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草甘膦原药价格在经历了几次振幅不大的起伏后,目前停滞在18,500~19,000元/吨的底部区间,这一大宗产品的不景气也造成了农药市场整体的萧条,草甘膦殇直接导致今年农药行业经济效益下降。
根据全国31个省级植保站初步预测统计分析,2016年全国农药需求商品量折百预计为30.48万吨,其中除草剂预计需求为10.47万吨,比上年减少4.22%,这是除草剂近年来首次需求下降。由此可以判断,随着制剂加工企业冬储生产旺季到来,草甘膦价格会有上涨,但幅度很小,且会是昙花一现。2016年,草甘膦将长期在底部运行,甚至不排除重新探底。
利空不断 草甘膦市场出现萎缩
2015年以来,国际上关于草甘膦的负面信息散播迅速,反转基因呼声愈发强烈,全球对草甘膦的质疑此起彼伏。3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得出结论,认为草甘膦属于一种可能的人类致癌物,在全球引起了很大轰动。美国加利福利亚环保署宣布,拟将草甘膦列入已知致癌物名单。加利福利亚环保署认为,草甘膦对人类健康有害,且与王蝶数量的急剧下降有关。斯里兰卡总统出于保护农民的健康利益,宣布禁止进口和销售草甘膦除草剂,已进口的草甘膦产品的销售同样也被禁止。
植保专家、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副站长唐会联表示,发达国家有其自身严格的产品评估体系,要禁用一种产品需经过完善全面的分析考证。但是南美、非洲的国家,他们没有能力对这些标准提出质疑,政府就有可能根据上述结论做出妄判,并且提出禁用。一个国家禁用就有可能带来群体效应,一旦蔓延,对草甘膦行业将是致命的。因此,草甘膦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发展环境,前景令人担忧。
据了解,当前全球范围内的草甘膦使用量创历史新高。1990年全球草甘膦使用量只有1,000万磅,而目前使用量已增长20多倍,这主要是因为耐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大范围栽培,尤其是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由于常年大量使用草甘膦,导致目前在90%的大豆中都可以检测出草甘膦残留。最近的研究还表明,人类对草甘膦进行慢性的、低剂量的暴露,同样会造成肝脏和肾脏损害。转基因作物草甘膦残留及草甘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疑成为了草甘膦发展的杀手锏。受这两大因素的影响,草甘膦在局部市场出现了萎缩现象。
据最新消息,欧洲食品安全局和欧盟成员国已完成对除草剂草甘膦的重新评估。它们发布报告指出,草甘膦不大可能对人类有致癌风险,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加强控制食品中草甘膦残留的安全措施。这一结论将会在欧盟委员会决定是否继续批准使用草甘膦时作为重要参考,同时也会用于欧盟成员国分别重新评估含草甘膦除草剂的安全性。这则消息对草甘膦产业而言是一大利好,可市场却表现平平。
产能扩张 草甘膦市场竞争加剧
疯狂的市场导致了疯狂的产能扩张,疯狂的产能扩张又将草甘膦推向了绝境。从2007年开始,草甘膦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到2008年和2009年迎来了行业高峰期,其价格一路高歌猛进,最高峰卖到12万元/吨。趋利效应导致悲剧出现,中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大小小近100家草甘膦生产企业,产能一度达到100多万吨。结果是工厂尚未建成,草甘膦价格一路狂跌,不少企业从建厂到现在几乎没有开工过。
草甘膦上演的是昙花一现的疯狂过山车现象,高涨的行情并未持续多久,随之而来的是2010、2011年的低谷,这个过程淘汰了90%的企业,只剩下约10家左右的核心企业,四川福华农药科技有限公司、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好收成韦恩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金帆达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最高峰时占到行业80%左右的产能,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2、2013年,很多产业都不挣钱,但是草甘膦由于行业生态维护较好,价格也一路走高,最高峰价格达到4万元/吨,成为农药行业一枝独秀的产业。
高利润继而引起又一轮的产能扩张,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的陆续进入,直接导致了行业的极大产能过剩。迄今为止,已经完成新建、扩建和即将建成的草甘膦产能在80万吨左右。草甘膦主要以出口为主,2014、2015年草甘膦出口量折原药只有40万吨,国内草甘膦的消耗量不到6万吨。这就意味着近一半的产能闲置,但由于互相竞争的都是一些大企业,每一家大产能的企业都不会主动限制和自我约束产能,让市场生存变得异常艰难。
生意社化工分社草甘膦分析师胡启凤认为,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生产装置开工不足,市场库存偏高,预计近期草甘膦价格很难大幅上涨,草甘膦原药价格将底部区间震荡为主。
市场趋稳 草甘膦价格上涨乏力
胡启凤指出,未来草甘膦市场总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供应总量增大,但需求增长有限,竞争加剧局面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就国际来看,美国孟山都公司每年24万吨的产能使国际市场草甘膦供应量趋于充足。国内市场看,我国草甘膦实际产能已超过100万吨,2014年产量约45万吨,加上孟山都24万吨产量,全球原药产量达69万吨。而我国每年使用草甘膦原药在5万吨左右,全球草甘膦制剂使用量近两年在85万吨左右,折原药为50万~55万吨,供大于求局面明显,供需矛盾和结构性过剩问题将更加突出,竞争激烈的局面将会进一步加剧。
从近期草甘膦市场情况来分析,国内草甘膦原药企业一直在力挺价格,报价虽然有所上涨,但是成交量并不理想,主要是随着第3季度经济指标的公布,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压力仍在,因而大家对于各种产品的后市价格都不看好,尤其对于草甘膦原药这个全国甚至全世界都严重过剩的产品。目前,整个下游市场还是以观望为主,在经济大环境不是太好的情况下,大家都有点遵守“现金为王”的原则。
上海一位长期从事草甘膦出口贸易不愿透露姓名的宋某表示,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草甘膦外贸萎靡,公司接新单很少,草甘膦市场已到了严重供过于求的状态。目前,部分外贸企业看空后市,继续低价抛货,在低价带领下,价格仍有继续走低可能,成本被压缩得很严重,中小企业已面临“零利润”窘况。
据了解,由于下游采购不积极,加之刚刚渡过夏季检修期,草甘膦原药生产企业想要大规模恢复生产较为困难。如果任由市场成交价格继续下滑,那价格将很快跌破成本线,这在生产严重过剩的草甘膦行业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从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如果采购方继续持观望态度,草甘膦原药的成交价格将很难涨上来。
成也草甘膦,败也草甘膦。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不少业内人士继续看淡2015年的草甘膦市场,他们认为,如不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草甘膦市场就没有活力,国内草甘膦价格的持续回暖可能仍是个梦想。
因此,综合上述分析,草甘膦产业基本不可能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周期性波动的情况,草甘膦成为周期性产品已经不可能,草甘膦市场必将陷入长期低迷,2016年的市场不会根本好转。
农药快讯, 2015 (24):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