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第十五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以及第31届中国植保双交会获悉,相比农药行业“十二·五”规划,新的“十三·五”规划主题,将围绕资源和企业整合,通过兼并重组,股权变化,建立大规模农药生产企业集团,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同时,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农药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着力提升产业集中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
1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药技术提升的成绩不俗
1.1 高效、长效、安全、环境友好、水性化农药品种日益丰富
在农药品种方面,高效、长效、安全、环境友好、水性化农药品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一些“超高效”农药品种如吡虫啉、甲氨基阿维菌素、茚虫威、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农药新产品的应用,使农药的单位用量大幅度下降,从传统高毒农药的有效成分亩用量100余克降低到亩用量在5克以下,甚至有的品种亩用量只需0.3克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施用效果,大大减少了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光学活性农药品种开发成效显著,一大批单一光学活性体农药品种如高效氟吡甲禾灵、精甲霜灵、精吡氟禾草灵、精喹禾灵、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醚菊酯等投入市场,避免了大量无效物质施放到环境中,从而达到减少施用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很多农药品种在长时间施用后会使作物产生抗药性,降低甚至消除了农药的使用效果,该特点要求农药生产企业必须储备、研发、生产更多的替代品种。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很多新结构的农药品种投入市场,如新烟碱类杀虫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等杂环化合物给农药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1.2 制剂加工水平逐步提高
(1)配方研发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助剂技术的发展,使助剂品种日益优化,同时一些新型助剂的使用提高了很多农药品种的施用效果,同时也降低了对生物、环境及安全的影响。以高分子助剂聚甲基丙酸甲酯与聚氧乙烯的三嵌段共聚物为例,其在分散稳定性、抗凝聚功能、流变学特性、成膜性及黏结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新型助剂的发展为农药制剂研发人员从事配方研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大提高了我国农药制剂产品的配方研发水平,同时也提升了农药的药效、稳定性及产品质量。
(2)农药剂型加工工艺水平发展较快
在悬浮剂加工领域,为解决传统悬浮剂产品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使用密闭卧式砂磨机,冷冻机冷却的方式进行生产,并采用合金锆珠代替以前的玻璃珠,相对于传统的立式砂磨机,不仅可以使产品的砂磨效率提高一倍以上,还可以使砂磨产品粒径更小,对提高农药产品的稳定性和药效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水乳剂生产方面,高速剪切机工艺的应用,使水乳剂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明显改进,大大提高了水乳剂生产的质量和效率,避免生产过程中因剪切不均匀而出现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情况,提高了水乳剂产品的稳定性和药效。在水分散粒剂方面,随着挤压造粒工艺及设备的使用,使水分散粒剂从产量、能耗、环保性及对品种的适应性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
1.3 农药应用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
在农药应用技术方面,先后开发出低容量喷雾技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静电喷雾技术、智能精确喷雾技术、飞机喷防等新的应用技术,大大提高了农药在靶标上的沉积率,大幅度降低农药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低容量喷雾、超低容量喷雾技术,还有种子处理技术用于农作物良种包衣可以提高良种质量,实现种子标准化、商品化和产业化,能综合防治作物苗期病、虫、鸟、鼠害,有利于种子保健,种子产前服务,同时省种、省药、省工,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作用。
种子处理技术是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化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重点实施的“种子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关键突破口,对促进我国良种繁育、精选加工、种子包衣和标牌供应现代化良种体系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2 我国农药技术升级基础存在
2.1 产业链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农药生产包括中间体生产、原药生产与制剂生产,原药生产是农药生产中最核心的环节,我国农药企业重原药生产,轻制剂和中间体的配套,导致原药产能严重过剩,制剂在国际市场话语权不强,使中国的原药企业能够以相同质量、更低成本参与国际原药市场的竞争,面对这一趋势,国际农化巨头们都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转入制剂生产,而不是在原药市场上展开价格战,双方在产业链上的分工关系实至名归。
例如,在辉丰股份进入咪鲜胺原药市场之后,拜耳和巴斯夫都选择退出,并把辉丰作为咪鲜胺产品全球唯一采购基地。利尔为陶氏益农供应毕克草、毒莠定的原液,对陶氏益农的销售额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20%。而长青股份则为先正达提供氟磺胺草醚原药,为拜耳公司提供吡虫啉原药,为陶氏益农提供三环唑原药。总而言之,双方上下游协同关系显著,通过这种协作,我国的农化企业扩大了在世界农药原药市场上的占有率。跨国农化企业愿意与中国的原药厂商开展合作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国际农化巨头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竞争关系,而原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中间体资产专用性极高,不同厂商有不同的定制要求,而且往往是产品核心竞争力听在,所以它们相互之间很难形成产业协同。
