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2016年江苏省水稻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推进水稻生产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水稻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近日江苏省农技推广总站制定发布2016年全省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全文如下:
2015年全省各地紧紧围绕稳粮增收中心任务,认真做好水稻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全力克服移栽期及分蘖期不利天气影响,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推进水稻持续增产。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之年,各地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突出“提产能、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的主攻方向,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总要求,强化科技支撑,紧盯市场需求,创新服务举措,大力推进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因地制宜推进种植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产能稳定、产出高效、产品安全,实现水稻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主要工作与措施上做到“五个围绕、五个强化”:
(一)围绕稳定提升产能,强化水稻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一是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因地制宜筛选推广品质和产量较为协调、适口性和抗逆性突出的水稻新品种,加大超级稻品种示范推广力度,优化品种区域布局,充分挖掘品种增产提质增效潜力。二是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供秧。认真制定集中育秧发展规划,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建设高标准集中育秧基地,不断扩大集中育秧规模。大力推广壮秧剂拌土、以基质代替营养土、流水线播种、暗化出苗、无纺布覆盖、硬地硬盘育秧、工厂化育秧等成套育秧技术,提高育秧水平和育秧效率。规范集中育秧技术操作规程,加强育秧技术培训指导,切实提高集中育秧秧苗素质。三是大力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提前摸清种植意向,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水稻精确定量、机插秧、秸秆还田等轻简高效高产配套技术推广,减少粗放直播稻种植,提高生产水平,不断推进水稻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
(二)围绕提升质量效益,强化水稻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一是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稻田种养结合模式。在有条件、有基础、有技术、有经验、有市场需求的地区,因地制宜推进稻鸭共作、稻鱼共作、稻蟹共作、稻虾共作等稻田种养结合模式,打造一批稻田种养结合技术典型。二是积极示范推广“水稻+N”种植模式。在有市场需求的地区,积极示范推广“水稻+马铃薯”、“水稻+芽芹+青菜”、“水稻+蒲芹+西红柿”、“水稻+西瓜(草莓)”、“水稻+绿肥”等种植模式,提高种稻复合收益。三是大力推进优质稻米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加快筛选出农民普遍认可的高产、优质、适口性突出的水稻新品种,加大优良食味品种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生产,通过优质优价,提高种植效益。
(三)围绕可持续发展,强化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一是科学制定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技术方案。以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科学制定创建技术方案,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大力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按照机械化、轻简化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以精确定量栽培为核心,合理品种搭配和茬口衔接,集成示范水稻毯(钵)苗机插、因地因苗施肥、精准诊断用药等技术,大幅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降低肥料和农药用量,节省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专家挂片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各级专家在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中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作用。继续推行专家挂片指导制度,省级专家挂钩到县,市、县(市、区)专家挂钩到片,乡镇技术人员蹲点驻村,促进关键技术措施普及到位。
(四)围绕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前瞻储备性技术创新集成。一是强化水稻科技综合示范。以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科学制定示范方案,优化丰富示范内容,集中示范展示一批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农业科技创新储备、技术熟化集成、成果展示、示范宣传与辐射带动等功能与作用。二是广泛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围绕水稻生产发展方向与关键技术瓶颈,探索开展水稻苗情智能监测、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互联网+”水稻等新兴稻作生产技术,提高水稻智能化、机械化、信息化生产水平。三是加强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针对水稻生育期间多发重发的高温热害、低温冷害、涝灾、重大病虫害等,深入调查,加强相关抗性品种的筛选,开展适宜播期、栽培方式、肥水运筹以及生物试剂调控等配套技术研究,集成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减轻因灾损失。
(五)围绕技术普及到位,强化服务举措创新。一是积极推行“三点”工作法。大力推进“首席专家指点、技术干部挂点、业务团队建点”的“三点”工作法,全面提高全省农技推广系统的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强化“新媒体”技术宣传。广泛运用网络、微信、微博、QQ、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将水稻生育期间的天气信息、苗情信息、生产技术意见等第一时间传递至新型经营主体,切实提高因时、因地、因苗技术指导到位率。三是深入推进技术靶向服务。在做好大面积生产技术服务指导的同时,针对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发展的实际,突出加强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指导,建立规模经营主体信息数据库,全面准确掌握种植规模、种植类型、品种、生产条件、技术需求和市场信息等,根据基础信息实行定向服务,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和规模经营效益。四是加强典型模式示范。鼓励引导农技人员、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领建、创建水稻转型升级典型示范方,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同时,在生育关键时期,组织不同层次现场观摩,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增产增收。 (江苏农业网)
农药快讯, 2016 (5): 64;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