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变革创新行在路上
作者:江 华 更新时间:2015-03-09 点击量:1330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药行业843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008.41亿元,利润总额达225.92亿元,在新常态下基本实现了稳中有进。透过行业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尽管去年全国工业行业面临下行压力很大的严峻形势,但农药行业始终抓住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利器”,在低迷的市场中寻求和开启了脱困之道。目前,整个农药行业已经到了高速发展的转折点,在环保趋严等一系列新政影响下,农药企业不断加速整合,主动开拓新市场,通过跨界联合延长服务链,破解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面对即将过去的严冬,农药行业已崭露出阵阵春意。

 

寻觅新增长点 经作区成焦点

 

    近年来,随着免耕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除草剂用量尤其是灭生性除草剂的用量增长迅速,草甘膦、百草枯等明星产品始终牵动着国内企业的心。

 

    在草甘膦环保核查名单出台前,市场表现出非常积极的一面,不少企业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而名单出台后,企业期待的草甘膦“牛市”并没有出现,相反,国内草甘膦市场持续不景气,其成交价格就像过山车一样急速下滑,并逐渐逼近企业的心理底线,企业利润下滑严重。

 

    与草甘膦类似,受吡啶价格下降、新剂型产业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国内百草枯母液的价格也持续低迷。

 

    2014年在农药行业景气度不高,大宗产品产能过剩,行业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形势下,企业加快转型,在市场上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国内杀菌剂市场异军突起,众多生产、营销企业将业务发展重点瞄准经济作物区,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记者调查了解到,去年国内杀菌剂市场异常火热主要归于以下几点:第一,因为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不少农民选择改种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特别是设施栽培蔬菜的种植面积连年增加,而经济作物的高附加值使得农民舍得投入农资产品;第二,近年来各省优质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作为一种易感病品种,优质稻易染稻曲病、稻瘟病等病害,促使杀菌剂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对此,江西瑞美福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人胜告诉记者:“经济作物区将成为公司的重点开发区域,去年公司在经济作物区的销售出现了爆发式增长,预计今年的增长幅度还会很大。此外,作为全国水稻主要产区之一,江西省水稻杀菌剂用量也是逐年增加。”

 

    当前,由于存在农民不当使用化肥、农药的问题,导致作物品质严重下降。随着农药残留事件的出现,农药安全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这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带来了商机。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众多企业纷纷增加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的登记。以新型绿色环保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为例,在目前市场上,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以人工合成的复硝酚钠和芸苔素两大类为主。在实际应用中,天然提取的芸苔素质量最好,对人畜无害,综合经济效益更优,深受农民的欢迎和使用。

 

    据统计,去年企业申请登记实验的单剂和复配制剂超过200个,今年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将出现“井喷”。对此,甘肃省华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振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市场潜力巨大,今年公司将会在新产品上发力,力争打造华实公司第一个爆品。”

 

兼并重组屡现 行业整合提速

 

    2014年农药企业整合速度加快,新环保法实施以及首批草甘膦企业环保核查名单出炉逐渐将整合浪潮推向高峰。在环保核查的倒逼下,草甘膦中小企业的生存境况将会日益艰难,环保标准不合要求的企业面临退出,这不仅是社会进步,同样也有利于提高行业整合度,提升行业质量,促进合理竞争和良性、可持续的行业发展。而在此影响下,不仅是具备草甘膦产能的企业,一些龙头企业也纷纷开始实施业务、平台整合的策略。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正先表示:“环保核查有望促进整个草甘膦行业环保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示范将引导规模企业加大环保投入,通过核查,部分规模小、环保不过关的企业将面临整合淘汰。目前协会正与有关部门沟通,力争对通过核查的企业在出口、税收、登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在政策驱使下,国内农化行业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兼并重组浪潮。去年5月,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无偿受让金茂集团所持有的10万股份,中化集团合计持有扬农化工控股股东扬农集团40.59%的股权,成为公司新的实际控制人,推进草甘膦行业整合;去年10月,兴发集团公司湖北泰盛化工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以8,791.47万元的价格收购湖北悦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草甘膦含盐废水处理项目相关资产。而去年7月,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总价12.11亿元的价格向浙江金帆达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购买金帆达持有的泰盛化工51%股权,获得草甘膦资产。

 

