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枯病是玉米苗期根部或近地茎组织腐烂的总称,由轮枝镰孢菌、禾谷镰孢菌、串珠镰刀菌、玉米丝核菌等多种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常造成缺苗断垄。
苗枯病在玉米2叶1心期就表现症状,盛发期为4~7叶期。种子发病表现为种子根尖变褐色,后扩展到整个根系,根毛初期出现淡黄色至黄褐色侵染点,1~2天后呈黄褐色水渍状坏死,严重时皮层腐烂,根毛脱落;无次生根或少有次生根,并向上引起茎基部水浸状腐烂;拔起病株,在根部发病部位有时会出现白色、灰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叶片发病表现为叶鞘变褐色撕裂,叶缘出现黄褐色枯死条斑,并逐渐向叶片中部发展,严重时叶片萎蔫,3~5天后呈青灰色或黄褐色枯死,心叶卷曲易折。
玉米苗枯病初侵染源多,发病原因较复杂,主要是病残体和土壤带菌、种子带菌、肥料带菌等。常年连作有利于土壤中菌源积累,通常发病率较高。整地不平导致低洼处湿度过大,不利于幼苗根系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下降;玉米苗期阴雨天多、土温低等,均有利于苗枯病发生。
玉米苗枯病发病早,植株死亡速度快,防治难度大,应立足农业措施、种子消毒为主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玉米播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粉剂600倍液浸种40分钟,晾干后播种;也可以用咯菌腈种衣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玉米出苗后发现有萎焉病叶或个别病株时应喷药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因苗枯病导致缺苗断垄应及时移苗补缺,要求带土移栽,及时浇水,避免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