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记者和汪建沃先生在江苏南通参加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举办的全国农药协会秘书长联席会议暨农药行业媒体座谈会上相识。随后3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各种途径更是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相知。一方面,通过不间断的电话和网络联系让双方在一些行业内观点、思路上产生了不谋而合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通过多次行业内会议、不断从诸多媒体上涌现出的高质量的农药界评论性文章让记者对这位熟悉老友的能力和才华肃然起敬。
汪建沃先生和记者同姓,他时常称呼记者为本家兄弟,这更是让记者从心底里感到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记者虽然从事新闻行业5年有余,但接触农资行业的报道时间并不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行业新兵。在专业背景、行业知识、人脉积累还亟待更多提升的同时,很庆幸能在工作中认识和结交这么一位敢于直言、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行业内精英。
2013年6月,接到本家兄长的盛情邀请,希望记者能为他的新书《正眼看农药——中国当代农药问题随笔》写点想法,思考许久,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一个在行业内敢于坚持思考的人能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整理成册,实属不易,想必一定是立志高远、用心良苦。忐忑的是对于一个行业前辈能如此看重本人的意见着实让成天和文字打交道的记者心里感觉到一丝惭愧。
一段时期以来,因违规用药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人畜中毒事故时有发生,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这种环境下,高毒农药在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面前,将会逐步被禁用或淘汰,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
在调查、了解、熟悉农药行业的过程中,记者发现社会上对于农药的认识和看法更多的是停留在“谈药色变”的基础上,缺乏的是一个客观、科学、合理的认识。关于如何看待农药的利与弊?行业里有位老专家曾这样向记者阐述,农药是把双刃剑,用得好,是个宝,可以控制病虫草害,为作物增产、稳产提供保证;用得坏,是个害,可以造成残留超标,影响产品质量安全,妨碍生态安全。此外,农药之所以被指责为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的罪魁祸首,与农药常识的普及、使用技术水平等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农药的毒性特点及农药残留是科学用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农药的确存在一定的毒性,但不同的农药品种其毒性不同,有的毒性很高,有的毒性较低,有的甚至低于食盐,也并非所有用过农药的农产品就一定有毒。
毫无疑义,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离不开农药,现代的社会发展需要有现代农药。为了适应当今和谐环境的需要,我们必须采取堵、疏并举的措施,在禁限一批对社会环境有不良影响农药的同时,也要加强政策和经济支撑,开发符合社会发展的农药。再则,对于现有的一些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农药应予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并加强管理。总之,农药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就应正确对待。对于有不良作用的农药必须严格管理,必要时进行禁限用,并尽快取代;对于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的农药品种,则必须正确对待,加强引导。
对待一件事物,必须从两面来看,才不会产生偏见。农药的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和善待农药。只有这样,绿色农药才可以不断得到发展、扩大,绿色农业和食品才能得以保证,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这也正如本书作者汪建沃先生写本书时所言,对待农药,我们不能“门缝里看”,把它看“偏”了,更不能“闭眼”,把它“一抹黑”。因此,我们要大声疾呼:正眼看农药,还农药以清白,待农药以公平!
一本书的力量也许微不足道,但一大批读过书的人却可以改变世界,开创出新的天地。
《正眼看农药——中国当代农药问题随笔》的出版恰逢其时,相信读者仔细阅读后会有久旱逢甘霖之感,重新树立对农药行业一个客观、正确、全面的认识。
我期待,我也相信,农药行业的前途、规范、诚信、效率,已是看见桅杆的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