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晚稻生育后期出现生理性青枯现象,一些地方多有发生。集中出现于晚稻灌浆期间,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大。今年早稻生长期遇低温阴雨天气,晒田不理想,生育期会相对推迟,晚稻后期遇低温冷害引发生理性青枯的可能性增大,应及早引起重视。
发生特点 一般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低温骤变后突发性地,田间出现成片的干枯死禾状,损失程度与田间发生的迟早有关,一般发病越早损失越大,多表现为急性发生,通常大穗型品种及易倒伏的品种易出现青枯,受害更重。因为在晚稻灌浆期出现青枯、倒伏,灌浆时间明显缩短,提前成熟,造成大量的青谷或秕谷,使结实率和千粒重明显下降。
青枯症状 在经受生育后期的低温冷害后,灌浆期突然失水青枯的稻株,叶片受卷萎缩,青灰色、无病斑;茎基部干瘪收缩,植株倒伏;谷壳青灰色,成秕谷;根系发黄或变黑,常在1~2天内突然大面积发生。青枯死苗为整蔸突然死亡,在大田呈片状发生。以此,可以区别于晚稻感染病害后的渐进式死苗,和虫害危害晚稻的单茎蘖黄枯症状。
发病原因 ① 气温骤变是直接诱因。一般在低温冻害后才会出现明显生理性青枯,温度低于17℃,光合产物形成和输送会受到影响;在扬花期如遇到17℃以下低温,会引起结实率下降;如果扬花期遇上多日低温,可能造成全穗不灌浆,形不成产量。温度低于15℃,晚稻根系活力下降,甚至难以吸收水分,突然变晴,水稻叶片蒸腾失水,而根系吸水少,体内就会出现生理性失水现象,严重时能迅速致全田晚稻青枯。② 直播晚稻,采用轻型浅耕栽培,导致耕作层变浅,土壤通透性变差,保水保能能力下降,加上后期断水过早,极易出现早衰而引发低温条件下的大范围青枯。③ 其他因素。长期灌深水、未适时晒田的晚稻,根系分布较浅,吸水能力差,遇到后期低温更易出现早衰,导致青枯死苗。氮肥施得过多或迟施,或遭受病虫危害的晚稻,也易诱发青枯。
防治方法 ① 完善耕作制度。在免少耕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推行深耕制。秋播时轮流耕翻,每2~3年耕翻一次;种稻时普耕,改一次性旋耕为深耕再旋耕碎土二次耕整。采用抛秧、直播等轻简种植方式的,更要做好轮耕深耕。沙质土壤田块要加强改良,采取手栽稻作方式,并选用成熟期早的水稻品种,以避开低温天气。② 增强土壤肥力。通过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等措施,改变偏施氮肥和后期氮肥偏高的状况,做到降氮增磷钾添微肥。③ 加强水浆管理。在水稻生长前期搁好田,促进根系下扎。避免长期深水灌溉,抽穗后坚持间歇灌(灌水2~3天后自然落干露田2~3天),清水硬板,以水调气促根,增强根系活力,干湿交替养老稻。水稻生长后期断水不能过早,收割前7~10天上一次跑马水后断水。④ 如遇低温寒潮,气温在17.5℃以下,温差在10℃以上的天气变化时,田间要提前建立水层,待天气转好后排水。尤其是低洼田必须做好此项工作,才能以水调温,保持根系活力,减轻生理性青枯死苗。
农药快讯, 2015 (18):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