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是我省(江苏)小麦生产上的常发病害,会造成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光合作用下降、叶片早枯、干物质积累少,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今年春季我省小麦白粉病发生重于常年,对小麦生长造成较大影响。
据了解,今年小麦白粉病在我省发生范围大,全省各地小麦田均普遍发病,其中淮北、沿海及沿江丘陵地区发病重,部分地区发病程度为近10年中最重,很多田块小麦功能叶受损,不少田块白粉病甚至扩展到穗部芒上。不少地区药剂防治效果不理想。
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麦类病害研究专家陈怀谷研究员认为,天气条件有利于发病是今年小麦白粉病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省小麦白粉病常年在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结合抽穗扬花期“一喷三防”通常能起到较好的防控效果。由于去年冬季和今年早春气温偏高,雨水较多,有利于小麦白粉病侵染和扩散,全省大部分地区3月中下旬就开始发病,而多数农户沿用往年的防治经验没有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进入4月份以后阴雨天较多,天气条件仍有利于白粉病发生,加上小麦田间郁蔽度增大,病情上升迅速,待4月中旬各地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开始用药时该病已经严重发生,导致病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我省小麦主栽品种大多较感白粉病,只要遇到适宜发病的天气条件,小麦白粉病就会重发。”陈怀谷说。目前我省小麦白粉病的菌源不明确,病菌变异快,小麦品种的抗性易丧失。近些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抗病性育种的重点为赤霉病,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育种重视不够,也是白粉病抗性品种不多的原因之一。
在品种抗性总体较差的情况下,药剂防治是当前防控小麦白粉病最重要的措施,生产上主要采用三唑酮、丙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从近几年的用药情况来看,这类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有下降趋势,说明病菌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部分地区为保证防治效果,用药量逐年增加,而唑类药物使用过量会抑制植株生长,存在安全隐患。为提高防治效果,可以将醚菌酯等杀菌剂与唑类药交替或混配使用。陈怀谷提醒,防治小麦白粉病必须掌握在发病初期用药,应加强病情监测,发生期提早时需相应提早施药时间。
此外,采用正确的栽培措施可以减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如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根据品种特性和麦田肥力水平合理密植,降低田间郁蔽度,创造不利于小麦白粉病发生的环境条件,可以降低发病几率。
农药快讯, 2015 (10):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