产业链升级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国内相应的支持产业配套齐全,企业能够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从而不在上游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竞合与国际分工,与跨国企业实现产业协同,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产业配套优势相比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化工产业比较完善,基础化工与精细化工均具备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化工并购先正达,虽然合作的结果没有落地,可也折射出我国农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产业协同的积极性和信心,可见,我国农药产业链技术升级基础存在。
2.2 植保技术
根据我国政府加入WTO的承诺,从2004年12月底起,外资可以全面进入国内农药经营领域。外资品牌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12.4%,目前占比已经接近40%,可以说狼已经来了,导致制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制剂的工艺、技术水平上,国内的大企业并不落后,落后的是市场服务、销售渠道和品牌。虽然原药中包含了同样的有效成分,但加工成制剂时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我国的制剂企业虽然在一些制剂的生产上有优势,却无法给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缺乏对市场信息收集和田间地头的服务能力。
农药应用及植保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农药产品的药效、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及病虫草害情况进行研究,不断探索和拓展农药产品的有效应用范围;同时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病虫草害发生、传播过程和特点,应用高水平的施药机械,通过对最佳防治时间和防治方式进行研究,实现对农作物的高效、科学、绿色保护的相关技术。
2.3 提高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2014年中国农药生产企业前10强的销售总额为308.61亿元,约合50.26亿美元,仅为瑞士先正达2014年度农药销售额的44.16%,仅为六大跨国农药巨头2014年销售总额的11.36%,中国最大的制剂销售商深圳诺普信的制剂销售额达到17.6亿元,这充分说明了目前我国农药行业集中度较低,资源相对分散。同时,我国虽是农药大国,但还不是农药强国。我国的农药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农药科研开发体系;同时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农药工业深层次的关键问题,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由此导致我国的农药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低端领域。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表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国外创新型农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在10%以上,而我国该比例不到1%,农业部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将科研投入占收入比重提升至2%;同时,累计创制品种研发超过50个,工信部发布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指南,2015年转型升级资金重点针对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行动支撑保障能力、绿色制造,农药行业安全绿色生产示范工艺包括:催化加氢技术在虱螨脲原药生产中的应用、草甘膦母液回收综合利用、电解法生产二氯吡啶酸、氯化吡啶绿色工艺、氯代氯甲基噻唑绿色制造等示范工程,补助比例不超过总投资的20%,单个项目不超过3,000万元。可见,在农药“十三·五”行业规划和新政策鼓励下,在行业调整换挡期间,企业更要有魄力和担当,增加研发投入,升级研发设备和工艺水平,从依赖传统的生产要素转向不断投资、积累新要素,是农药产业得以转型升级的途径与体现,这些工作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北有沈阳化工研究院,南有上海农药研究所,以及多个省份也有院校相关的农药研究机构等,多年来培养和储备大量农药方面高级技术人才,他们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一种农药专利到期时,我国的农药原药企业不仅对产品进行逆向研发,通过对原药工艺路线的改进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原药的质量与国际巨头建立了供货和协作关系,形成了较高的技术与工艺壁垒,有效避免了国内同行的恶性竞争,这种模仿、改良的技术进步路径是我国原药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推力,可以说,农药行业技术人才驱动力要素是具备的,只是研发资金投入的规模和相关政策的动力还是不够的。
3 结语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农药应用及植保技术水平的高低将成为农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依靠其较强的农药应用及植保技术研发能力,推出“作物健康解决方案”,为作物生长发育期直至成熟期可能出现的病虫草鼠害问题提供全过程防治指导。根据作物健康解决方案适时、合理、科学使用农药,不但可以降低施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同时可以帮助和保障农户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种植收益。农药企业顺应大势,纷纷拥抱互联网,优化产业链,降低流通成本,从销售商转型综合服务商,将开启新的成长空间。
农药快讯, 2016 (2): 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