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大宗热点产品述评2012大宗热点产品论坛侧记
作者:柏亚罗  顾群 更新时间:2012-12-04 点击量:1400

  【编者按】 吡虫啉以超过10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高居杀虫剂的榜首地位,中国以2/3的产量分得了其中1/5的羹。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北宋诗人张俞的那句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吡虫啉的尴尬已在我国落地生根、遍地开花,如何才能打破僵局,破茧成蝶?“2012大宗热点产品论坛”为我们指点迷津——交流·互信·合作·共赢。
    本文作者借会议报道之机,在14位老总精辟分析的基础上,对14个已经成立协作组的大宗热点品种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以期对读者有所启迪。谢谢关注!

       自2010年1月30日,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成立第一个协作组,也即吡虫啉产品协作组以来,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跨时3年先后成立了包括2,4-D、百草枯、阿维菌素、百菌清、代森锰锌、多菌灵、草甘膦、乙草胺、毒死蜱、吡蚜酮、三嗪类农药、乙酰甲胺磷和戊唑醇等在内的14个协作组。这里有上市60多年经久不衰的老产品,也有近5年迅速进入上升通道的新产品。无论市龄长短,如何延长它们的生命周期,让其在农药市场持续发挥作用,也许这就是协作组成立的宗旨——加强交流、沟通和合作,强化企业自律,保护优势产品,增强优势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优势产品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延长优势产品的生命力。
    在我国登记的600多个原药产品中,真正在农药产量、销售额、出口量上都占有很大份额的产品只有几十个,这些品种构成了我国农药工业的基础,如何呵护、培育和提升这些产品,使其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支柱,协作组从成立之初就具化了行动的十个方面: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规范企业行为;控制产品产能过剩;避免恶性竞争,实现产品的有序发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打击非法生产企业,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优化和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和“三废”处理工作,推进社会责任关怀;共同维护好国内、国际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抵制侵权行为;联合开展毒性、环境、生测方面的实验,应对新的行政要求;提高产品准入门槛;组织、参与产品“三废”标准、技术标准和准入标准的制定,进一步防止恶性竞争、无序竞争,争取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如今,草甘膦已经列为环保部污防司环保专项核查产品、百草枯在社会责任关怀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阿维菌素油膏正在进行安全评价联合试验……协作组的力量正逐步显现,从合作走向共赢。
    2012年10月21日下午,14个协作组齐聚上海光大国际大酒店光韵1号厅,他们深度交流、相互借鉴,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长远的眼光、开放的胸怀、务实的行动共同推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大市场”的健康有序建言献策。
    会议由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毕强和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分别主持。
百草枯  
    百草枯是仅次于草甘膦的全球第二大除草剂,1962年在英国首先上市,1978年引入我国,已在全球服务了整整50年。它以其杀草谱广、起效快、使用方便、斩草不除根等众多优点在世界上130多个国家的100多种作物上广泛使用。中国以超过5.6万吨的产能、近4万吨的产量代表了全球百草枯产能和产量80%的份额,是全球唯一不使用石油、粮食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原料生产百草枯的国家,百草枯先进的生产工艺诠释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2011年3月,布基纳法索提议将200g/L百草枯液体制剂列入《鹿特丹公约》附件3;2012年4月,农业部、工信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第1745号公告,为百草枯水剂撤销登记、停止生产和使用列出了时间表。百草枯的滥用、误服,尤其是百草枯中毒后无药可救成为百草枯的“硬伤”。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监、中国百草枯生产企业产品管理与社会责任关怀工作组副组长区越富先生在本次论坛中重点谈论了百草枯工作组在社会责任关怀方面所做的工作。