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快讯:2015年第15期
  文章:77篇
蓝莓主要害虫发生防治现状与展望
作者: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 刘佩旋 郑雅楠 辛 蓓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严雪瑞 更新时间:2015-08-05 点击量:4889

  蓝莓(Vaccinium spp.)是21世纪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的“水果皇后”。因其果实中含有花青素等营养物质,具有丰富的保健价值,愈发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我国对蓝莓的种植十分重视,种植面积在逐年上升。但是,随着蓝莓种植面积的增加,害虫也在频繁发生,并且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导致产量低,品质恶劣,个别地区和年份损失严重。而蓝莓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复杂,研究基础薄弱,无公害防治难度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蓝莓种植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对蓝莓害虫的防治主要是采用化学防治以及一些操作简单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蓝莓无公害防治技术。因此,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会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同时,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会严重损害果园的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由于化学农药的不规范使用还会对蓝莓商业贸易造成影响,进而使我国的蓝莓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鉴于此,笔者就蓝莓种植过程中常发生的、为害严重的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蓝莓害虫防治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篮莓国内外发展情况

  蓝莓栽培最早起源于北美,1906年,Coville最先开始了野生选种工作,并将选出的优良品种进行商业性栽培。因蓝莓的巨大经济效益,世界各国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引种栽培,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意大利、新西兰、奥地利、波兰、丹麦、芬兰和日本等国,且栽培面积每年以30%~50%的速度增长。截至2007年,世界蓝莓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5万hm2。其中,美国的种植面积占全球的80%以上。

 

  中国的蓝莓栽培起步较晚,主要在东北的长白山及大、小兴安岭一带有许多自然生长的野生品种资源。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开始了最早的蓝莓人工栽培。截至2012年,全国的栽植面积达2万hm2以上。我国的蓝莓栽培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黑龙江、北京、江苏、浙江、贵州等地。由于巨大的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蓝莓在我国的种植前景不断得到重视,种植面积逐年大幅度地上升,并向美国和日本等国出口。

 

2  蓝莓主要害虫及防治措施

2.1  蓝莓主要害虫

  目前蓝莓害虫主要有鞘翅目的金龟子类、叶甲类,双翅目的蝇类,半翅目的蝽类,鳞翅目的蛾类以及同翅目的蚜虫等。这些害虫主要为害蓝莓的叶片、茎干、根系以及花果,造成蓝莓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果实受损,甚至失去商品价值。近年,辽宁省蓝莓种植基地中发生较重的害虫主要是蓝莓蛆、部分鳞翅目害虫以及蚜虫、蛴螬等。

 

  蓝莓生长早期的害虫主要是地下害虫,包括蛴螬、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和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等,在我国各蓝莓栽植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啃食蓝莓根系,使幼苗猝倒,甚至死亡。蛴螬的成虫是金龟子类。主要种类有小青花金龟 [Oxycetnoia jucunda (Faldermann)]、苹毛丽金龟 [Proagopertha lucidula (Faldermann)]、墨绿丽金龟 [Mimela splendens (Gyllenhal)] 等。成虫取食叶片和花蕾,影响授粉和结果。

 

  蓝莓生长中期常见的害虫有蚜虫和蛾类。蚜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等地区。在美国的新泽西州和密歇根州也都有分布。蚜虫从芽中吸食汁液,影响蓝莓果实的外观,甚至造成不能坐果,从而降低产量。蚜虫发生严重时,会在果实上产生烟霉菌。同时,蓝莓蚜虫还是蓝莓“鞋带”病毒和枯焦病毒的传播者,特别是在美国的一些地区,由蚜虫引起的蓝莓病害对当地蓝莓产业已经构成威胁。为害蓝莓的鳞翅目害虫有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黄刺蛾 [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绿尾大蚕蛾(Actias selene ningpoana Felder)、木橑尺蛾 [Culcula panterinaria (Bremer et Grey)]、桑褶翅尺蛾(Zamacra excavata Dyar)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在美国的缅因州到西弗吉尼亚州的地区以及北美的东北部地区均有分布。这些害虫的幼虫取食蓝莓的嫩叶、嫩芽和花,造成生长缓慢、不坐果,进而影响蓝莓的产量。

 

  蓝莓生长后期主要的害虫是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 Matsumura)。早在1916年,在日本山梨县草莓果园中发现了斑翅果蝇。该种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美国,并在美国大陆、加拿大以及欧洲地区大量扩散。由于其生活史短,繁殖快,扩散能力强,遏制根除难度大,所以被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列为检疫对象。在美国,斑翅果蝇严重损害樱桃生产,在加州、俄勒冈州及华盛顿的一些地区,斑翅果蝇的为害率甚至达到100%。斑翅果蝇幼虫主要在成熟和亚成熟果实内为害,导致蓝莓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安全性和商品价值都受到严重的影响。斑翅果蝇在我国的大部分蓝莓栽植地区都有分布,并且危害比较严重。

 

