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快讯:2015年第22期
  文章:70篇
智慧盛宴 直击前沿 第十届作物保护国际论坛(泰禾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
作者:《农药快讯》《现代农药》 柏亚罗 更新时间:2015-11-27 点击量:2813

  “作物保护国际论坛”是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精心打造的、直击前沿技术的盛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0届。2015年10月28日,“第十届作物保护国际论坛(泰禾论坛)”在上海浦东喜来登由由酒店隆重举行,会议首先邀请上海泰禾(集团)有限公司谢思勉总裁致辞。谢总说:“第十届作物保护国际论坛(泰禾论坛)被认为是高精尖的智慧盛宴,是前沿技术和创新管理的发布平台,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今天的泰禾论坛有幸邀请到9位资深中外专家,分别从农药创制、次新化合物的开发、药效评价、风险管控、生产管理和应用技术创新以及行业发展等不同视角,进行经验分享和信息交流,为中国农药工业的发展指点迷津,献计献策。”

 

 

 

中间体衍生化方法——高效创制新农药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刘长令总工程师(教授)长期从事新农药创制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率领团队研发的氟吗啉是我国第一个创制的含氟农药品种,第一个获得中美欧发明专利的农药品种,曾获中国发明专利奖金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我国第一个推向海外市场的创制农药。

 

 

  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研究,刘教授团队总结出了新农药创制的新技术——中间体衍生化方法。该法从化学角度出发,把新农药复杂的创新过程简单化,可快速地研制出可获得专利的先导化合物,加快产品的开发。

 

  在1997—2014年的18年间,在该创新技术的指导下,刘教授团队从3万个新化合物中筛选出30多个高活性化合物,经进一步研究确认10多个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开发前景,其中结构全新的化合物有2类,都在研究开发中。

 

  刘教授在“农药创制的新思路——中间体衍生化方法”的报告中介绍道,目前创制1个新化合物的难度越来越大,成功率越来越低。据巴斯夫调查统计,研发1个新化合物,需要耗时10年,投资2亿欧元,筛选14万个化合物。然而,如果采用“中间体衍生化方法”来指导研发,则可以大大缩短创制时间,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制效率。

 

  与传统“等排理论”不同,中间体衍生化方法则从有机合成角度出发,采用“非等排”方式,如利用关键中间体进行多样化衍生(直接合成法)、重要基团替换(替换法)和活性化合物衍生(衍生法)等多种方式设计、合成新化合物。这不仅能有效避开已有专利保护,大幅提高新药创制的效率和成功率,降低研发成本,还能发明结构新颖、性能更优、性价比更高或多作用靶标的新产品,既解决抗性问题,又减少农药使用总量,更利于环境保护,为我国农药零增长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刘教授列举了大量化合物,对号入座,来证明“中间体衍生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普适性,他尤其介绍了沈阳化工研究院近年来通过此法开发的高活性新农药。

 

  丁香菌酯是沈阳院创制的结构独特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分子中仅含碳、氢、氧3种元素,且产品性能非同寻常。不仅具有杀菌活性,对水稻稻瘟病、纹枯病有特效;而且可兼治蚜虫,如瓜蚜等;甚至能抑制病毒,具有植物生长调节作用;还拥有抗肿瘤活性。可以说,丁香菌酯是独一无二的“多面手”。

 

  唑菌酯对小麦叶枯病、颖枯病、锈病,黄瓜霜霉病、炭疽病,水稻稻瘟病等都具有优异防效。陶氏益农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剂量下,唑菌酯与嘧菌酯活性基本一致。

 

  唑胺菌酯与大部分杀菌剂相比,有非常好的内吸活性,对小麦白粉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防效甚至超过吡唑醚菌酯。

 

  嘧螨胺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螨剂,具有很好的产品性能,对螨卵、成螨、若螨等都有很好的防效,速效、持效性优异。

 

  刘教授提出的“中间体衍生化法”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关注,同时也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他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农药会议上作过介绍。相信“中间体衍生化法”将有力地指导我国的农药创制工作,促进我国农药工业较快、健康的发展。

 