他首先引用了两个直接引语:“去年,农药检定所张延秋所长说:‘农药能不能成为百年老店,社会责任关怀很重要。’农药检定所叶副所长也说:‘我们这个行业应考虑社会责任关怀这方面的问题。一个行业的形象,最终会影响一个产品的经营许可。’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粮食安全的贡献很大,同时滥用、误用又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它的负面影响往往又决定这个产品能否经营,能否成为一个百年老店。如果我们缺乏了社会责任关怀,最终我们将无法成为一个百年老店。”他说,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决定了我们行业的形象,我们应从研发、生产、储运、综合性使用、负责任地应用农药、空包装的处理、废弃无效农药的处理等多个方面去做综合性的责任关怀工作,才能使行业的整体形象得以提升。由于滥用、误服自杀等,社会给百草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罗海章理事长带领10家百草枯主要生产企业于2011年6月16日成立了社会责任关怀工作组。区总监在汇报工作组的工作时说:“在过去近两年的工作中,我们组成了医生队伍,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生产了活性炭,通过我们的医生组织,将活性炭分发下去,从而使得误服百草枯后的获救率显著提升。另外,我们还进行安全农药的培训,制作了‘百草枯中国(http://www.chinaparaquat.org)’网站,通过我们大量的工作,使得政府部门看到了我们的工作,因而对我们有了信心。”1745号公告发布后,百草枯行业加紧研发新剂型,并将社会责任关怀贯彻到研发工作中,从而使得百草枯能继续为农业生产服务。另外,在税则问题上,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和百草枯工作组共同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和海关总署达成一致意见,从2012年8月13日起所有百草枯母液将按照第38章的商品编码执行出口申报。最后,区总监表达了百草枯工作组的一个意愿:“正如叶所长所言,我们希望我们的行业通过社会责任关怀,能在社会中建立一个正面的形象。只有加强社会责任关怀,才能强化我们的经营许可。希望这个模式在农药行业中能全面推广。”
多菌灵
    多菌灵是一个半知识产权的产品,1970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在合成苯菌灵中间体时筛选出多菌灵,1971年完成中试,1973年投产,该产品以对小麦赤霉病高效而一炮打响。多菌灵高效、低毒、广谱、内吸,适配性强,价格低廉,为全球农业服务近40年,并以防霉剂的身份涉足造纸、纺织、皮革、橡胶等非农用领域。前几年行情较好,2011年蓝丰生化(1.5万吨产能)、新安宁夏三喜(0.8万吨)、安徽广信(2万吨)3家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一年,他们的产能为4.3万吨,产量为3.9万吨,销量为3.7万吨,其中出口2.6万吨,达产率高达91%,产销基本平衡,出口所占份额为70%。
    然而,2012年多菌灵的天地迥异于前几年。多菌灵协作组组长单位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华中不无苦恼地说:“多菌灵是一个大宗品种,多年来已由一个热门品种转变成了很冷的产品。”产能扩大、新增厂点、出口受阻等成为多菌灵“变天”的主要原因。随着蓝丰生化扩能至2万吨、扬农宁夏瑞泰(1万吨)和金囤的加盟,目前,多菌灵的产能约为6万吨,一年间,产能放大了近40%,而目前多菌灵的全球需求量约为3万吨。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国是多菌灵的主要出口国,然而今年巴西和印度因干旱锐减了多菌灵的进口,尤其是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发布报告称,进口巴西的橙汁中含有多菌灵残留,从而迫使巴西政府暂停多菌灵在柑橘上的使用,巴西对多菌灵的采购量由2011年的1.3万吨骤降至2012年的6,000吨左右。
    不过,梁总在预测多菌灵未来市场时仍较乐观。首先,多菌灵价格便宜,品质好,杂质可控,可与大多数杀菌剂混配,很受用户的欢迎,所以,短期内多菌灵仍有较强的生命力。其次,经过大浪淘沙后,多菌灵的生产企业多为上市和准上市公司,他们有信心通过协作、交流和企业自律,并参照草甘膦协作组的运行模式,来维护和发展好多菌灵市场,相较于草甘膦,多菌灵有其诸多优势,所以该产品有充分的理由迎来发展的春天。再者,通过积极的试验和沟通,尽早解决多菌灵的残留问题,从而让该产品重新回到巴西的柑橘市场;而且国外市场多菌灵库存已显不足,也为2013年积聚了出口的动能。
三嗪类除草剂  
    三嗪类产品协作组目前只有3家单位:山东潍坊润丰化工有限公司(组长单位)、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中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潍坊润丰董事长孙国庆在介绍三嗪类除草剂时说,作为除草剂中的一个大类,三嗪类产品堪称元老,第一个化合物西玛津诞生于1955年,事隔两年后的1957年汽巴-嘉基(现先正达)开发了莠去津。莠去津是该类除草剂中的杰出代表,占领市场55年仍威力不减。目前全球的年销售量达到8万~10万吨。2011年,国内的产量达到6万吨,其中协作组的产量为4万吨,占总产量的2/3。就产能而言,潍坊润丰2万吨,滨农2万吨,中山化工5万吨,整个协作组的产能达到9万吨,足以满足全球的需求量。据说,还有一家企业新建了年产2万吨的装置,将于11月建成投产,产能过剩已成必然。
