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使用量与作物布局、病虫草鼠发生程度和农药产业政策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品种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油菜、棉花种植面积有所缩减;蔬菜、高效农业和果树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与之相适应的农药用量和农药品种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
一、2011年农药使用概况
2011年全省农药使用量为8.8万吨(商品量,下同),其中化学农药用量为6.82万吨,分别比2010年减少2.4%和3.6%;太湖流域农药用量1.132万吨,其中化学农药为0.877万吨,分别比2010年减少5.0%和6.7%。其主要特点是:
1 水稻田杀虫剂用量继续减少。2011年水稻病虫总体中等偏重发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程度轻于上年,防治压力有所减轻。加之机插秧田、旱育秧田推广防虫网或无纺布全程覆盖12.3万亩,有效地控制了秧田灰飞虱和螟虫危害,减少了水稻大田期病虫发生基数。同时结合推广抗病品种、适期迟播、采用物理防控技术,主动打赢了水稻病毒病防治硬仗,水稻全生育期减少用药1~2次,因而水稻田化学农药用量继续减少。
2 蔬菜用药及防治病害用药量略有增加。2011年蔬菜病虫总体中等偏重发生,其中虫害重于病害,局部地区菜青虫、病毒病发生较上年偏重,加之蔬菜面积,尤其是设施栽培面积扩大,农药用量略有增加。2011年水稻纹枯病偏重至大发生,发生程度重于上年,是近年来发生最重的一年。稻瘟病、稻曲病发生程度重于上年,随之杀菌剂用量也有所增加,苯甲·丙环唑已成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的良好药剂之一,多菌灵、井冈霉素仍是防治病害的主打品种。
3 除草剂用量稳中有升。2011年麦田草害发生程度和常年相近,水稻田杂草稻、千金、马唐、稗草等杂草发生面积有所增加,由于化除技术日趋成熟,除草剂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新近推广的新型除草剂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噁唑酰草胺、唑啉·炔草酸等因防效良好,用量明显上升。
4 农药使用品种结构趋于合理。“主推农药”应用比重上升。根据抽样调查分析,2011年所用农药中,杀虫杀螨剂占45.5%,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杀菌剂占27%,除草剂占25.5%,其它(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占2%左右。全省“主推农药”用量占农药使用总量的75.8%,比2010年提高7.8%。
二、2012年农药用量需求预测
2012年农药需求总量预计8.65万吨左右,比2011年下降近2%,其中太湖流域农药用量将下降3%左右,淮河流域下降2%左右。其中杀虫杀螨剂需求量预计占45%,达3.9万吨;杀菌剂需求量预计占27%,达2.35万吨;除草剂需求量预计占26%,达2.25万吨;其它(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需求量占2%,达0.15万吨。
三、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1 作物布局趋于稳定。2012年预计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2011年相比持平略增,蔬菜及高效农业面积将略有增加,油菜、棉花种植面积将有所减少。
2 继续实施化学农药减量使用行动。从2007年开始,按照生态省建设和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标要求,在全省开展了化学农药减量使用行动,经过连续几年的运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2年,明确提出了全省化学农药减少3%、太湖流域减少5%的工作目标,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切实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3 主要农作物病虫总体发生趋重态势明显。根据病虫发生基数、品种布局、气象因子等相关因子分析,今年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上的病虫害总体发生趋重态势明显,内源性害虫大螟有所回升,新发生害虫二点委夜蛾潜在威胁大;蔬菜、果树病害将加重发生。
4 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主推农药”应用面积扩大。近年来,各地先后开展了对多种防治对象的药剂试验示范,筛选了一批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如吡蚜酮、虫酰肼、烯啶虫胺等化学农药以及苏云金杆菌、甜核·苏云菌、核型多角体、乙基多杀菌素、井冈霉素与蛇床子素、甲维盐与苦楝素等生物农药,并已广泛应用于大面积病虫防治;超低用量的氯虫苯甲酰胺、稻腾(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等化学农药也已推广应用,2012—2013年确定的“主推农药”应用权重将有所增加。
5 继续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今年我省将继续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将相关项目经费向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倾斜,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将大大提高,统防统治和全程承包防治面积进一步扩大,将有利于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