60个次新农药的环境风险关注点

  环境风险在农药登记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7月,农业部发文,氟苯虫酰胺因对无脊椎动物(大型溞)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对水生生态环境存在极大风险而停止在水稻上登记;吡唑醚菌酯因对鱼、溞剧毒,其定向释放的微囊悬浮剂在水稻上的登记能否通过评审,仍存悬疑;而全球第一大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在产品再评价时,可能会遭遇与氟苯虫酰胺同样的命运……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环境审评处姜辉处长在此次论坛上作了“农药次新化合物开发的环境风险分析”的精彩报告。姜处长首先介绍了农药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要求,尤其是新增登记资料要求;阐述了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考虑环境风险点;并重点分析了次新化合物应用的环境风险,列出了60个次新化合物环境风险关注点。

 

 

  在环境风险关注点中,有因对鱼、大型溞、虾高(剧)毒的“水生生物风险”;有因对藻、浮萍等高毒的“水生植物风险”;有因土壤难降解、难水解、水解持久性、水中难降解、水中难光解等的“环境残留风险”;有因对蜜蜂高毒的“蜜蜂风险”;有因对家蚕高毒,需关注“蚕桑区风险”;有的因数据不充分,需“进行风险监测”;还有的品种有多个环境风险关注点。当然,也有11个品种“无”环境风险关注点,这其中就包括重磅产品(全球销售额超5亿美元)丙硫菌唑,该产品在中国的化合物专利已于2015年11月7日到期。

 

  在60个次新化合物中,需关注“水生生物风险”的品种有:乙螨唑、螺甲螨酯、吡螨胺、氟螨嗪、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三氟甲吡醚、甲氧苄氟菊酯、苯酰菌胺、吡噻菌胺、氟吡菌胺、吲唑磺菌胺、肟醚菌胺、丙氧喹啉、吡唑醚菌酯、氟嘧菌酯、肟菌酯、噁唑酰草胺、双环磺草酮、异噁唑草酮。

 

  需关注“水生植物风险”的品种有:五氟磺草胺、四唑酰草胺、二甲吩草胺、苯嘧磺草胺、苯唑草酮、环磺酮、三氟啶磺隆、甲基二磺隆、噻酮磺隆、甲酰氨基嘧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嗪吡嘧磺隆、嘧苯胺磺隆。

 

  需关注“环境残留风险”的品种有:氟螨嗪、呋虫胺、氟啶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双三氟虫脲、环虫酰肼、甲氧虫酰肼、三氟甲吡醚、吡噻菌胺、啶酰菌胺、氟吡菌胺、硅噻菌胺、环氟菌胺、吲唑磺菌胺、肟醚菌胺、丙氧喹啉、苯菌酮、胺苯吡菌酮、氟嘧菌酯、氟硅唑、双环磺草酮、苯唑草酮、环磺酮、甲基二磺隆、噻酮磺隆、甲酰氨基嘧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嗪吡嘧磺隆。

 

  需关注“蜜蜂风险”的品种有:呋虫胺、噻虫嗪。

 

  需关注“蚕桑区风险”的品种有:甲氧虫酰肼。

 

  需“进行风险监测”或风险“不明确”的品种有:氰氟虫腙、茚虫威、噁嗪草酮、氟吡磺隆。

 

  “无”环境风险关注点的品种有:联苯肼酯、螺螨酯、螺虫乙酯、苯噻菌胺、噻唑菌胺、缬菌胺、精甲霜灵、丙硫菌唑、嘧啶肟草醚、唑啉草酯、环氧嘧磺隆。

 

  姜处长特别强调,从环境风险关注点,我们只能作出初步预判。针对具体品种,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一两个环境风险关注点,就把这个品种的很多优良特性抹杀了。因此,环境风险关注必须基于很多的基础数据,并结合农药应用开发的靶标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考量,从而对次新化合物的应用开发作出公正的、合理的评判。也即,既不能抹杀一些化合物的良好应用前景,同时又要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使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药创新成果丰硕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药行业技术创新工作在科技支撑计划“绿色生态农药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支持下,取得了丰硕成果。有14个新品种取得登记,其中2个品种获准正式登记。期间,这些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亿公顷,同比“十一·五”增长近30%;累计实现销售额10亿元,同比增长200%。

 

  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黄文耀教授长期从事农药技术创新项目管理,他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十二·五’农药创新成果回顾”的报告,全面展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农药创新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绩。报告中,黄教授介绍了“十二·五”农药项目概况,回顾了“十二·五”农药创新成果,并对未来我国农药创制工作指明了方向。

 

 