    孙总认为,三嗪类除草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1)产品剂型向水基化发展。目前水分散粒剂的成本已接近可湿性粉剂,且所用助剂也已实现国产化,所以未来水分散粒剂将逐步取代可湿性粉剂。不过,孙总提醒大家要对出口目的国的水质进行考察,因为有些国家的水质情况不好,按照国内的指标配制后,到了目标国各指标测定可能不达标。2)该类产品目前的需求量相对稳定,而前几年有所回落,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南美等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抗草甘膦杂草开始显现,从而促使三嗪类除草剂的用量回升。另外,三嗪类除草剂还可与其他产品,如酰胺类除草剂、肥料等混配使用,从而增加了该类除草剂的用量。3)开发三嗪类除草剂的新用途,如用于林区、牧区、矿区等非作物领域,还可以用于灭藻、防除苔鲜等。
    最后,孙总指出,三嗪类除草剂的废水处理是协作组未来需要攻克的课题;同时,协作组还将通过协调,根据该类除草剂全球的需求量,合理安排生产,避免市场价格出现大的波动。
2,4-D  
    中国化工集团农化总公司总经济师郑先海(现已退休)代表2,4-D协作组介绍了2,4-D的相关情况。他说,2,4-D是1941年发现、1943年投入生产、1945年获得专利的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选择性高效有机除草剂,2,4-D目前不仅是一个大宗产品,而且是一个热点产品,规模仅次于百草枯。国外主要有3家公司在生产,分别是陶氏益农、纽发姆和马克西姆-阿甘,他们的产能均在1万吨以上。国内也有多家企业生产,今年又有4家获得登记。国内产能达到4.8万吨,国外产能超过3万吨;国内需求量为8,000吨左右,全球总需求量约为5万吨,产能过剩已是显然。郑经济师分析了2,4-D行情趋热的原因:第一,需求量比较大,特别是小麦和大宗作物上用量增长;第二,有些杂草已对草甘膦产生了抗药性,而2,4-D起了替补作用;第三,跨国公司逐渐减少产量,到我国来采购,从而引起了国内2,4-D供应紧张。同时,他还剖析了2,4-D面临的问题:第一,2,4-D市场趋热,但价格没有上涨,关键原因是地下工厂太多(即非法生产太多)。虽然协作组组织力量去打假,但效果不明显,他将原因归结为我国的GDP体制,从而造成地方不是打假,而是假打。2,4-D生产了将近70年,地下工厂很多,而且一些地下工厂还通过出口公司,开具出口证明,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进而使得非法生产得以生存。第二,环保问题。2,4-D的废水、废气问题严重,如果操作不当,还会产生二恶英。而非法生产企业不进行“三废”处理,所以成本低,反而能赚钱。
    如何才能使2,4-D不重走草甘膦的老路?郑先海先生认为可以从4个方面来考虑:第一,解决环保问题,如果协作组能在今年底解决2,4-D的废水和废气问题,那么他们也将推动2,4-D的环保核查,从而对非法生产企业进行有力打击。第二,坚持打假。第三,控制登记。第四,通过控制出口来控制非法生产。
    在提问环节,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辉总经理在对郑先海先生的提问中说:“2,4-D的非法生产,实际上是协作组成员配合了,其出口量是协作组产量的一倍以上。真正的问题还是企业本身,企业一定要自律,不要一手拿棒子,一手给甜头。上亿元贸易额的成员单位一定要有责任关怀。”对此,郑先生表示默然。毕强先生认为,其他协作组也有这样的问题。这让我们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一中全会上的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乙酰甲胺磷  
    乙酰甲胺磷1971年由美国雪佛龙公司开发上市,也是一个服务于市场40多年的老产品。我国甲胺磷的退市,为乙酰甲胺磷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与2006年相比,2011年的生产能力增长了90%以上。截至2011年8月,国内乙酰甲胺磷的产能已超过3万吨,去年的产量约为2.5万吨,其中60%以上用于出口。
    郑先海先生告诉我们,目前乙酰甲胺磷的生产工艺已逐渐成熟,质量大幅度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期,乙酰甲胺磷含量几乎不可能达到95%以上,那时只能做到88%,但国外却要求达到98%以上的产品。美国停产乙酰甲胺磷后,希望到中国或印度来采购,最后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花落印度;而现在我国乙酰甲胺磷含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99%,产品雪白雪白的。虽然协作组中的各生产企业仍存在技术水平上的差异,但总体已与国际接轨,从而使得乙酰甲胺磷的出口量大增,而国外现在基本已停止生产该产品,都从中国进口。
    郑先生说:乙酰甲胺磷的制剂分解问题一直困绕着行业的发展。国内的销售以30%乳油为主,可溶粉剂和可溶粒剂的销量都很小,乳油的销量占80%以上。但乙酰甲胺磷乳油的稳定性非常差,分解率很高,尽早开发、推广和使用高含量的乙酰甲胺磷可溶粒剂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戊唑醇  
    2012年6月30日,戊唑醇协作组在上海成立,这是14个协作组中最“年轻”的一位,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毕强担任组长,协作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现已形成一套有效的核查机制,大家本着自律、合作、交流的原则,统一思想,共同维护行业秩序。