2.2  蓝莓虫害防治措施

  目前,在实际生产上主要应用的是化学和物理常规防治措施,在一些有机蓝莓果园中也采用了简单的生物防治措施。但由于缺乏相关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造成了现有的生物防治措施存在操作困难,价格较高,缺乏实用性等问题。

 

2.2.1  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主要是注意果园的卫生,及时清除杂草、落地腐烂果实及感虫枝条,并将其收集至结实的塑料袋中密封,以防止害虫转移为害其他植株;其次注意采收时间,及时采收成熟果实,防止果实害虫的为害。另外,注意使用腐熟粪肥,对防治地下害虫也有积极作用。

 

2.2.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是在害虫发生初期使用适当浓度的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矿物源农药,或者用辛硫磷、氯氰菊酯等有机杀虫剂。因为化学防治措施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而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蓝莓种植产业。但是,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会诱导害虫的抗药性,使害虫愈加严重,不仅严重损害果园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天敌死亡和水土污染。同时,由于果农不规范使用化学农药还会对蓝莓出口造成影响,进而导致我国的蓝莓产业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害。

 

2.2.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人工捕杀,对那些目标明显和群集性强的害虫,如美国白蛾的幼虫、金龟子的成虫,可以采用人工摘叶、捕虫和刮除的方法进行防治;还可以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诱杀,如黑光灯、黄板和引诱剂诱杀。糖醋液引诱剂对果蝇和地下害虫有较好的引诱效果。另外,腐熟粪肥、及时采摘果园内成熟果实和清理果园内的腐烂果,对害虫的为害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采用多种诱捕器也可以对斑翅果蝇进行诱杀,控制斑翅果蝇的种群数量。物理防治大多是在害虫为害期进行捕杀,在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除害效果不太明显。

 

2.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是利用天敌和病原微生物对蓝莓害虫进行防治,不仅可使蓝莓害虫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对人、畜和植物都不会造成伤害,对环境也起到了保护作用,而且使蓝莓的食品安全也得到了保证。

 

  在国外,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蓝莓害虫的生物防治很重视。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以斑翅果蝇为研究对象,筛选出有效的天敌昆虫步甲 [Pterostichus melanarius (Illiger)],并对其释放周期和数量进行研究,通过人工繁殖饲养和人工释放,可有效地对斑翅果蝇进行控制。还有通过释放捕食性的节肢动物,如瓢虫来对蓝莓上蚜虫进行防治。Silva等人对雌性尺蠖的性信息素进行研究,通过提取制成生物制剂来对蓝莓尺蠖进行防治;智利的巴塔哥尼亚浆果公司也提出将病原微生物应用到蓝莓害虫的防治,通过病原微生物使害虫染病,从而使害虫得到控制。

在我国,目前仅在部分有机蓝莓果园采用一些简单的生物防治措施对害虫进行防治。如保护利用天敌。在果园中将修剪下来的枝叶,先放在蓝莓园的附近,以利于天敌重返蓝莓园;收集蜘蛛和步甲来防治害虫;保护鸟类和蛙类等有益动物来进行害虫的防治。但是并未形成完整的生物防治体系,因此其防治效果并不明显。

 

3  蓝莓害虫防治展望

  由于我国蓝莓种植起步较晚,对蓝莓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防治措施仍停留在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阶段,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害虫防治体系。而化学防治还会因为农药的使用不当而导致蓝莓受到污染,使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受到直接影响。因此,对蓝莓害虫的防治要尽量减少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应加强对蓝莓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而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展望未来我国蓝莓虫害的防治有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1)调查摸清我国蓝莓的常见害虫种类,详细了解其发生时期和发生范围。

 

  2)做好对蓝莓害虫的监测工作,及早发现害虫并做好预防工作,对蓝莓虫害的防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监测既可以避免害虫的大面积发生,又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蓝莓果实的产量和品质都会得到更为有效的保证。

 

  3)加强对蓝莓主要害虫系统有效的防治体系研究。该防治体系应以害虫综合防治(IPM)为原则,为多种防治技术相结合的一套简单易行、安全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在该防治体系中:① 蓝莓的栽培技术和农艺措施应进行合理规范;② 化学防治应根据国家农残检测标准制定出合理的用药规范,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③ 生物防治可以针对蓝莓的主要害虫探索出“以虫治虫”的防治技术,筛选有效的天敌昆史进行人工繁殖、人工饲养和人工释放技术的研究。同时,加强对生防制剂的选择与利用,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Bt)等对鳞翅目食叶幼虫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还可利用病虫病毒制剂防治害虫;④ 根据蓝莓生长的不同时期以及害虫的发生情况,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进行合理的安排,使蓝莓害虫得到长期有效控制。

 

  蓝莓害虫的防治是我国未来的蓝莓种植产业发展的关键,做好对蓝莓害虫的防治工作将会极大地提升我国蓝莓果品的质量,使我国蓝莓产业在出口方面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农药快讯, 2015 (15): 46-47.
tag: 蓝莓主要害虫发生防治现状与展望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5767.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