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农药市场观察
作者:韩永奇 更新时间:2012-11-20 点击量:1309
    秋末冬初之际,天气渐冷,萧萧落叶,预示着农药销售即将进入尾声。从当前市场表现来看,今年秋末冬初农药市场出现如下几个特点:
水稻用药需求由旺转衰  
    今年是中晚稻病虫害的“大年”,今年水稻病虫较为严重,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累计发生面积分别为2.6亿亩次、1.6亿亩次,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47.8%、19.8%。截至目前,水稻病虫害累计防治面积10.1亿亩,同比增加9.5%。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累计防治面积分别为3亿亩、1.5亿亩、1.7亿亩、1.3亿亩、2.3亿亩。进入晚秋后,江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等地晚稻病虫基数增加,广东省晚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偏重发生,海南省晚稻稻飞虱虫口密度较高,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发病率较高,为20%~30%。细菌性条斑病中等发生,其中保亭严重田块发病率为75%。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率为20%~30%。同时,稻飞虱出现迁飞。江苏、安徽等地田间始见三代成虫和四代卵,即三代成虫已经进入始盛期,并由北向南回迁。浙江等地近期暴发大面积晚稻病虫害。9月份后,冷空气长趋福建省,黏虫有可能大规模回迁降落福建省,黏虫四代幼虫在福建省双季晚稻区有暴发为害的风险。四代幼虫在黄淮和江淮地区暴发为害风险极大,专家指出,10月份后将进入主害期。相关农药需求也高于往年,市场仍有一波小高峰,对龙头企业将是一次行业机遇。进入11月份后,南方产区晚稻收割已全面展开,目前各地收割正在进行,有的已经收割完毕,水稻用药市场需求也逐渐消退,由旺转衰。
杀菌剂市场表现较好 
    秋末冬初,也是蔬菜各类细菌多发的时机,同时也是对土壤和种子进行处理的好时候,今年秋末冬初杀菌剂市场表现异常耀眼。由于大部分杀菌剂原药走出口路线,给国内市场带来紧俏感。如国内多菌灵市场供应较紧,价格上扬。目前,白色多菌灵原药价格为3.5万元/吨,比一季度的3.2万元/吨上涨9.4%;灰色多菌灵原药价格为3.4 万元/吨,比一季度的3.1万元/吨上涨9.7%。目前,农用杀菌剂价格如下: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产品规格:10g×50袋×8盒/件,345.00元;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产品规格:100g×80袋/件,565.00元;三唑酮1%、乙蒜素15%(可湿性粉剂),产品规格:25g×200袋/件,190.00元;三唑酮1%、乙蒜素15%(可湿性粉剂),产品规格:300g×20袋/件,144.00元。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室李贤宾博士介绍,目前我国农药市场对杀菌剂需求比较旺盛,2011年杀菌剂的产量、进口量和出口量的增幅均超过20%。目前我国杀菌剂生产企业共有1,065家,约占农药生产企业的50%;近三年新增的生产企业有882家,占杀菌剂生产企业的83%。而近三年新增的登记品种表现出了防治谱更宽、登记作物范围更广、防治效果好、市场前景光明、剂型更加环保等特点。在我国,多菌灵是杀菌剂中的热点品种之一。目前国内原药生产有证企业有10余家,原药总产能在2.5万吨/年,实际年产量在8,000吨左右。国内多菌灵制剂年需求量在1万吨以上,复配制剂需求量在2,000吨/年左右。“我国杀菌剂使用量逐年增加,需求量从2000年的59,831吨(折百)上升到2012年的79,402吨(折百),增加了32.7%。”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梁帝允介绍。多菌灵只是杀菌剂的代表,防治蔬菜霜霉病菌的甲霜灵、防治白粉病菌的对苯并咪唑类、三唑类杀菌剂以及多菌灵等需求增加,尤其是一些广谱、高效、低毒、与环境相容的杀菌剂品种,如烯肟菌酯、丁香菌酯、申嗪霉素等有着良好的市场表现。总之,秋末冬初杀菌剂市场表现较好。
除草剂市场行情仍在继续 
    秋末冬初,除草剂市场仍然是热气腾腾,丝毫没有秋风凉的凄凉景象。目前,在萧萧的秋风里,除草剂市场依然保持原有热度和态势。一些除草剂价格依然坚挺:莠去津38%(悬浮剂),产品规格:120mL×40瓶/件,350.00元;扑草净40%(可湿性粉剂),产品规格:70g×100包/件,245.00元;百草枯200克/升(水剂),产品规格:50mL×40瓶/件,80.00元;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200克/升(乳油),产品规格:10mL×600包/件,770.00元。尤其是草甘膦市场热度依然不减。目前,高于每吨3.6万元似乎成为草甘膦市场成交价格的常态,高端报价依然保持在每吨3.9万元。同时,9月份订单的交货期已经推到10月中旬以后甚至在11月初。原药供应量依然不足,成交价格依然在稳步上涨,草甘膦41%水剂的出货价格继续上涨,同时小订单可以在10月初交货。今年秋末冬初草甘膦价格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价格继续停留在高位。还有毒死蜱,受原油价格上涨影响而使得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毒死蜱价格从三季度末开始反弹。95%毒死蜱原药出厂价从9月的4,370美元/吨上涨至至10月的4,600美元/吨,并且还保持着上涨的势头。由于海外市场需求增长明显,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毒死蜱价格的上涨,预计后期仍然具有上涨的潜力。  