    戊唑醇是由拜耳公司1986年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1988年首先在南非上市。该产品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三大功能;它不仅具有杀菌效果,还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既可叶面应用,也可种子处理。戊唑醇曾长期占据世界杀菌剂销售额第一的位置,2005年,拜耳戊唑醇的销售额为3.39亿欧元,其后几年由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冲击,市场逐年下滑,目前基本稳定在2亿欧元的销售额水平上。毕强先生介绍说,拜耳是戊唑醇在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商及销售商,拥有4,000吨/年的装置能力,另外,马克西姆-阿甘和印度也有少量生产,其余的产量都来自中国。2011年我国戊唑醇产能为1.4万吨,产量达到0.8万吨,其中80%的产量用于出口,出口市场主要在南美、北美、欧洲和亚洲,主要用于大豆、小麦、水稻、蔬菜和水果。由于戊唑醇成本较高,国内用量并不太大。近年来,随着戊唑醇价格的直线下降,使用量也在逐步上升,平均每年约有15%用量的上升空间。2003年戊唑醇的原药价格达到150万元/吨,今年7月为7.1万元/吨,每年四季度其中间体醛和异戊烯的价格波动比较大,所以这一价格还会有一定的上升。
    老毕还分析了戊唑醇生产中的一些问题,他说,尽管戊唑醇合成步骤只有四步,但“三废”的处理却有一定的难度,如硫醚、盐分等比较多。协作组成立之后,作为顾问单位的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上马一次性“三废”处理装置,已累计投入6,000万元,预计明年3月竣工,届时将对协作组成员单位优先开放。
乙草胺  
    乙草胺是酰胺类除草剂中的主要代表,而酰胺类除草剂在除草剂系列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氨基酸类和磺酰脲类除草剂之后。据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勇介绍,乙草胺非常广谱,主要用于花生、大豆、玉米和棉花等旱田作物,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效果突出,且价格低廉,因而农本低,性价比高。国外乙草胺的生产企业主要为美国孟山都公司,产能约为2万吨;我国是乙草胺主要生产国之一,现有32家企业正式登记,江苏常隆、山东滨农、南通江山、山东中石药业、杭州庆丰等是主要的生产企业,目前乙草胺国内产能约为14万吨,产量在5万吨左右,其中一半用来出口,主要出口市场包括北美、东欧、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等,而欧盟的订单几乎没有。
    乙草胺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甲叉法和醚法,甲叉法生产的产品质量相对稳定,不产生氯甲基醚化物等致癌物,废水量少,仅为“醚法”的1/4,符合FAO的标准,2010年工信部已明确将“甲叉法酰胺类除草剂生产技术”列入“农药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2008年,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美国孟山都公司的全套甲叉法生产工艺,目前已建成8,000吨/年的生产装置,2011年11月正式开车,效果良好;2009年6月,上虞颖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2万吨的甲叉法生产装置;杭州庆丰和中石药业也有部分装置采用甲叉法生产。
    闫总说,乙草胺属于常规除草剂品种,其制剂主要是乳油,污染相对严重;由于其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大打价格战,目前该产品几乎无利润。闫总认为,乙草胺企业可以从4个方面寻找出路:1)持续改进工艺,降低成本;2)通过多种渠道,打开市场,包括更多的国际市场;3)搞好各项服务;4)开发新剂型,生产各种混配制剂,如与磺酰脲类、三嗪类除草剂的复配产品。另外,他还指出,目前乙草胺生产厂家在发展该产品的同时,要寻找更好的替代产品,如异丙甲草胺、S-异丙甲草胺等,这些产品的成本已非常接近乙草胺,大有替代之势,目前在国内已处于上升趋势,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毒死蜱 
    毒死蜱是由道化学(现陶氏益农)1965年商品化的有机磷杀虫剂,是世界卫生组织唯一许可的有机磷品种,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三重作用,在市场历练了近50年后仍经久不衰,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销量第一、销售额第二的杀虫剂品种。毒死蜱不仅具有非常广泛的农业用途,还可用于卫生领域。“四氯吡啶法”是我国开发的安全环保、低碳清洁、连续化生产先进工艺,预计未来3年内,我国90%以上的产能将采用此工艺路线。
    近几年,全球毒死蜱的年均需求量大幅增长,未来仍将以10%的增长率增长,至2015年,全球毒死蜱的市场需求量将突破20万吨,届时,我国的产能和产量有望分别达到20万吨和17万吨,约占全球产能和产量的85%以上。而目前,国外毒死蜱的生产能力约为5万吨,主要集中在陶氏益农、马克西姆-阿甘和印度的格达和米苏等公司。
