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特别是近几年来受暖冬气候的影响,油菜茎秆开裂现象发生比较普遍,造成一些地方菌核病危害特别严重。防治油菜菌核病,要抓住开春后的这一阶段,开展综合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发生特点 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以菌核在种子、土壤和油菜病残体中越冬。每年10~12月,土壤湿度大时,少数菌核可以直接萌发,长出菌丝侵染油菜幼苗,并以菌丝在油菜植株内越冬。次年2~3月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量的增多,土壤中的菌核大量萌发,侵染油菜衰老的叶片和花瓣,长出菌丝体,致使油菜被感染组织腐烂变质。油菜的茎、叶、花、果均可受害,以茎部受害最重,病茎内髓部腐烂成空腔,内生很多黑色鼠粪状菌核,极易引起油菜倒伏而造成大面积减产。
防治方法 ① 开沟排渍,清除黄、老、病叶。稻田油菜和低洼地油菜,春后应开沟排渍,做到雨住田干,降低田间湿度,减少渍害,提高油菜抗病能力。开花期及时清除油菜基部的老、黄、病叶,随即带出田外,减轻病菌蔓延危害,同时还能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② 掌握用药时间。油菜在开春后菌核病病菌首先侵染油菜花瓣,然后通过带菌花瓣侵染油菜茎秆、叶、分枝,最终导致茎秆发病。油菜开花期是病菌侵染的主要时期,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防治最佳适期为油菜主茎开花株率95%~100%。当田间主茎开花株率达80%以上就可以用第1次药,隔7~10天再用1次药,在防治适期用药1次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用药2次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增产效果可达15%~20%。也可以抓住当叶片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下时,开始喷药防治。油菜苔茎开裂后有利于菌核病菌的侵入危害,增大了发病的几率,更应加强防治,以免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对已发生苔茎开裂的油菜应在确保适期用药防治的前提下,隔5~7天再用药防治1次。与优质叶面肥混喷,能增强植株对菌核病害的抵抗能力。③ 科学选择有效药剂。长期以来很多地方习惯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防治油菜菌核病,但实践证明这两种药效果已均不理想,而应改用其他高效的农药。可换用菌核净、菌核·福美双、咪鲜胺、啶酰菌胺等药剂。据农技部门试验,在油菜主茎开花株率98%时用药,每亩用水量50公斤,常规均匀喷雾,分别每亩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4克、36克、48克的病株率防治效果,分别为81.03%、83.81%、87.46%;每亩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克的病株率防治效果为78.6%;每亩用50%菌核·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克的病株率防治效果为76.52%。啶酰菌胺对油菜菌核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适期用药1次病株率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显著高于多菌灵等药的防治效果,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防治油菜菌核病,一般年份每亩用制剂24~36克,发生偏重年份每亩用制剂36~48克。此外,菌核净、腐霉利、万霉灵、使百克、敌力脱(丙环唑)单剂及其复配剂等效果均较好。④ 采用细孔喷雾。推广应用弥雾机和低容量细喷孔喷雾,手动细喷雾每亩用水量50公斤,机动弥雾机每亩用水量30公斤,这样雾滴细、附着力强,能明显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施药时全株上下要喷到,以提高防效。长势较差的田块可加喷适量叶面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试验表明,每亩用50%菌核·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20克,采用不同孔径的喷片喷雾防治油菜菌核病1次,防效明显不一样。使用0.7毫米孔径(相当于弥雾机喷雾),亩用水量20公斤,防效为84.96%;使用1毫米孔径,亩用水量40公斤,防效为64.23%;使用1.3毫米孔径,亩用水量60公斤(相当于常规喷雾),防效为47.22%。同样,连续两年分别每亩用50%菌核·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60克,采用弥雾机弥雾、亩用水量20~30公斤,低容量喷雾、亩用水量40~50公斤,常规喷雾、亩用水量60~75公斤,于油菜主茎开花株率95%时用第1次药,隔5~7天用第2次药,弥雾机防效为91.18%,低容量细喷雾防效为79.88%,常规喷雾防效为60.7%。因此,防治油菜菌核病应大力推广应用弥雾机和低容量喷雾,这样药液雾滴细、附着力强,发病部位受药时间长,能明显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对于肥料足、长势旺的油菜,还应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每亩用量为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克,对水40公斤喷雾。喷施多效唑,既可有效控制油菜主茎、分枝的高度,对旺长的叶片也有抑制作用,还可增强抗倒伏能力,具有防病增产的明显效果。
农药快讯, 2016 (3): 59;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