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壮观场景,48个设置小区整体排列,每个小区都承担着各自的任务,它们协同作业,共同完成了对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治理和防控技术的“汇报演出”。它们的“演出”显然非常成功,这不,观摩团队接踵而至,团队声势也是不小。
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大”)在实施国家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作物重要病原菌抗药性监测及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小麦赤霉病流行预警及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研发”项目中,基于前期“973”基础研究成果,研发和组装了具有广谱、低毒、低残留、降低病菌DON毒素污染、促进小麦增产和治理抗药性的小麦病害化学防控和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该项目由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这几天,白马湖农场非常热闹,观摩团队接踵而至。
"赤霉病是江苏最重要的小麦病害"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世界性流行性病害,是我国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不仅能引起小麦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而且赤霉病菌分泌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可致人畜中毒。DON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质量检测指标,FAO、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小麦DON毒素含量均有严格规定。
据
少,活性不高,而且用药适期短,对用药技术要求高,现有药剂难以毒杀进入小麦颖壳和籽粒的病菌等,以致小麦赤霉病频繁流行。
上世纪70年代,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开始用于我国赤霉病的防治。然而,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导致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攀升,用药量增加,且多菌灵抗性菌株产毒能力提高一倍以上,造成小麦药残和毒素超标、产量损失,对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有效治理赤霉病菌抗药性,高效、减量防控小麦赤霉病,控制DON毒素污染是社会及小麦生产的重要需求,是江苏乃至全国植保工作的当务之急。
试验方阵,药效比拼
20% NAU-1 WP、60% NAU-2 WP、25% NAU-3 WP、20% NAU-4 WP、50% NAU-5 WP是参与本次试验的南农大研发主力品种,20% NAU-1 WP与100亿芽孢/g生物农药-2 WP是周教授团队新筛选的生物-化学协同使用技术,并首次加入田间试验,其他参试药剂还包括: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30%戊唑·福美双WP(简称“戊福”)、南农大和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27%戊唑·噻霉酮EW,以及目前市场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常规药剂多·酮和多菌灵等。
如果包括空白对照,试验共设24个处理,每处理两次重复,每小区
试验选择白马湖农场,有其特殊的考虑。据农场朱祥林主任介绍,白马湖农场地处淮河以南、白马湖以北,两端都是水。虽然降雨不多,但湿度较大,形成了有利于赤霉病大发生的气候条件;同时该农场小麦品种多,其中包括北方易感病的小麦品种,有利于赤霉病高频率大发生,从而便于考察筛选药剂在恶劣条件下的防控能力。
供试华麦4号两端保护行及中间空白对照区病穗率为74.5%~77.9%,发病率一致,且严重度为34.12~44.06,差异小;小麦长势均匀,各处理两个重复间的数据也非常接近。所有这些保证了各处理数据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虽然试验区小麦赤霉病发生非常严重,然而即便如此,研发的多种药剂仍表现出非常好的防效。其中,20% NAU-4 WP生物-化学协同使用技术的表现最为突出。
多点发力,铸就了试验项目的魅力
20% NAU-1 WP和60% NAU-2 WP已连续3年参与了田间试验,前两年也都获得了理想效果。20% NAU-1 WP为南农大筛选的化学农药单剂,60% NAU-2 WP是从抗药性治理角度考虑研发的NAU-1与一传统农药的复配制剂。试验证明,两药剂在低剂量使用两次和高剂量使用一次的情况下,均对小麦赤霉病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从而为一次用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周明国教授对试验作了详细介绍。
本次试验中,20% NAU-1 WP用药1次,用药量仅
60% NAU-2 WP施药1次,用药量
25% NAU-3 WP是NAU-1和NAU-5的增效复配产品。试验设计了3个用药梯度,用药量为7.5~
试验中,表现最佳的是20% NAU-4 WP。它是NAU-1与生物农药-1的复配产品,用药量分别为8、10、
在实验室筛选中,50% NAU-5 WP的效果特别好,但田间表现一般,甚至不及20% NAU-1 WP,但它与其他药剂复配有增效作用。
生物农药-1、生物农药-2在实验室未显示活性,但与NAU-1复配有增效作用。生物农药-1为生物源代谢物;生物农药-2为南农大筛选的枯草芽孢杆菌,针对该产品,南农大专门研制了新剂型,使其常温保存一年的存活率达到80%。生物农药-2与NAU-1的复配也具有生物-化学协同防治作用,且防效很好。
试验中,27%戊唑·噻霉酮EW也表现不俗,其中的噻霉酮是西大华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该药施用2次,用药量
试验中,常规药剂多菌灵和多·酮的药效偏低,这或与赤霉病对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有关。
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科所宋益民研究员还介绍说,去年和今年他们也对NAU-1~5进行田间试验,去年在赤霉病病穗率32.2%和病指10.98的中等偏重发生情况下,小麦扬花初期喷施NAU-1每亩
周教授介绍说,NAU-1~4不但对赤霉病具有极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均能兼治其他小麦真菌病害,如白粉病、锈病和叶枯病等。
目前市场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用药量大多较高,然而南农大系列产品用药量大幅降低,且其中多个药剂1次用药,即能收到理想防效,这对小麦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劳动力资源紧张的现状意义非凡。再者,这些品种不仅能提高小麦的光合作用,抗衰老,增加千粒重,还能大幅降低小麦中的毒素含量,促进小麦增产、提质。其中的20% NAU-4 WP更是通过生物-化学农药的协同防治,将化学农药的用量降得更低,且药效显著,在众药剂中独树一帜,成为开发前景最为广阔的品种之一。
现场观摩后,与会人员显得比较兴奋,专家和领导更是踊跃发言。他们首先对周教授团队的严谨试验高度肯定,同时发表了他们的宝贵意见,以期促进优势药剂尽早产业化。
邵振润处长说,筛选试验和试验现场都特别好,从而能看到赤霉病防治的真实效果。他总结道:“无论是赤霉病的研究水平还是防治水平,江苏省都是最高的。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协同防治,不仅降低了用药量,尤其是一次用药,更是降低了农本。”同时,邵处长还希望在用药技术和用药器械上多做考虑。因为赤霉病防治要求打药非常均匀,如果加一些助剂,特别是防雨水冲刷的助剂,如有机硅等,将有助于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另外,精准施药、对靶施药、超低容量喷雾等都将有利于农药的减量使用,从而减少浪费,减少污染,提高利用率。
郑永权副所长谈了他的几点感受:他认为
王建强副处长表示,南农大5个系列产品,无论是单剂还是复配产品,农药减量都很明显。他对这些产品的市场前景表示乐观。他认为,
赵中华副处长认为,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赤霉病的防治是最难的;从比例上讲,用药也是最高的。其他小麦病害可以通过拌种解决大部分问题,但赤霉病不能通过拌种来解决。尤其是在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病重,往往需要2~3次用药。所以对小麦赤霉病的研究非常重要。他认为,
朱春雨高级农艺师非常认同其他专家的观点,他也希望这些产品尽早登记。他说,登记时,如果作为混剂登记,还需要提供比例选择的数据支持;成分间的协同作用,也需要从机理上进行解释。
田子华站长对试验设计很满意,他希望从技术上尽快确定品种,推广应用;他还建议,明年在省内,包括苏中、苏南和苏北地区做一些大区示范,每个大区至少50亩,形成成熟的、较大规模的示范效应。
其他领导也发表了他们的意见,他们都希望能促进这些产品尽早产业化,并迅速推广。
两药剂已申请登记,很快服务于农业
专家们的期待也是研究单位和生产企业急切考虑的。记者在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