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金针虫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01-06 点击量:2788
    金针虫是小麦生长期的一种重要虫害。近些年来,在长江流域秋播麦区已成为一种常发性害虫,影响麦苗生长。从冬小麦返青期到孕穗期是危害高峰期,主要取食茎基节的幼嫩部位,切断输导营养的组织,使上部茎叶枯萎。现将其发生规律与防治介绍如下:
    危害症状  金针虫是鞘翅目叩甲科幼虫的统称,咬食小麦种子、幼苗须根和主根,被害部位不整齐,呈丝状,成虫为叩头虫,主要取食作物的嫩叶,危害不重。长江中下游流域主要以沟金针虫和褐纹金针虫为主。沟金针虫主要发生于旱地平原地区,适生于有机质缺乏且土质较疏松的沙壤土地带;褐纹金针虫主要发生在水浇地、有机质丰富的种麦区。小麦受金针虫危害,主要以幼虫咬食发芽的种子和根茎,可钻入种子或根茎相交处,被害处不整齐,呈乱麻状,形成枯心苗以致全株枯死。在小麦苗期的地下害虫主要是蛴螬、蝼蛄和金针虫3种,可以根据幼苗的受害症状判断具体是哪种害虫造成的,蛴螬通常将麦苗根茎处咬断,断口整齐;蝼蛄通常将麦苗嫩茎咬成乱麻状,断口不整齐;金针虫则钻食幼苗嫩心,被害部呈乱麻状,但外表仍连在一起。
    发生规律  以沟金针虫分布最广,北至辽宁、内蒙古,南到长江流域麦区均有分布和危害。主要危害小麦、花生、蔬菜、杂粮等。初孵幼虫为白色,随着生长的变化变色,有光泽,体硬,长2~3厘米,细长。沟金针虫需2~3年完成一代。越冬成虫于2~3月份当土壤10厘米深处地温达5.9~6.7℃时开始上升活动,3月中下旬土温达到6.8~12℃时,正是小麦返青、分蘖的生长期,金针虫则栖于麦根下危害;4月份当土温达到10.8~16.6℃时,出现危害高峰,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无趋光性;5月以后由于温度増高,不适宜危害,又向土壤深处迁移;10月上旬前后,当气温下降到17℃左右时,又回到10厘米左右的土壤深处栖息取食,并开始危害秋播麦田;10月下旬以后,由于气温的逐渐降低,金针虫又钻进土壤深层中准备越冬。干旱或多雨时幼虫躲在深层,危害较轻。
    防治措施  防治小麦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应做到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① 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可直接消灭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减少栖息地下的虫源基数。加强麦田精耕细作,中耕除草,适时灌水等,以破坏地下害虫的生存环境。② 化学防治:主要立足播种前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药剂拌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0.5公斤,加水50公斤,搅拌均匀后拌麦种500公斤,保苗效果好。而且对麦蚜和叶螨等叶面害虫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或用50%辛硫磷0.5公斤,加水20公斤,拌麦种250~400公斤,堆闷2~4小时后再播种。二是用48%毒死蜱乳油10毫升,加水1公斤,拌麦种10公斤。毒饵或毒土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用炒香的麦麸、豆饼、米糠等饵料2公斤、40%辛硫磷乳油25毫升,加适量水拌匀制成毒饵于傍晚撒于麦苗根际附近,每隔一定距离放一小堆,每亩撒施毒饵15~20公斤。二是用4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拌细土30~40公斤,结合整地翻耕撒施。三是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公斤,对细土30~40公斤,拌匀后开沟施用,或顺垄撒施后接着中耕覆土,可有效防治金针虫和蛴螬等。浇毒水法:在小麦作物返青期防治金针虫,可用50%辛硫磷2,000倍液浇灌麦行,或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0.5公斤,对水500~750公斤,顺垄浇施。防治金针虫和蛴螬有特效。或每亩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顺麦垄喷施,每亩用药液40~50公斤。一般小麦出苗后3叶期开始,返青期从10厘米地温上升到5~6℃时开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调查,当麦苗死亡率达到3%时,立即对地下害虫喷药防治。
tag: 小麦金针虫的发生与防治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575.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