  据黄教授介绍,“十二·五”期间,共设9个课题125项研究内容,有68家单位参与,其中农药企业占比49%,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登记了14个新品种,8个候选创制品种进行了农药临时登记所需相关试验;22个高活性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筛选、毒理试验以及小试工艺研究,合成新化合物16,472个,分离微生物菌株54,847株,发现了124个可进一步筛选研究的活性化合物。

 

  期间,华东理工大学发现了两个可能的杀虫剂新靶标/新靶点:几丁质合成酶OfChtI和N-乙酰己糖胺酶OfHex1;华中师范大学确定了原卟啉原氧化酶底物的结合方式,发现了原卟啉原氧化酶产物反馈抑制机制;贵州大学明确了抗植物病毒剂毒氟磷免疫激活作用机制。

 

  研究人员在创新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创制方法和技术,其中包括“中间体衍生化方法”、“农药安全性、生态评价研究技术”等,首次建立了农药对蜜蜂影响的半田间试验方法和农药对家蚕影响的慢性毒性试验方法,填补了我国农药对有益生物风险评估技术的空白。并在8类25个农药专用助剂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其中,丙烯酸助剂产品的成功开发和产业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同类助剂的垄断,促进了国产农药专用助剂的发展。同时,科研人员还针对一些共性技术、关键中间体及非专利品种,进行了工艺创新,有力地提升了生产技术,减少了“三废”排放。

 

  在14个新品种中,对6个已取得临时登记证的创制品种进行了应用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研究,这6个品种分别为杀菌剂噻唑锌、唑菌酯、毒氟磷和唑胺菌酯,杀虫剂氯氟醚菊酯和哌虫啶。其中,噻唑锌和氯氟醚菊酯取得了正式登记。另外8个创制品种也取得了临时登记,它们分别为杀菌剂丁吡吗啉、甲噻诱胺、氟醚菌酰胺和氟唑活化酯,杀虫剂四氯虫酰胺、硫氟肟醚、环氧虫啶和氯溴虫腈。

 

  噻唑锌是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创制的杀菌剂,已在多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在水稻、柑橘和蔬菜等作物上应用面积达5,000万亩次,销售额超过了1亿元,是我国“十二·五”期间杀菌剂中唯一一个销售额突破亿元的创制品种。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制的唑胺菌酯不仅对小麦纹枯病、辣椒疫病、葡萄炭疽病、水稻立枯病、柑橘炭疽病、小麦锈病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增产作用明显。

 

  氟醚菌酰胺是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创制的杀菌剂,今年7月取得登记,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个上市的SDHI类杀菌剂。其活性高,持效期长,对水稻安全。该产品上市日程推进很快,显示企业对创制产品的支持力度很大。

 

  氯氟醚菊酯是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创制的卫生杀虫剂,是我国系统开展创制工作以来首个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品种。

 

  四氯虫酰胺是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制的邻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其对稻纵卷叶螟、粘虫、甜菜夜蛾、桃小食心虫以及苹小卷叶蛾等具有很好的防效,同等剂量下防效与氯虫苯甲酰胺相当。其发展前景为业界普遍看好。

 

  环氧虫啶是华东理工大学创制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作用机制为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与现有商品化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的新烟碱类化合物完全不同,因而不易产生交互抗性。

 

  黄教授总结道,以安全、环保和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生态农药是当今世界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类健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及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约束下研究开发农药,是我国农药行业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未来,防治大宗粮食作物和蔬菜主要病虫害的农药新品种、绿色生态农药分子设计和系统优化共性关键技术、高效农药绿色生产工艺共性关键技术、农药绿色助剂及缓控释共性关键技术等依然是农药创新重点关注的领域。

 

企业壮大,风险随之扩大

  Martin Clark是前陶氏益农全球质量和HSE负责人,他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控经验。论坛上,他跟大家分享了“农药企业风险辨识与管控”的报告。‘

 

  Martin先生说,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自己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更大更好的企业,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在企业扩张的同时,风险也随之扩大。他希望我们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要把重点、关注点放在风险管控上。因为零风险,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Martin先生从风险量化、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掌控等3个方面阐述了企业如何规避风险。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零风险下运行,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有风险管控机制。成立由专业的、有经验的人员参加的风险评估小组,排查各种可能的风险,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量降低风险。一旦发生风险,不是首先责怪,而是立即采取措施,掌控风险,将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

