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是中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在3—4月发生、流行,常年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一般减产10%~70%。因此做好菌核病防范工作,对保障油菜高产、高质至关重要。
1 菌核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油菜菌核病又称菌核软腐病,俗称白秆、空秆、麻秆、烂秆病,是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的真菌危害所致。病菌菌核似鼠粪状,大部分菌核在每年3月份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萌发,长出长柄肉质黄褐色子囊盘,着生子囊和侧丝。子囊无色棍棒状,内含单胞无色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先侵染油菜花瓣、花药,然后再侵染老叶,带菌花瓣落在叶片和茎秆上,引起叶片和茎秆发病。
2 影响菌核病发生的因素
2.1 气候因素
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主要是温湿度,其中最主要的是湿度。3月下旬湿度大,有利于菌核萌发开盘和子囊孢子释放;4月下旬高湿利于病菌的再侵染,若3月下旬至4月下旬相对湿度超过85%以上,病害发生就重;油菜开花期的旬降雨量是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凡旬降雨量超过50 mm发病重,小于30 mm则发病轻,低于10 mm难于发病。
2.2 栽培管理
旱地油菜菌核病发生重,旱地油菜连作发病更重;偏施氮肥易导致生长郁敝,通气性差,植株倒伏而发病重;施用混入菌核和未完全腐熟农家肥的田块发病重;直播油菜播种量过大或移栽油菜栽植过密,则发病重;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发病重;早春遭受寒流侵袭或低温冻害的油菜发病重。
3 发病症状
(1)苗期:受害的茎和叶柄初期产生红褐色的斑点,扩大变为白色,组织湿腐,长出白色的菌丝,幼苗死亡后病部形成黑色的菌核。
(2)花瓣: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病斑,易脱落。潮湿时病花瓣迅速地脱落。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引起新的病斑。
(3)叶片:发病的病斑,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同心轮纹,外围暗青色,外有黄色的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时则迅速的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白色的菌丝。
(4)茎部:病斑多从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梭形至长条状的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纹,边缘褐色,病健部交接明显。潮湿的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白色絮状的菌丝。病部发展的后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如麻,极易折断,茎内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茎部以上早熟枯死。
(5)角果:角果染病初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变灰白色,种子瘪瘦,无光泽。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1)田间管理措施:开沟排水,做到雨住沟干,不留渍水,降低湿度,抑制菌核萌发。
(2)水旱轮作:条件适宜地区建议进行水旱轮作,有效减少田间菌核数量。
(3)施用生物防治菌:结合播种深翻,施用盾壳霉或木霉菌等生物菌剂,可加速腐烂土壤中菌核,减少田间菌核数量。
4.2 药剂防治
(1)生物防治:菌核病发生初期,采用盾壳霉、木霉菌或地衣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防治。
(2)化学防治:始花期施用药剂,重点保护油菜茎基部;盛花期施用,阻断花瓣接触侵染。可选用咪鲜胺、菌核净和多菌灵等乳剂或水剂为主的药剂适时防控。注意轮换用药,以避免出现抗性产生。
4.3 加强统防统治
(1)在油菜花期推荐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迅速控制病害蔓延,减轻油菜菌核病发生程度,减少为害损失。
(2)注意花期施药对授粉蜜蜂的不良影响。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浓度科学施用农药,提高油菜生产质量。
农药快讯, 2020 (3):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