    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峰在论坛中主要分析了毒死蜱价格波动的原因,他说,毒死蜱近一两年,尤其是近一年来价格起伏比较大,从年前最低谷的每吨2.8万~3万元到今年最高峰涨到4.3万~4.4万元,近期又重新回落到3.6万元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农药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环保,环保压力导致上游原材料工厂开工不足,或者停产,引起供应紧张,使部分原材料价格一路飚升,所以看起来是毒死蜱涨价,实际上钱被上游原材料厂家赚去了。2)由于高毒农药的禁用,使毒死蜱高性价比的优势充分凸显出来,使用范围不断拓宽,尤其是最近两年微胶囊剂在山东防治地下害虫的使用量逐年攀升。3)现有“三氯乙酰氯法”工艺路线存在高污染、高风险,导致这条工艺路线的装置产能放大的可能性受到一定限制。而且受环保的影响,国内毒死蜱很难满负荷达产。据估计,全国目前毒死蜱的总产能在8.5万吨左右。
吡虫啉  
    吡虫啉是由拜耳和日本农药株式会社1991年共同开发上市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该产品,几乎与拜耳公司同步推向市场。吡虫啉以其高效、低毒、广谱、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迅速占领市场,目前已成为全球销售额最大的杀虫剂,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
    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辉从4个方面对吡虫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1)吡虫啉国内和国际市场状况。目前国内吡虫啉登记企业有55家,其中,三证齐全的有33家,生产的有19家,三证齐全的企业生产能力约为3.2万吨,生产的19家企业产能约为2.2万吨,其中有4~5家三证不是很齐全。吡虫啉全世界的需求量为1.8~2.0万吨,拜耳公司产量最大,为5,000~6,000吨,国内产量为1.2~1.4万吨,其中2/3用于出口,国内需求4,000吨左右,因此,吡虫啉的产能完全可以满足需求。2)制约吡虫啉的主要因素是环保和抗性问题。为了延长吡虫啉使用寿命,这两年协作组在清洁生产和改进工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收率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清洁工艺上,开发了固光工艺,还对设备作了一些改进。3)近期吡虫啉热的原因分析。第一是炒作的因素;第二是市场确实有所增加,首先是吡虫啉种衣剂的发展,大概需要消耗吡虫啉3,000吨,从而增加了市场份额,其次是巴西市场停用了甲胺磷等高毒品种,增加了对吡虫啉的进口,使吡虫啉的需求量由原来的1,900吨左右增加到今年的4,000吨;第三是部分企业搬家(包括克胜、常隆等大企业),空出一些市场份额;第四是国外公司补库存,造成价格波动;第五是价格的正常回归,因为自2009年起,吡虫啉已连续3年亏损。4)吡虫啉的前景预测。吡虫啉的发展面临很大压力,第一个压力是环保,特别是执行新的环保规定后,环保压力更大。第二是同类产品的竞争,如吡虫啉的“亲姊妹”噻虫嗪,其年销售额为8亿~9亿欧元,先正达的专利明年到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会比较激烈,另外,国内烯啶虫胺的崛起也影响了吡虫啉市场。第三是吡虫啉替代产品的开发非常迅速,如拜耳公司的螺虫乙酯等。第四是环境因素,因为新烟碱类农药对蜜蜂的高毒问题,法国已停用了噻虫嗪,巴西对噻虫嗪和吡虫啉等新烟碱类产品正重新评估。总的来说,吡虫啉要解决一个供需平衡的问题。发展方向一是种衣剂精准施药,减少对蜜蜂的影响;二是环保剂型方面,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如防治白蚁、家庭卫生害虫等。
草甘膦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侠在论坛中说,草甘膦是一个非常热的产品,目前大家对它非常关注,其价格已连续16个月上涨。刘总分析认为,这里面有市场因素,同时行业共识也很重要。他认为,针对草甘膦,我们应该在行业内部达成两点共识:第一,中国在全球草甘膦市场上应该有话语权。中国草甘膦出口(折百量)连续4、5年都在28万~30万吨之间,没什么变化,但全球草甘膦需求有微量增长,或许明年会有5%左右的增长,达到80万吨。全球草甘膦一半来自国外,一半来自中国,所以中国对于草甘膦应该是有话语权的。这么多年来,中国其实一直在影响草甘膦的价格,只是我们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总认为我们的价格应该要比孟山都低,实际上这两年我们的价格是比孟山都高。第二,企业就应该是要赚钱的。2008年以来草甘膦竞争激烈,这是一个很恶性的竞争,很多企业一直处在亏损的边缘。说起来全国有七八十家企业,产能80万~100万吨,但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真正在生产的只有10~11家,事实表明真正有竞争力的也就是这么几家。这几家承担了消耗大量资源、安全和环保的责任,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亏损。既然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是有话语权的,既然企业就是要赚钱的,那么大家就要在这两件事情上达成共识,这样行业就好做了。只要企业有了共识,然后在协会和政府的支持下健康发展了,才会有好的回报。