Martin说,有些风险因素一旦存在,项目必须叫停,没有任何考虑的余地。他分享道,对陶氏益农来说,一旦这些风险因素存在,即使对公司影响很大,也不会继续进行下去。这些风险因素包括:非法行为、合规性(不能保证)、工艺安全(不能保证)、环境破坏、产品完整性(不能保证)、对社区的负面影响(如学校、医院等)等。因为这些风险将对业务乃至于公司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Martin认为,管控风险的挑战往往不是无法辨识风险,而是对风险的评估是否接受,是否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不是一直相信,“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新农药不断涌现,次新产品备受关注

  田间试验申请以及农药登记是农药市场发展的方向标。我国农药登记产品多,三大类产品趋于平衡和稳定;次新产品的田试申请和登记数量增多,不过,当家产品仍可与其平分秋色;新产品登记数量增多,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双酰胺类杀虫剂以及水稻田除草剂等成为市场开发热点。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审评处袁善奎副处长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农药产品登记特点分析及新品种药效评价”的报告。袁处长在报告中介绍了农药登记及田间试验申请总体趋势、近5年新农药登记情况、新农药品种药效评价以及药效管理思考等。

 

 

  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登记农药31,813个。其中,杀虫剂12,241,杀菌剂7,741个,除草剂7,288个,植物生长调节剂690个,杀鼠剂134个,卫生用药2,353个,其他1,366个。杀虫剂占比最大,为38.5%;其后为杀菌剂和除草剂,分别占24.3%和22.9%。

 

  2011—2014年间,我国农药田间试验批准数量逐年增加,从2011年的4,093个增至2014年的5,467个。不同类别农药产品结构趋于稳定,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占比分别为33%、31%、36%。刚过专利保护期的次新产品的田试申请较为集中,如噻虫嗪、呋虫胺、五氟磺草胺和吡唑醚菌酯等2014年田试申请数量分别达106、105、83和73个。显示次新产品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

 

  从2013—2014年登记产品和田试批准产品数量前10位农药品种来看,当家品种和次新品种平分秋色。既有吡虫啉、阿维菌素和吡蚜酮等当家品种,又有噻虫嗪、呋虫胺和五氟磺草胺等次新品种;同时,混剂产品的权重增加,约占田试批准产品数量的1/3。

 

  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趋于环境友好和省工省力,缓释粒剂、微囊悬浮剂等申请试验产品显著增加。另外,苗床处理剂因内吸性好、活性高、持效期长、施药方便、减少大田用药次数等优点,其市场开发备受关注。如防治水稻立枯病的50%吲唑磺菌胺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的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等。

 

  袁处长认为,种子处理剂未来市场潜力较大。种子处理剂因施药精准、省工省时等受到市场热捧,同时也符合农业部提出的农药减量使用的要求。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新颖、高效的种子处理剂,如拜耳的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先正达的44%氟唑环唑胺悬浮种衣剂等。

 

  生物农药的登记数量增长较快,发展潜力也不容小觑。其中,农用抗生素占据了较大权重。袁处长希望开发更多的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天敌生物等生物农药。

 

  从登记作物来看,水稻、棉花等大宗作物登记产品的数量最多,尤其是水稻登记产品占比高达22.1%。

 

  袁处长说,在2011—2015年的5年里,我国登记了120个新农药,新农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杀虫/杀螨/杀螺剂30个,杀菌剂48个,除草剂31个,植物生长调节剂4个,卫生用药7个。期间,登记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农药品种共15个。其中,杀虫剂6个:丁虫腈、呋喃虫酰肼、四氯虫酰胺、氯溴虫腈、硫氟肟醚、环氧虫啶;杀菌剂8个:唑胺菌酯、丁吡吗啉、氰烯菌酯、氯啶菌酯、酚菌酮、氟唑活化酯、苯醚菌酯、氟醚菌酰胺;除草剂1个:单嘧磺酯。

 

  另外,袁处长还对7个杀菌剂、9个杀虫剂、4个除草剂等农药新产品进行了药效评价。他总结道,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杀菌剂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开发的热点产品,这类产品结构新颖、杀菌谱广、生物活性高;在杀虫剂中,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成为开发热点,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新药增多;而除草剂中,水稻田除草剂仍为研发热点,同时,玉米和大豆田新产品也颇受关注。

 

  最后,袁处长还提出了我国农药使用过程中的两大顽症:超范围使用和超剂量使用。他指出,未来药效管理应该向着强化药效资料内容、探索延伸使用制度和提高试验数据质量等方向发展。

 

