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联合”)作为全球最大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生产企业,以创新谋发展,依靠人才和技术优势,在2014年获得巨大成功。2014年,其啶虫脒销售额达到2亿元,吡虫啉销售额达到2.5亿元,两种原药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第一,原药定价更是成了行业风向标,为我国农药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一探中农联合创新成果背后的努力,近日,记者对中农联合公司相关领导进行了采访。
抓设施 强队伍 充实保障助力创新
据中农联合总经理许辉介绍,公司注重科技创新,在人才引进、设备改造、责任关怀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设备和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完善环保安监设施,努力打造环保型生产企业,形成了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多个产品支撑的稳定经营框架,成为客户信赖、社会尊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化企业。
中农联合总工程师、研发中心主任唐剑峰告诉记者,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公司研发中心拥有实验场地4,000多平方米,各类实验仪器300多套,承担着从化合物设计、合成、工艺优化、分析测试、中试生产、活性测定到剂型研发的一整套新农药创制流程。同时,研发中心还在泰安工厂拥有自己独立的中试车间、占地120亩的试验田和3,000平方米的全自动智能恒温大棚,这些都为农药新产品的创制和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挥好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所在。中农联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目前研发中心有员工80名,其中博士生3名,研究生学历一半以上,高素质高学历、操作经验丰富的生产型技术人员的引进,为公司在技术进步方面提供了充实的人力保障。
破难题 求合作 专利成果显实力
生产工艺的绿色改进在化工行业的市场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唐剑峰介绍,公司先后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以及吉林农业大学等展开了深入且广泛的合作,借助其优质资源来破解公司遇到的瓶颈。以烟碱类系列产品的开发与改进为例,吡虫啉是中农联合的主打农药产品,公司通过与南开大学合作,对其生产工艺进行优化,避免了老工艺生产中产生大量含磷废水的问题,改进了吡虫啉的缩合工艺,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水电气消耗,仅此一项每年为公司创造800万元经济效益。
在新农药创制方面,研发中心根据国际农药的发展趋势和公司的实际情况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一是通过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筛选出了一批具有商品化前景的化合物,目前正处于紧张的毒理与环境评价过程中。另外,研发中心开发了一系列的烟碱类杀虫剂产品,其中用于水稻的杀虫剂烯啶虫胺和用于防治森林天牛的噻虫啉两个项目已经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目前,公司共申报烟碱类专利3项,其中WTO专利2项;公司创制性专利共申报10项,已获授权3项,申报WTO专利7项;其他发明专利30余项,实用专利10余项。
要发展 抓环保 上亿投资展决心
企业发展,环保先行,许辉表示,这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公司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企业资产性投资的45%以上用在了环保项目建设上,用于“三废”治理、厂区环境改善,树立了农化行业环保新形象。
2007年,公司投资4,000余万元,在泰安厂区建设现代化污水处理装置;2008年,投资3,000余万元,与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战略合作,在泰安厂区建成国内领先的大型“三废”收集与焚烧装置;2009年,投资3,000万元,在潍坊厂区施工建设国内领先的环保生化处理装置;2011年,投资2,000万元,新上MVR高盐污水处理装置;2013年,投资1.8亿元新建园林式泰安新厂区,致力于为员工、当地村民创造一个环保舒适绿色的环境;2014年,投资2,000万元建设泰安厂区第三期环保装置正在进行中……
回顾公司近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许辉说:“面向新世纪,未来的中农联合将是科技的、绿色的、服务的、世界的。成为中国农化行业领先者的梦想一直激励着我们,我们相信,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明天的中农联合将会谱写农化行业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