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大螟危害加重原因与防治对策
作者:沅江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曹涤环 更新时间:2014-05-16 点击量:1908
    大螟是危害早稻的害虫之一,长期以来在水稻上的发生与危害都比较次要,但近些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以及农业机械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早稻大螟危害,在不少地方已有加重发生的趋势,造成早稻后期出现大量白穗,值得引起注意。
    大螟加重危害的原因 大螟是多食性害虫,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玉米、甘蔗、高粱、小麦、大麦、油菜、蚕豆、茭白、向日葵和棉花等作物,以及稗、芦苇、早熟禾等多种杂草。它对水稻的危害与二化螟相似,幼虫侵蛀稻株,造成枯鞘、枯心、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在田间发生呈点状分布状态,在严重发生后,田间点状分布密度加大,有的还成片成团分布,其形成的白穗又与二化螟危害造成的白穗有相似之处,很多稻农认为是螟害造成的,但不易与二化螟危害造成的白穗相区别。近些年大螟在水稻生产特别是早稻上的危害加重,据农技部门的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大螟的发生极为有利。在原来以水稻作物种植为主的地区,因考虑市场因素,不少已改种高效的其他作物,如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稻田改种经济效益好的蔬菜——茭白面积也在逐年增加;在水稻种植区的油菜、蚕豆等作物的插花种植,使其成为大螟的寄主作物,并对油菜和蚕豆也造成虫伤株,这一部分虫源也都成为了侵入早稻危害的有效虫源田。这样一来,使大螟等螟虫由过去单一的水稻寄主,变成了同一地区的多类型寄主,虫量累积逐年增多。二是耕作制度和方式的变化,导致虫量的上升加快。在湘北洞庭湖区过去连年是双季稻种植,现在不少改成稻菜、稻瓜的种植模式,由过去的稻—稻—油(油菜)、稻—稻—肥(绿肥)三熟制,逐步改为稻—菜、稻—瓜等两熟制结构。而且大面积推广机械化收割,残留在田间的稻桩高度多在25~30厘米,加上冬耕晒垡面积下降,为大螟创造了优越的越冬条件。尤其是在茭白田间残留的大螟,量多且体肥,成了危害早稻生长的极有效的虫源田。在一部分冬麦种植区,早稻的机械栽插改麦田深翻泡田,为浅旋埋茬翻耕起浆,机械作业强度减轻,使残存在麦秆中的一代大螟蛹的死亡率大为下降,为二代大螟侵入稻田留下了充足的虫源。三是对大螟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技术,没有像对早稻田中的二化螟等螟害认识的多,在不少地方误认为是二化螟或三化螟危害造成的,误认的结果造成在早稻期间用药方面,难以选择有效的化学农药和防治方法,也是造成近些年来大螟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螟的生活习性  大螟发生的世代因地而有差异。在湖南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三龄以上的高龄幼虫越冬,无滞育现象,各代发生期幅度都较长,越冬代蛾发生于4月下旬至6月上旬至中旬间,以5月上、中旬为盛;第1代蛾发生于6月下旬至7月下旬间,以7月上中旬为盛,第1代大螟危害双季早稻和春玉米,以早插早稻危害较重,造成枯心苗损失;第2代危害以单季杂交稻最重,其次为单季中、晚稻,造成枯心苗损失,在迟熟早稻中可造成白穗。大螟雌蛾产卵有选择性,多产在茎秆粗壮、叶鞘包茎较松的稻上,生长好的稻田中产卵比生长差的田多;在水稻不同品种间,杂交稻多于常规稻,粳稻多于籼稻。在同一块田上,以靠近田边和边行稻株上产卵最多,第一、第二代主要产在田边1~2米内的稻株上。在稻株上产卵的部位也因生育期不同有差别,分蘖期早稻主要产在顶叶下倒2~3叶的叶鞘内,孕穗、抽穗期主要产在剑叶下一叶和剑叶的叶鞘内。
    大螟越冬代幼虫在稻茬以及其他寄主残体中或杂草根际越冬,越冬期间如果温度上升到8~10℃时,幼虫爬出取食麦茎或油菜、蚕豆的茎秆,补充食料可提高其越冬成活率,成为下年侵害早稻的有效虫源。第一代危害早稻,第二代危害单季杂交稻和早插单季晚稻等。
    防治方法  针对大螟危害加重的趋势,生产上应着力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压低虫源基数。一是早春前处理稻桩及其他寄主植物的残株,减少越冬虫源。大螟主要在稻桩内越冬,因此,在机械收割时应尽量降低稻桩高度,减少有效虫源的残留数量;在抢插早稻前,稻田旋耕适当加大力度,破坏大螟越冬环境,减少残留虫源。二是越冬蛾产卵盛期及时铲除田边杂草,如稗草、千金子等,减轻第一代幼虫的危害。三是在大螟第一代、第二代幼虫扩散转株危害前,及时到大田剪除被害稻株,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适时开展药剂防治。四是确定重点防治对象田。狠治一代,降低早春寄主上的虫量。一代大螟主要在早春寄主春玉米和小麦上危害。5月上旬,结合其他病虫防治,安排好这类对象田的药剂防治。在大田开展药剂防治,主要是巧治二代大螟,二代大螟逐渐向稻田转移,田内外寄主均可受害,通常在早稻田的边行受害最重。分蘖期在卵块孵化高峰后2~3天内;孕穗期、抽穗期在卵块盛孵期内;穗苞破口吐穗时,可在进行产卵盛期后于边行稻中产卵。及时观察掌握孵化进度,以掌握施药的适期。观察第二代卵,可在田边种植一些大螟喜食的稗草诱卵,以便于检查卵量和观察发育进度,为适期用药提供参考。防治早稻大螟选用的化学农药有:每亩用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6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90克、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加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00毫升,对水45~50公斤喷雾,防治效果好。或者选用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稻腾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防治大螟效果较好,特别是后者对3龄大螟也有效。喷雾时应保证用水量每亩50公斤,对准早稻中上部植株喷雾,施药时田间最好保持3~5厘米水层,并维持5~7天,以保证防效充分发挥。
农药快讯, 2014 (10):39.
tag: 早稻大螟危害加重原因与防治对策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3737.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