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快讯:2019年第23期
  文章:46篇
第七届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年会在武汉成功召开
作者:《现代农药》《农药快讯》编辑部 翁德民 更新时间:2019-12-19 点击量:2760

  “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2013年10月经科技部审批公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牵头组织成立的。截至目前,“联盟”理事会已发展会员单位150余家,占生物农药生产研发单位总数的50%以上。“联盟”以科技创新为指导,以组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健全创新体系为重点,带动和促进生物农药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中国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健康快速发展。

 

  2019年11月9—10日,由中国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国网技经(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承办的“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控核心技术及解决方案暨第七届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年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此次会议吸引了140余家单位,共计300余人参加,那么此次会议内容魅力何在呢?

 

 

中国生物农药基本概况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质量审评处张宏军处长对中国生物农药登记情况进行了介绍。截至2019年11月,中国共有102种有效成分作为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天敌生物取得农药登记,共登记产品1 453个,涉及生产企业400多家。登记作物包括水稻、小麦、棉花、果树(苹果、柑橘等)、十字花科蔬菜等。另外,有13种农用抗生素类农药(如阿维菌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登记,涉及生产企业700多家,登记产品3 319个。包括抗生素农药在内,生物源农药有效成分登记占有效成分登记总数17%左右,登记产品数约占总数的11.5%。

 

  另外张宏军处长还指出,中国已制定生物农药标准120项,涵盖化学、毒理学、药效、残留和环境等领域。其中化学有60项,包括产品质量标准55项、方法标准5项;毒理学有6项专门针对微生物农药;药效有30项评价、使用技术规程与天敌生物的饲养方法;残留有15项标准,包括14项在作物上的农药残留相关标准(其中植物源农药5项、生物化学农药5项、农用抗生素4项),以及1项规定了多种生物农药ADI和MRL;环境有9项农业行业标准,即6项微生物农药环境风险评价试验准则(鸟类、蜜蜂、家蚕、鱼类、溞类、藻类)和3项微生物农药环境增值试验准则(土壤、水、植物叶面)。

 

  最后,张宏军处长希望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协同发展,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质量审评处张宏军处长

 

正确看待生物农药及其发展趋势

  对于农作物而言,想要提升品质和产量,重要的是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水和养分利用的效率,此外包括促进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有益相互作用,进而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从生物农药的定义(用来防除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体本身及源于生物,并可作为“农药”的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和使用效果来看,生物农药更类似中药保健品,对于植物而言,是系统性的调节,增加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同时起到提质增产的作用,而且部分微生物菌剂还能起到改良常年耕作的土地、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作用,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兴教授认为,植物保护学、农药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更像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从“人体养生、植物保健、土地生息、提质增产”等方面来统一考虑!目前中国土壤由于常年耕作,无法休养生息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目前已经造成了“恶性循环”,我们再不去珍爱它,“持续性农业发展”将是一纸空文!

 

  最后张兴教授指出,随着中国“农产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战略需求的稳步推进,IPP理论(综合性农业生产与保护)也将日益受到重视,而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品生物农药在IPP理论的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物农药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兴教授

 

微生物农业——中国农业的出路

  中国农业面临着三大难题,即种植大宗作物经济效益差,赚钱难;农药、化肥、抗生素等常年的过量施用,造成粮食安全问题;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农业增效压力变大。针对国家提出的化肥、农药“双减”以及饲料“禁抗”政策,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杨自文研究员认为,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发展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农业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植物种植业生产、动物养殖业消费,通过微生物转化技术分解还原,形成内循环零排放模式。

 

  据美国知名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的报告显示,2018年,微生物农业的市场价值为34.5亿美元,预计在2019—2024年间,这一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8.6%。微生物菌剂作为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作物健康状况重要的微生物农业投入品,一些领先的农业公司也正在积极投资这一领域。

 

  全球著名的生命科学企业拜耳早已抢先布局生物农药领域。2012年拜耳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AgraQuest,AgraQuest主要开发细菌类微生物农药产品,此次收购为拜耳争取到第一种生物农药Serenade。2013年,拜耳收购了生物农药公司Prophyta,Prophyta主要研发真菌类微生物农药产品,此次收购帮助拜耳建立起一个领先的生物产品技术平台,完善产品结构。

 

  先正达通过与荷兰DSM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来开发基于微生物的农业解决方案。该项目旨在增强全球天然产品的多样性,解决全球有限资源与大量食物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这次合作中,先正达提供了农艺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植物生物技术及全球市场渠道和市场影响力。另外,先正达还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研发平台,用于相关微生物的筛选。

 

