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草甘膦是我国农药出口的第一大品牌,占农药出口量的20%以上,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出现价增量涨,占同期农药出口量的38%以上。业内不少人士“谈草色舞”。
但是,“乐极生悲”,自5月27日环保核查通知下发后,业内就讨论不断,并认为其是迄今为止最严厉的一次核查。自草甘膦(双甘膦)环保核查行动开始以来,国内几家草甘膦龙头企业相继陷入“排污门”事件,纷纷“躺着也中弹”,整个行业气氛紧张,“谈草色变”,哀声一遍。笔者以为:对草甘膦(双甘膦)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的环保核查势在必行,但核查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愿景是促进行业持续和健康发展、理性和良性前进。
环保核查之前,由于我国草甘膦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大小不一,管理参差不齐,企业间恶性竞争严重,加之草甘膦对外依存度高,草甘膦原药出口量大、价低,制剂出口较少,巨大的出口量并未给国内草甘膦生产企业带来理想的利润,因此出现了“将利润让给国外,将污染留给国内”的尴尬局面。以牺牲巨大的环保利益换取微乎其微的经济效益,这种“损己利人”的异常发展,理应急刹车。
草甘膦并非第一个环保核查对象,之前也有一些行业被核查且绩效显著。柠檬酸、稀土行业实施环保核查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严格的环保核查,企业的环保自律意识得到加强,行业环保水平得到提高,行业集中度得到提升,业绩得到快速增长。因此对草甘膦行业的环保核查未来成果可期,此举不是业界少数人认为的“糟得很”,而是“好得很”。因此,虽然是自愿参加,相关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参加。
环保核查之前,由于各地的环保要求不一,各企业的环保投入不一、治理水平不一,尤其是环保投入与治理的不均衡在一些地方助长了偷排、乱排等污染环境的行为,抹黑和败坏了整个行业形象。这种不公平竞争,导致行业隐患重重。正是由于草甘膦行业问题突出,有必要将一部分中小企业驱逐出草甘膦行业,提升国内草甘膦企业的对外话语权和竞争力,从而保证整个行业向好发展,“环保是最大的问题,也是唯一的出路”。对草甘膦行业实施严格的环保核查,并不是要整垮这个行业,而是要整活这个行业。此次环保核查强调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和持续改进,重在整改。通过环保核查,敦促企业强化环保自律意识、加强环保治理措施、实施清洁化和无公害生产,对规范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谁也没料到,草甘膦行业环保核查大棒落下,最先倒地的却是龙头企业。业界担忧的此次环保核查是“抓小放大”不攻自破。这次大幕刚刚拉开的核查行动再一次证明: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业界也有人担心这次核查行动“雷声大雨点小”。此次伴随通知下达的草甘膦环保核查指南,让人眼前一亮。核查内容直指草甘膦母液的回收治理,并明确将“母液是否被违规用于配置草甘膦水剂”作为核查内容。指南中将磷元素综合利用率和氯化钠回收率作为核查指标之一,并进行量化,抓住了草甘膦清洁生产和环境治理的关键,致力于解决草甘膦母液治理。此举有利于草甘膦母液治理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始于5月的环保飓风,对草甘膦行业的影响正在显现。随着浙江、江苏、山东等地草甘膦生产企业不断曝出环保问题,行业产量也应声下跌。由于目前草甘膦原药货源紧张,市场主流报价保持38,000~40,000元/吨的高价,在供需趋紧和环保核查的双重刺激下,草甘膦价格依旧看涨。环保核查的影响短期难以看出,或能助力后期高价维持。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环保核查行动,草甘膦的市场价格一定会理性定位,维持在合理的价位,不会出现“过山车”现象。
环保核查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十二·五”农药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要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推动形成具有特色的大规模、多品种的农药生产企业集团,培育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有业内人士指出,环保核查最终将不达标的中小企业挤出草甘膦行业,达标的大型生产厂家未来或有整合收购可能,促进草甘膦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推动行业向良性规范化发展,彻底告别“散、乱、小”的无序状态。
环保核查通知出来后,由于并未给出具体的惩罚措施且核查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业内不乏质疑声。对此,相关专家指出,环保核查虽然强调自愿,但核查不达标的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而通过环保核查的企业将得到一个大大的“红包”。也就是说,环保核查并不是孤立的,接下来农业部、商务部等都有相应的联动,具体来说有两点:一是农业部、工信部、质监总局等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行业准入,在产品登记、生产核准和生产许可等方面做文章,禁止不合格企业进入行业;二是商务部方面,可以给予税费方面的优惠,比如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在所得税税额的基点、增值税、环保征用设备等方面均可以适当给予优惠,而对于污染的企业,则加重消费税。通过这些激励措施,鼓励环保做得好的企业,挤压落后企业,从而促进这个行业的改变,确保行业龙头做大做强。
通过环保核查,一些有社会责任心并持续进行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不断优化草甘膦废水和母液综合治理技术的环保达标企业将得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扶持,从而优先受益,此举利国利企利民。
农药快讯, 2013 (16):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