    刘总将草甘膦的价格回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去年8月至今年6月,草甘膦的价格从2.2万元,途经今年1月份的2.5万元,升至今年6月份的2.7万元左右,这个阶段草甘膦的价格属于一种理性的回归。2009年2月,农业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了1158号公告,公告出台后,企业不断进行资金投入,进行技术研发,加大环保治理力度,这就使得草甘膦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从而使得价格的上涨成为必然。第二个阶段是今年7月份以后,目前已涨至3.55万~3.6万元,这个阶段的上涨属于市场机遇。相关上市公司今年二季度逐步扭亏,三季度利润水平逐步增厚,草甘膦行业从3年低迷步入赢利改善阶段。
    刘侠介绍说,从草甘膦的产能来看,也在增长,去年1~8月,草甘膦产量在19万吨左右,今年1~8月份,产量已达到了24万吨(这个数据是凭经验估计的),同期增长很多。仅仅从这个数据来看,草甘膦的发展还是属于健康的,现在的高价格是由于市场供需矛盾造成的,但可能也是短暂的。他认为,草甘膦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许多企业认为草甘膦的机会又来了,而历史的经验已经见证了产能过剩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今年草甘膦虽然有了稳定增长,但如果不对总量加以控制的话,很可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及石化行业联合会的推动下,草甘膦目前已经列为环保部污防司环保专项核查产品,预计近期将会发布核查公告。核查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行业“三废”治理及清洁生产水平的提高,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代森锰锌 
    代森锰锌1961年由美国罗姆-哈斯公司(现陶氏益农)开发上市,至今已在市场打拼51年之久,由于该产品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易产生抗性等特点,加之保护性杀菌剂的刚性需求,继续表现出较理想的增幅,预计未来3年代森锰锌将保持10%~15%的增长率。
    2011年代森锰锌的全球产能约为20.5万吨(以80%含量计),其中,国外产能约15.4万吨,国内产能约5.1万吨。2011年,代森锰锌的全球产量约为14万吨,销量为13.5万吨左右;国内产量约为4.5万吨,销量为4.4万吨左右,国内外市场表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2011年,代森锰锌出口3.5万吨,主要出口地区包括:欧洲、非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国外产能主要集中在陶氏益农(中国)(0.8万吨)、印度UPL(9万吨)、印度Sabero(3万吨)和印度INDOFIL(3万吨)等;国内产能主要集中于利民化工(2万吨)、河北双吉(1.5万吨)、南通宝叶(0.3万吨)以及西安近代(0.5万吨)等。
    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李新生总经理将代森锰锌形象地比喻为公司的“旧棉袄”,该产品以2万吨的产能占据了公司销售收入的一半,足以抵御市场寒流。不过,他更多地回顾了协作组给企业带来的好处:1)形成合力,抵御国际市场的竞争。印度代森锰锌的产能接近16万吨,他常以咄咄逼人之势在价格上对中国形成压制,代森锰锌协作组制定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一致对外,避免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2)共享境外登记资料。利民化工从2005年开始在坦桑尼亚设立分公司,2009年在日美设立办事处,我们几个协作组单位已经开始境外登记,现在5家企业取得了境外登记资料共享的进展。3)组织协作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尤其在干燥技术和加工设备等方面相互取经。李先生总结道,只有国内企业、协作组单位真正团结起来,把拳头攥紧,才能变得更大更强,才能更好地发展。
吡蚜酮  
    吡蚜酮1988年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现先正达)开发上市,具有触杀、胃毒和上下传导功能。国内首先由江苏安邦与江苏省农药研究所于1997年共同开发,2002年获得了农业部登记。
    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华对吡蚜酮的市场开发作了介绍,他说,吡蚜酮不属于大宗产品,吨位比较小,但近几年来的市场状况却非常红火,发展较快,销量增幅较大。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以来,至6月份止,市场销量仅为700~800吨(折25%,下同),但至10月中旬已达到3,000多吨,增幅很快。2002年,安邦吡蚜酮获得农业部登记,但由于噻嗪酮和吡虫啉等同质化产品较多,制约了吡蚜酮的市场发展。直至2004—2006年,我国稻飞虱大暴发,但当时的产品都已产生了抗药性,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的优良性能方显现出来,尤其在褐飞虱防治方面效果特别好。近两年吡蚜酮的销售量迅速上升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政府的招投标,国家非常重视粮食生产;第二,市场的需求量大增。由于今年下半年国内部分地区稻飞虱大发生,使用药量大大增加。虽然下半年没有政府招投标项目,但市场需求硬性拉升了吡蚜酮的销售量。
    邢总称,近年来吡蚜酮的销售量虽在增加,但价格却有所回落,2007—2008年时,原药价格为70万~80万元/吨,去年初已降至27万~28万元/吨,今年进一步回落至24万~25万元/吨,甚至更低。