  杨自文研究员指出,微生物农业将根本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其配套的生产资料提供模式亦将随之改变。主要表现在:① 传统的肥料和农药行业面临重大变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减”;② 作物、畜禽鱼、土壤、水体等健康状况将大为改善,产量品质和效益大幅提升;③ 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刺激素的产出方式将发生改变,微生物种子和粪污固液发酵药肥成为趋势;④ 企业主体地位凸显,发展“种养加”一体化品牌农业,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的主导力量;⑤ 农业将成为下一个受资本青睐的风口。

 

 

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杨自文研究员

 

整合微生物组菌剂研究与应用

  连作障碍是植物种内(异茬)竞争表现,通过自毒物质改变微生物组实现对种内竞争。其机制是由植物根系产生自毒物质,导致微生物组、物质组、土壤结构失衡。而根际微生物组主要功能为分解元素、降解毒素、抑制病原。原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刘波研究员介绍了连作障碍防控思路:补充有益微生物组,恢复根际功能。

 

  刘波研究员介绍了整合微生物组(通过宏基因检测鉴定到的微生物组)菌剂的概念和制定了产品技术标准。研发的整合微生物菌剂不仅可以解决连作障碍,还可促进植物根部生长,并对番茄青枯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整合微生物组菌剂生产技术为利用养猪使用1年以上的微生物发酵床(微生物农业里面的一个典型,是基于微生物参与的,种养结合的一个农业形态),添加一层10 cm厚的30%豆饼粉+70%杏鲍菇菌糠垫料,每平方米1头猪作为猪粪氮素连续流加营养来源,每天翻耕1次,连续好氧发酵20 d后,取出上层20 cm的垫料,进入晾晒、粉碎、分筛、包装,加工成整合微生物组菌剂。

 

  中国传统农业已经发展了5 000年的历史,依托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自然涵养自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传统农业已经树立了一个很好的理念,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一个绿色文明发展观,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近百年来农业发展非常快,从传统农业发展到了化学农业,经过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农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农业新时代——微生物农业。

 

 

原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刘波研究员

 

生物农药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

  在本次大会上,高校研究院的专家、教授介绍了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生物农药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增产菌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王琦教授介绍了马铃薯抗重茬微生态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其团队的“芽孢杆菌生物杀菌剂的研制与应用”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省碳水化合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尹恒研究员介绍了寡糖农用制剂生产和功能机制。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大学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夏玉先教授介绍了绿僵菌菌株CQMa421的杀虫谱、应用特点及传播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导何亚文研究员介绍了通过遗传与代谢改造提高申嗪霉素发酵效价的办法。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冯国忠研究员指出在水稻主要虫害上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福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国家天敌昆虫科技创新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张艳璇研究员就“水稻跗线螨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做了汇报,她指出跗线螨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释放天敌胡瓜新小绥螨、化学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效果更佳。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何月秋教授就“两组内生菌防控难防病害新案例”做了主题分享,并以实例论证了该药剂在柑橘上的防效。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潘华奇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海洋放线菌MB-97生物制剂的创制与应用。

 

  武汉武大绿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陈娇博士介绍了昆虫病毒在绿色防控体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植物健康与天然产物实验室主任代光辉教授介绍了防治黄瓜白粉病新型植物源杀菌剂——“13%芳姜黄酮母药”和“6.5%芳姜黄酮乳油”的研制。

 

  生物农药在全世界掀起热潮,已成为农资行业的一片蓝海。此次会议介绍了生物农药前沿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展示了中国近年来生物防控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生物农药行业的蓬勃发展,提升我国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二届换届大会圆满召开

  联盟单位自愿申请,理事会根据申请单位具体情况,充分协商交流,最终决定继续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邱德文研究员担任联盟理事长一职,决定授予拉萨普绿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王世豪联盟秘书长职务,决定授予19家单位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9家单位为常务理事单位及众多的理事成员单位。

 

  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有: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杨凌农科大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武汉康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美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保绿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武大绿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新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聚立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陕西麦可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福建艳璇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常务理事单位有: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侨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广源益农化学有限责任公司、青岛罗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互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帅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阔野田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厦门耕农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小瓢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浙江宜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凌馥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科荣耀(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重大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圣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山东鲁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河南农贝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微生物菌剂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南昌益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农绿康(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联盟理事成员单位有:潍坊奥丰作物病害防治有限公司、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沈阳金丰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承德市农林科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山西德威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申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碧奥特(寿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乾元铂归有限公司、乳山韩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江苏省苏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袁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丽水市绿谷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蓝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侨莎化工有限公司、海南棹耀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贵州大学、河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威智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重庆微核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赤峰中农大生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西省临猗中晋化工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农药快讯, 2019 (23): 11-13; 17.

tag: 武汉;生物农药;生物防治;联盟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2790.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