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植保类成果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作者:刘 刚 更新时间:2014-02-03 点击量:1177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近日颁发,多项植保类成果获奖。其中,由华中农业大学完成的“水稻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的基因基础与调控机理”获得自然科学类二等奖;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完成的“果实采后绿色防病保鲜关键技术的创制及应用”获得技术发明类二等奖;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完成的“主要农业入侵生物的预警与监控技术”获得科学技术进步类二等奖。
    链接1:水稻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的基因基础与调控机理成果简介
    病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植物自身的优良抗性基因改良农作物是减轻病害损失、保障食品安全和保护环境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人们对农作物抗病的分子机理了解有限。本项目以水稻的两种重要病害——白叶枯病和稻瘟病为对象,研究抗病的分子机理,回答如何高效利用优良基因改良农作物抗性的科学问题。
    本项目主要成果:(1)揭示了新的质量抗性调控分子机理,丰富发展了植物-病原互作理论;(2)揭示了质量抗性转换的分子机理,为高效利用抗病主效基因改良农作物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3)率先鉴定分离数量抗性基因,揭示了其调控的分子机理特点,为阐明数量抗性的本质迈出了关键性一步;(4)鉴定并精细定位了多个有应用前景的抗病主效基因,为水稻抗性改良提供了遗传基础。这些发现丰富了分子植物病理学理论,为水稻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
    链接2:果实采后绿色防病保鲜关键技术的创制及应用成果简介
    本项目针对我国果实采后腐烂损失严重和品质劣变快等关键问题,以及使用化学农药防病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农药残毒超标等问题,在系统研究病原真菌的致病机理、果实采后生理病理学及果实抗性应答机制等理论基础上,创制了生物源绿色防病和果实抗性诱导等核心技术。生物源绿色防病技术在多种水果上应用,病害控制率较传统技术提高了30%~60%,农药使用量减少了40%~60%,提高了病害防控的安全性;果实抗性诱导技术使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率减少了30%~40%,增强了病害防控的有效性。
    本项目集成了适合于甜樱桃、芒果、葡萄、枇杷、桃、梨、沙糖桔和杨梅等果实的采后精准贮藏保鲜配套技术,使果实保鲜期比传统贮藏方法延长了30~90天,果实商品率达到95%以上,确保了果实的品质安全。项目已在我国主要水果产区得到广泛的示范应用,实现了绿色防病保鲜,减少了农药的污染,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本项目获发明专利16项,出版专著7部(含英文5部),国际学术大会做特邀报告4次。在项目开展过程中,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5位博士生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项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应用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成果的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链接3:主要农业入侵生物的预警与监控技术成果简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生物入侵防不胜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和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管理策略和管理措施。我国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呈现出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的发生局面与发展态势,生物入侵的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① 主要毁灭性入侵种扩散蔓延,暴发成灾;② 危险性有害生物接连入侵,新的疫情不断突发;③ 口岸海关截获潜在入侵种的种类和频次急剧增加,威胁不断。生物入侵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带来了可怕的健康威胁。而由于我国对生物入侵的研究起步晚、底子薄,对生物入侵实际情况不明、检测监测技术储备不足、根除扑灭与阻截控制技术缺位,生物入侵是我们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科技需求。鉴于此,本项目自2002年起,通过十余年系统研究,研发了系列关键预警、监控与阻截技术,主要创新成果为:
    (1)确证了主要入侵生物及危险等级,创新了入侵生物定量风险分析技术。首次发现并鉴定了11种新入侵生物,确证了527种入侵生物及其分布危害区域,完成了入侵物种编目和安全性分析。构建了以路径仿真模拟、生态位模型比较、时空动态格局分析为主的风险评估技术,率先对99种重要入侵生物进行了定量风险分析,制定了63种高风险入侵生物的控制方案;根据风险分析所建议的扶桑绵粉蚧等9种入侵生物被列为全国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2)发展了重要入侵生物检测监测新技术,提高了对入侵生物野外跟踪监控能力。创新了69种入侵生物特异性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研发了检测试剂盒13套;首次建立了实蝇和蓟马2类195种入侵昆虫DNA条形码鉴定技术。攻克了入侵植物病菌难以鉴定到种以下水平、入侵昆虫幼体和残体无法准确鉴定的技术障碍。建立了入侵生物野外实时数据采集、远程传输和跟踪监控的技术体系。对82种重要入侵生物进行了监测,解决了疫情难以及早发现难题。创建了集物种数据信息、安全性评价、DNA条形码识别与诊断、远程监控等系统为一体的入侵生物早期预警与监控技术平台,提升了预警与监控的快速反应能力。
    (3)集成创新了入侵生物阻截防控技术,实现了对重大入侵生物的区域联防联控。集成建立了有效阻截与扑灭的技术体系,制定了12种重大农业入侵生物区域治理技术方案。在21省市实施阻截扑灭与联防联控,抑制了重大入侵生物扩散与暴发,实现了整体防控。
    本项目研究成果共出版专著20部、发表论文295篇(SCI 36篇),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34项,获授权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0项;省部级一二等奖3项;国家采纳建议14项。2010—2012年在21省区累计应用面积4,545.5万亩次,增收节支104亿元,为农业经济增长、农产品安全及出口贸易做出了直接贡献;构筑的三道技术防线(预警、监控、阻截),为延缓疫区扩张、保护未发生区提供了科技支撑,将持续产生巨大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项目成果不仅为提高我国外来入侵生物预警、综合防控技术奠定了基础,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药快讯, 2014 (3): 3-4.
tag: 多项植保类成果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3264.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