及早采取措施,延缓抗性产生

  中国农业大学高希武教授在论坛上作了题为“我国主要害虫抗药性现状及治理策略”的报告。100多张幻灯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教授针对抗药性所做的大量工作,以及积累的丰富经验。他在报告中简单介绍了害虫抗药性对杀虫剂发展的挑战,阐述了害虫抗药性所导致的生态、食品安全隐患,分析了我国主要农业害虫抗药性现状,并提出了抗药性治理对策。

 

 

  他说,我国杀虫剂的发展经过了几个划时代的阶段。70、80年代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农业上广泛应用;90年代末,新烟碱类农药引入农业生产;2000年后鱼尼丁受体作用剂走向市场。

 

  目前,大多数杀虫剂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如胆碱酯酶、钠离子通道、γ-氨基丁酸受体、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及鱼尼丁受体等。因靶标较少,使同类药剂很容易产生抗性。如果任凭农民随意用药,那么2~5年时间,所有这些药剂都将产生抗性。而一旦抗性产生,农民就会无效用药、盲目加量、乱混乱用,从而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造成重大隐患。

 

  高教授详细介绍了我国蔬菜小菜蛾、烟粉虱、温室白粉虱、萝卜蚜、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菜青虫、烟青虫、马铃薯叶甲,棉花棉蚜、棉铃虫,水稻褐飞虱、白背飞虱、二化螟,小麦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果树朱砂叶螨、山楂叶螨、桔全爪螨、东方果实蝇、苹果蠹蛾、椰心叶甲等的抗性发生情况。其中大多数害虫已对常规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抗性治理已刻不容缓。

 

  高教授指出,当一个新产品推向市场时,开发公司要制定完整的抗性治理体系,在抗性产生的早期阶段即要采取预防性措施。一旦进入抗性形成时期,就必须采用治疗性治理措施。当抗性发展到“农药无效阈限”时,我们就不得不采取放弃该农药的治理策略。在抗性治理措施中,我们常忽略了剂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即对有些种群,只要加大单位剂量就可以大大提高害虫死亡率。

 

  1984年,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成立。该组织根据杀虫剂的作用机制和靶标位点将杀虫剂分成了不同的组,IRAC提出,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或混合使用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和发展。高教授认为,这只是从分子靶标角度出发提出的抗性治理措施。研究表明,抗药性机制不仅包括靶标变构,还包括代谢增加及穿透率降低等,三者所占份额分别为45%、50%和5%。在代谢增强引起的抗性案例中,由P450酶的解毒作用而产生的抗性占65%。对此,需用增效剂抑制害虫的解毒机制来延缓抗性的发展。

 

  最后,高教授总结了害虫抗性治理的5项措施:在同一作物生态系统中,增加化学防治药剂品种的多样性;掌握合适的施药时期,即适期施药;通过轮换用药、混合用药等技术充分发挥多分子靶标原理治理抗药性;加强抗药性的监测,适时停用或淘汰不能或难于恢复靶标敏感度的农药品种,对环境友好药剂实施抗性治理措施;替代技术,即一旦药剂失效,则采用其他药剂来替代。

 

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2014年,我国农药企业的运行情况是,外资企业年运行时间7,500~8,000小时;国内企业年运行时间4,000~5,000小时,有相当多的企业不足4,000小时。外企的平均运行时间是我们的两倍。外资企业年固定资产投资约1.0亿元,年销售额2.5亿~3.0亿元,好的可以达到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与年销售额之比约为1∶3;而国内企业基本是1∶1,好的企业约为1∶1.5。这是目前我们的差距,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工程优化的原因所在。”

 

  这是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工程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陆汉君在“化工厂运作管理装置的工程优化与提升”的报告中所说的一番话。陆高工精通化工工艺安全、工程技术、项目管理、精益生产,曾荣获南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陶氏化学全球副总裁奖1次、拜耳亚太特殊贡献奖1次。

 

 

  他认为,工程优化可以有效地管控风险,保障产品质量,使产量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并能大幅降低“三废”排放,从而实现生产效益的显著提升。

 

  陆工说,工程优化主要包括:消除装置瓶颈,提高设备资产和人员利用率;改进设备材质,提高设备寿命和时间利用率;改善设备结构,提高传质传热效率;整合控制手段,提高工艺可靠性和产品质量;提升EHS硬件,减少事故和合规性风险。

 