    目前吡蚜酮协作组的成员有4家,但这个产品的生产企业变化也比较大,以江苏安邦为主,有老的登记证即将到期的,也有新的成员即将进入的,在协作组的协调之下,市场运作比较平稳,没有形成恶性竞争的态势。但目前在工信部等待核准的企业多达400余家,未来吡蚜酮市场的激烈竞争将在所难免。
    邢总认为,吡蚜酮在水稻田防治稻飞虱上仍是一个比较好的产品,尤其是对灰飞虱和褐飞虱效果显著。吡蚜酮在小麦的“一喷三防”项目中抓住了机遇,该产品持效期长,它不仅能解决当茬作物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下茬作物的问题。江苏安邦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江苏省植保站等单位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前期准备工作,如吡蚜酮防治了小麦灰飞虱和蚜虫后,对下茬玉米粗缩病具有控制作用,对水稻条纹叶枯病也有控制效果。他说:“不过,吡蚜酮作为一个新型产品,还有许多工作等着协作组去做,我们还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以进一步做好吡蚜酮的推广工作。”
百菌清   
    1962年,大祥公司创制了百菌清,并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建立了两套3,000吨/年的生产装置,所以百菌清也是一个拥有将近40年市龄的老产品。目前,美国、日本、意大利和韩国等均有百菌清生产。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云南省化工研究所开始研究百菌清,1984年原化学工业部主持并通过了技术鉴定和基础设计的审查,并于1989年建立了100吨/年百菌清(96%)生产中试装置,从此开始了百菌清在国内的生产。
    泰禾集团市场部经理高连华在论坛中介绍说,百菌清是一个保护性的杀菌剂,不像其它治疗性杀菌剂那样容易产生抗药性,它的市场相对比较稳定,不会有大的增长和下降。全球的销售额在3.1亿美元左右,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法国和巴西等4个高端市场,这4个市场占整个市场50%以上的份额。百菌清主要用于经济类作物,如蔬菜、水果、马铃薯等,其次用于大宗作物,如谷物和水稻等;工业上也用作涂料、电器、皮革、纸张和布料等的防霉剂。百菌清全球的需求总量约为2万吨(原药)。而同行业的产能已超过3万吨,其中主要的生产企业是先正达,其产能为9,000吨;国内企业目前的产能也已达到了2.5万吨,而国内的市场需求量仅为3,000吨制剂(折合原药为2,000吨)左右,因而国内企业的产能主要还是依靠出口来释放。2011年全年总出口量约1.35万吨,其中原药占80%,在1.1万吨左右,制剂不足3,000吨。今年1~7月,百菌清出口量为约为9,000吨,其中原药为6,000多吨,制剂仅为2,000多吨(折百)。
    2010年中期,百菌清协作组与多菌灵和代森锰锌协作组同时成立。百菌清协作组成员单位只有3家,分别为江苏新河农用化工有限公司(组长单位)、江阴苏利化学有限公司和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
    高经理告诉我们,从去年开始,百菌清的价格竞争比较激烈,但要生产好的百菌清,需要有连续化装置,才能取得稳定的产量和质量,目前百菌清的非法生产较多。为此,百菌清协作组主要从3个方面开展工作:1)除了行业自律外,对一些非法生产企业进行举报,并向相关单位反馈,有效地打击了非法企业的不合法竞争。2)在技术改进和环保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杂质含量。3)在市场方面,协作组的3家企业共同努力,维护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是由美国默克公司1985年开发上市的十六元大环内酯类杀虫、杀螨、杀线虫剂,1997年诺华(现先正达)收购了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全球权利。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从广东揭阳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7051菌株,后经鉴定证明该菌株与S. avermitilis Ma-8460相似,与avermectin的化学结构相同。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立项研究并生产阿维菌素。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也是唯一的阿维菌素生产国和出口国。
    据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介绍,2010年3月15日,阿维菌素协作组在上海成立,成立初期有13家成员企业,当时的产能在4,500吨左右,而实际的市场需求一直稳定维持在2,500~3,000吨之间,因而产能也是严重过剩的。近两年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领导下,经过协调运作,包括采取限产保价等措施,将阿维菌素的产能作了下调,目前实际生产的企业已不多,只有5~6家,与当初相比减少了一半,产量也下降了1,000多吨,从而使得阿维菌素的价格经过去年的低谷后逐渐回升,并趋于合理。今年,协作组还通过多种手段对一些非法生产企业,包括阿维菌素及其下游产品甲氨基阿维菌素等的非法生产企业进行了联合打假,其中包括中央台对非法企业进行了曝光、非法企业法人被捕等,影响很大,保证了今年用药旺季阿维菌素价格的回升。不过,张总认为,这种回升是暂时的,一方面阿维菌素市场需求一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其他企业会马上上马。目前协作组给工信部和国家质监总局都打了报告,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建议不再新增阿维菌素及甲维盐生产厂家。