小麦种衣剂市场由热转冷 
    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是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措施之一,尤其要在小麦播种期做好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工作。前期,北方小麦播种,为种衣剂带来机会。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主要防治对象是纹枯病、白粉病、黑穗病、全蚀病、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其主要防治方法之一是对种子进行处理。有小麦专家介绍,小麦播种前的药剂拌种技术不仅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小麦纹枯病等,还对早春麦蜘蛛、麦蚜虫等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种衣剂处理能弥补种子本身性状的缺陷;丰富种业的产品线,能增加销售收入;同时能改善种子的外观、卖相,提高种子的商品性。同时对农民而言,能有效防治病虫危害,苗齐苗壮,实现一播全苗;增施微肥,减轻作物缺素症;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实现增产增收;省工、省时,减少农药投入和用药次数;提高种子的种植性,便于机械化播种。因此,种子处理剂市场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据统计2011年中国种子处理剂市场达11.06亿元,今年预计超过12亿元,作为农药中新兴产品的种子处理剂其年增速可能达到12%,而种子处理剂中最引人注目的产品是种衣剂,相关企业认为,种衣剂的未来增速可能会接近30%。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倍增关系,种子处理剂增速是农药整体的两倍,而种衣剂又是种子处理剂的两倍多。有业内人士坚称:种衣剂将是未来农药市场的新宠。目前,小麦包衣播种大概占20%,农民现在对种衣剂的认识逐渐提高,逐渐接受了种子包衣这一做法。河南、山东是种衣剂使用最多的区域,在陕西、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种衣剂也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安徽、江苏、河北等地区小麦拌种剂发展迅速。今年小麦种衣剂将会看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三唑酮乳油、50%甲柳·三唑酮乳油、毒死蜱微胶囊,美洲星、吡虫啉拌种剂等会有良好的市场表现。尤其是以三唑类、咪唑类和嘧啶类等活性高、残效期长的杀菌剂作为种子处理剂,对小麦种子包衣或拌种的这些农药将受到市场的青睐。但随着冬种的结束,小麦种衣剂市场由热转冷。
棉花用药偏少 
    据各棉区病虫害测报区域站监测,今年全国大部棉区三代棉铃虫幼虫总残虫量较常年和去年偏低,预计今年第四代棉铃虫发生约2,400万亩;湖北、山西、安徽等局部中等发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偏轻发生。大部棉区三代总残虫量低于常年,山西、安徽和南疆等地偏高,第三代棉铃虫各寄主田总残虫量与历年均值相比,安徽、山西、南疆分别偏高65.2%、13.7%和3.9%,其他棉区明显偏低,其中江苏偏低49.5%,天津、河北、湖南、陕西、北疆偏低24.1%~36.3%,江西、湖北、山东、河南偏低12.0%~19.3%。但长江流域棉区和山东等地晚发迟衰棉田面积比率较高,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山西、山东为18%~34%,天津、河北、陕西、河南、南疆、北疆为10%~15%。与历年均值相比,湖南、湖北、天津增加11%~19%,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南疆增加2%~6%,对第四代棉铃虫在棉田发生为害有利;黄河流域西部、湖北江汉平原和新疆大部棉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有利于此区域第四代棉铃虫发生为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东部降水偏多,对上述地区的第四代棉铃虫发生为害不利;河北、河南减少20%~22%,北疆减少6%,陕西减少1%,不利于第四代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与为害。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体来看,今年晚秋,棉花用药需求减少,将毫无疑义。秋末冬初,棉花用药市场基本停了下来。  
tag: 秋末冬初农药市场观察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372.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