  陆工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他分享了两个案例来说明工艺优化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氯氟吡氧乙酸甲酯扩产项目,原每月产量为45吨,经工程优化后,月产量提升至135吨,成本下降25%;草铵膦装置的扩建改造项目,原月产量为46吨,经工程优化后,月产量提升至192吨,成本下降30%以上。不过,出于对企业技术的保密,陆工不便透露优化细节。

 

  陆工说,工程优化非常复杂,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他总结道,企业运作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整合潜力巨大;专业分工利于创新,但交叉合作程度决定效率;领导力与专业技能同等重要。

 

创新应用技术,提高应用水平

  今年初,农业部提出了“至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不单纯是数量上的零增长,而是建立在农药研发水平提升、农药使用技术提高等基础上的减量控害。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袁会珠研究员在农药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农药减量形势下的应用技术创新”的报告中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他的看法。

 

  建设现代植保,服务现代农业,要基于“六化”建设,即监测预警信息化、物质装备现代化、防控技术集成化、防控服务社会化、人才队伍专业化、植保管理规范化。其中,防控技术及植保装备在“六化”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袁研究员从波尔多液入手,回顾了农药与药械同步发展的历程。从手动泼浇、常量喷雾、低量喷雾、静电循环用药,到精确喷雾,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大大提高。尤其是随着大型药械、航空喷雾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农民打药渐趋成为“高大上”的农业实践。

 

  农药利用率,即农药沉积率,是沉积在作物上的农药量占施药总量的百分比。他说,目前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较低,主要因为农药应用过程中药不对症、药不着靶、超量使用等造成,从而对农产品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袁研究员团队在提高农药利用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在精准选药技术的研究中,研制了配方选药试剂盒,更好地指导田间快速选药;在药剂对靶高效沉积技术的研究中,研制了药液润湿展布卡,明确了不同靶标作物上应用的适宜剂型;在高效减量施药技术的研究中,研制了雾滴密度卡。所有这些技术的应用,都将有效提升农药应用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袁研究员团队还研究了使用不同喷雾器械药剂在不同作物上的沉积率,如在小麦上的沉积率顺序为:弥雾机>无人直升机>多旋翼无人机>喷杆喷雾机>电动喷雾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他认为,未来农药的应用技术一定向着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像GPS技术等将普及应用于植保机械。

 

  总体而言,我国农药的应用技术在不断发展,在农业部减量控害方针指导下,农药技术的发展将换档提速。

 

我国蔬菜病害发生严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李宝聚研究员作了题为“我国蔬菜病害发生趋势”的报告,这是本次论坛的压轴报告,因时间关系,李研究员讲得飞快。

 

  他介绍说,我国蔬菜面积大,产量高,种类多。2011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为2.95亿亩,总产量6.77亿吨,产值达1.26万亿元,超过粮食总产值。目前,我国年人均蔬菜拥有量达370公斤,排名世界第一;而发达国家每年人均蔬菜拥有量为100多公斤。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3%和49%,均居世界第一。

 

 

  随着蔬菜栽培面积的扩大、栽培品种的多样化以及栽培年限的增多,病虫害种类增加,危害呈加重趋势,防治难度大。

 

  在国外,蔬菜生产实行以土壤消毒为基础的清洁生产,病害相对较少,他们大多将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而在国内,则以药剂防治为主体。

 

  李研究员列举了土传病害、种传病害、细菌性病害、根部畸形病害等众多病害,并介绍了它们的识别方法。他对这些病害了如指掌,介绍起来如数家珍。

 

  据他介绍,我国瓜类蔬菜枯萎病、辣椒疫病、茄子黄萎病等土传真菌病害与蔬菜根结线虫病在全国主要蔬菜产区普遍危害严重;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发生范围扩大;新型叶斑病发生严重;灰霉病、菌核病等低温高湿性病害在露地蔬菜与大棚蔬菜中发生普遍严重;细菌性病害发生严重;虫传、种传病毒进一步加重等。

 

  由于我国蔬菜生产太过复杂,很多病害只在中国首家报道,所以我国的蔬菜植保人员做了相当多的探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虫的经验。正如李研究员所言,中国的蔬菜医生一定是世界一流的。

 

  本届论坛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曹承宇副秘书长和上海泰禾(集团)有限公司亓轶群副总裁分别主持。论坛的成功召开,为与会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全方位的信息。代表们一致表示,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农药快讯, 2015 (22): 7-12.

tag: 智慧盛宴直击前沿 第十届作物保护国际论坛(泰禾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6208.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