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无湘不成军"(上)
作者:汪建沃  蒙力 更新时间:2012-05-10 点击量:1217
    在战场,“无湘不成军”早已“享誉中外”;在文学、出版、传媒界,“无湘不成军”也已“久负盛名”。殊不知,在中国种业界,“无湘不成军”同样“誉满全球”。以杂交水稻“领衔”、油菜种子“挂帅”的湖南种业,在中外早已“名声鹊起”,令种业界“刮目相看”。
“杂交水稻之父”与湖南水稻种子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由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世界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据多种报道和文献记载,早在1960年7月,袁隆平先生就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2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植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原来就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在1964—1965年2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经过2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1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3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到了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他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3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3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随后国家“863”计划便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6年10月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2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创造奇迹,不断刷新高产纪录。2011年9月19日,农业部组织专家验收组现场验收后向世界宣布,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这标志着“超级稻”第3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中国的杂交水稻因此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64年,1973年利用“三系法”成功制得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并于几年后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上世纪70年代,又开始了具有更大优势的“两系法”研究,并在80年代得到关键点的成功突破,“两系法育种”开始飞速发展。现在已经处于超级杂交水稻研究阶段。我国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杂交水稻推向世界,美国、日本、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100多个国家纷纷引进杂交水稻。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1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袁隆平先生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正在逐步解决“地球人”的“吃饭问题”。他对世界所作的贡献是何等的伟大!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袁隆平因杂交水稻“誉满全球”,湖南的水稻种业因袁隆平“鹤立鸡群”并“独领风骚”。早在去年9月南方中稻收割后不久,“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已达900公斤的消息公布于世后,超级杂交稻品种“Y两优2号”变成了“皇帝的女儿”大受追捧,来自全国许多地方的种业经销商在湖南杂交水稻中心排起长队,上演了一幕久违的供不应求“市场大剧”。一些买不到种子的种业公司退而求其次,改为求购“Y两优2号”母本“Y58S”,拟自行制备,结果发现母本同样“奇货可居”,颇为紧俏,湖南水稻种业出现“一种难求”的局面。
    据报道,目前,在杂交水稻种业界,知名上市公司“隆平高科”旗下的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拥有一批如“Y两优1号”、“两优1128”、“C两优608”、“准两优608”、“丰源优299”等达农业部超级稻标准的高技术含量杂交水稻品种,成为我国拥有杂交水稻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最多的公司,也是拥有超级稻品种最多的公司。前不久,农业部公布2012年主导品种,公司2个品种榜上有名,其中“Y两优1号”不仅已连续3年入选,且每年均排名第1。该品种在2010年凭借实际推广458万亩的成绩,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至今其推广面积仍稳居全国榜首。
    更为可喜的是,目前杂交水稻在越南、印度、菲律宾和美国进行大面积生产应用,已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在中国专家帮助下,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厄瓜多尔、几内亚等国在杂交水稻技术方面获得进步。这说明杂交水稻的国际化已攻克技术障碍,以此为契机,借由技术支持与种业贸易双管齐下的战略,袁隆平院士期待的“如果全球半数稻田种上杂交水稻,按每公顷增产2吨计算,全球增产粮食再养活4亿人口”目标,实现不无可能,甚至不会太过遥远。湖南水稻种子在“全球发芽”的宏伟目标将指日可待。
 
tag: |中国种业|无湘不成军|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520.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