    张庆说,今年阿维菌素遇到了一个新问题,也就是阿维菌素的油膏问题,这让阿维菌素企业措手不及,16年来,无论是用油膏还是原药生产制剂产品,都是安全的。今年国家的查处对行业的影响很大,目前我们要拿出科学依据,对油膏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同时要进行技术改进,减少油膏的产生量,降低或替代油膏中的溶剂如甲苯的用量;对油膏中的成分进行研究,将其中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今年6月以来,占全国95%以上产能的14家大型阿维菌素原药生产企业的协作组代表,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带领下奔波于国家相关部门,并分别递交了阿维菌素油膏报告,希望能够对阿维菌素油膏禁用给予一定的延缓期,以便通过技术研究攻关和科学验证评价,解决阿维菌素油膏的历史遗留问题。
    最后,协作组倡导者、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理事长罗海章作了总结发言,他再次强调了成立协作组的基本宗旨:“通过协作组的形式,把国内大宗有优势的产品维护好,使它们能健康地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它们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他说,中国农药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水平主要体现在某些具体的产品上,如国际上的各大公司也正是因为有几个支柱型的产品支撑了他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的农药企业可以生产将近600个有效成分,国际上没有一家大公司可以做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具有很强的优势,如果能有效地将其维护好,则对提升整个行业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罗理事长谈到了协作组运作3年来他的两点深刻体会:1)一个好的产品,是需要我们去全力呵护、精心培育、不断提升的。2)我们的企业在市场上既是竞争者,更是合作者。只有加强交流合作,自律发展,才能更有力地推动行业的进步。
    同时,罗理事长还对协作组今后的工作提出了6点意见:1)协作组组长单位要切实地承担起“组织、协调、推动、服务”的引领作用。希望企业能将视野放在整个产品和行业的发展上来,而不是仅仅站在个人或企业的立场上,不仅要将自身发展好,还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引领作用发挥出来。2)我们的成员单位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协作组的工作,做到我们的基本宗旨:交流、合作、互信、互动。团结更多的企业加入协作组,开展更多的合作,共同做好我们的农药产品。3)进一步推动行业和企业的自律,只有大家在自律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共识。我们要向国外的企业和行业学习,加强自律,使行业内部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没有一家企业能独立地生存发展,只有在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互信度,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和产品做得更好。4)各个协作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工作重心和侧重点,积极有效地推进协作组的工作,提升我们的产品实力,实现我们的产业升级。草甘膦的重点是环保核查,百草枯的重点是社会责任关怀,俏销的产品不要盲目地扩大生产,而要做好“三废”治理。5)各协作组要切实地履行社会责任关怀。农药行业受到政府监管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民众对此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对农药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的社会责任关怀一点不能松懈。6)协作组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也要抓好打击非法生产和假冒伪劣农药的工作,这是维护我们企业正常发展和建立行业公平竞争平台的重要手段。
    罗理事长希望通过交流对话,展示我们的实践经验、理念和追求,加强沟通,探求合作,达到共赢;并以这个论坛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进一步推进改革,不断增加企业精于创新的能力,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拓宽视野,找准发展方向,不断奋进,寻找新的合作机遇。
tag: 14个大宗热点产品述评2012大宗热点产品论坛侧记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394.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