菜菌核病  发展规律  防治策略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2776.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