    不仅草甘膦行业加速整合,在农药行业其他领域,整合也开始提速。去年5月,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收购嘉隆化工53.25%的股权,优化辉丰与嘉隆的制剂资源,拓展国内销售市场;去年6月,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1.32亿元收购海利集团拥有的湖南化工研究院的100%股权,依托湖南化工研究院科研优势补齐产业链;去年12月,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长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青生物成立后将收购南通丰田化工有限公司农药相关的无形资产;去年12月,中化国际以累计出资9.7亿元,收购中化集团旗下中化农化、沈阳科创、中化农化香港、中化农化巴西、中化农化阿根廷的全部股权,整合中化集团旗下农药业务相关资产,推进公司农药业务一体化、专业化发展。

 

    预计今年,随着第二批草甘膦环保核查名单公布,环保核查将会在行业中再次掀起新一波的整合风暴。

 

延伸产品单元 满足客户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以“省工省时、事半功倍”为主要优点的药肥、水肥一体化、种肥一体化、新型功能性肥料等新产品、新技术推广速度加快,促使国内农药企业将更多的目光瞄向肥料、种子、农业机械等领域,跨界联合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未来,随着土地流转逐渐深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种植大户对高效率、高水平的农场管理需求日益加大,简单的植保服务(杀虫、杀菌、除草)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种植大户更关注的是一体化解决方案,即作物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而农药企业必须整合资源,将种子、肥料、机械等业务单元纳入未来的规划。

 

    2014年9月,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与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将在药肥一体化、农资平台流通、先进农业服务推广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而这一联姻打乱了很多企业的市场布局,为萎靡沉寂的农药市场增添了活力。诺普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方将共同搭建一个商业合作平台,发挥各自在技术研发、市场渠道、品牌运营等方面优势,农药、化肥强强联合有望在农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

 

    当业界还未从两家企业联姻的大动作中回过神来,诺普信再次让大家震惊,去年10月该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以自有资金1,900万元收购浙江种子培育企业美之奥20%股权,完善对大农业的战略布局。

 

    不仅农药企业在行动,种子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去年10月,中农发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3.79亿元的价格购买河南颖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67%的股权,该公司以收购除草剂行业内优势企业作为切入点进入农药行业。

 

    此外,去年12月,金正大与现代农业板块公司、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水果全产业链企业佳沃集团有限公司(联想控股)签订肥料供应、使用及技术支持方面的协议,为成为植物营养专家奠定基础。

 

优化服务栏式 企业决战终端

 

    经历多年的发展,“生产企业—经销商—零售商”三位一体的农资销售模式已经到了变革的关键时刻,而电子商务和解决方案体验店两种新营销模式悄然出现。

 

    电商成为2014年全国农药企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一部分企业抢先下手,一部分企业保持观望。去年11月,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主导并投资创建的农资类电子商务公司及网站“农一网”开始试运行。农一电子商务(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富宽告诉记者:“终端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正在改变,客户寻找供应商的渠道正在改变,国内外采购依靠展会的模式正在改变,竞争对手的经营模式也在改变。目前,中国农村网民达到1.77亿人,掌握好电子商务这个有效手段,就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未来公司将在每个县域建立一家工作站,100户以上的自然村成立一家农一网农村植保信息服务站,结合线上和线下服务,真正给农药营销带来变革,为农户做实事。”

 

    “目前,国内农药营销在新形势下必须变革,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农药经营。农资企业的线下连锁与线上的电子商务不是两种互相冲突的事物,这两种形式可以取长补短、进行资源整合。和盛农资连锁建立了‘三位一体、直营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组织架构确保网络的可控性、可复制性、可持续性发展,进而全面实现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为农民生活提供服务,目标是建立农村社区功能的连锁服务网络。”江苏和盛农资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百炎如是说。

 

    除了电子商务外,另一种基于互联网思维开展的服务模式则主要体现在突出用户体验。不同于农药电商“比着葫芦画瓢”式的模仿,近年来一些公司一直坚持网点下移、服务下移,和零售商、农户直接对接,开展多元化服务。对此,陕西标正农资销售有限公司西北营销中心销售总监温忠群表示:“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必将给传统销售渠道带来冲击,经销商需要通过学习新的营销模式适应市场竞争,学会用互联网思维考虑问题。而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和用户体验,经销商要学会站在农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位思考,做好田间试验示范。对企业来说,不仅要满足农户的需求,更要满足零售商的需求,每一个零售商和农户都是企业的宝贵资源。”

 

    从这两种模式来看,目的都是为了缩短现有的渠道模式,让零售商和农民受益。但从两种模式来看,农药电商发展过快、不完善,也使产品价格透明化,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相对来说,第二种新营销模式更符合当前农药市场的发展潮流,但其需要大量人力的弊端也凸显,究竟哪种模式会主导未来,还是会有更新的模式出现,还有待实践检验。

农药快讯, 2015 (5): 34-35.
tag: 农药变革创新行在路上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5081.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