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种子处理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政处处长单炜力分析了中国种子处理剂登记现状及要求。
单炜力表示,种子处理剂的应用对于加快农业转变方式、确保粮食有效供给、落实农药零增长政策、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发达国家现状比较,单炜力分析中国种子处理技术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目前,美国种子处理剂市场份额占到20%,欧盟市场份额占到15%,而中国市场份额仅占到5%。近几年,中国种子处理技术在中国发展迅速,从具体类型分析,相比浸种剂、拌种剂等类型,种子包衣剂的市场份额迅速增长。2014年以来,有效成分为氟虫腈的种子处理产品登记数量显著增加。
2015年中国农药共登记661个有效成分,34,315个登记产品,共有2,232家农药生产企业,其中原药企业747家,制剂企业2,156家。这其中,种子处理剂产品登记有效成分有66个,共计1,006个登记产品。从功能上细分,具有杀虫剂功能产品共有272个,有杀菌剂功能的产品536个,植物调节剂功能产品61个,杀线虫剂功能产品仅有1个,杀虫+杀菌剂功能132个,植物调节剂+杀菌剂功能2个,线虫+杀菌剂功能产品2个。可以看出,目前在种衣剂领域,防治线虫的农药产品缺乏。
从使用方法来看,目前共有浸种剂222个、拌种剂366个、种子包衣剂508个,涉及395家生产企业。
目前登记的种子处理剂产品用于多种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近些年,种子包衣技术不断发展,逐步应用于高粱、谷子、绿豆、马铃薯等杂粮,辣椒、白菜、黄瓜等蔬菜种子,以及向日葵、人参等小作物。
目前用于种子处理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杀虫剂、杀菌剂、植物调节剂/诱抗剂等类型。其中常见杀虫剂包括阿维菌素、吡虫啉、吡蚜酮、丁硫克百威、毒死蜱等;杀菌剂包括拌种灵、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植物调节剂如S-诱抗素、矮壮素、赤霉酸等。
从种子处理剂品种分析来看,目前登记的196个制剂品种中,以混配制剂为主,包括65个单剂、131个混剂。这些登记的混剂中,往往突出兼治效果,目的是扩大防治谱,提高虫病及线虫的兼治效果,提高作物抗逆性。
随着国家标准的改变,在种子处理剂登记管理方面将会发生变化,根据正在修订的剂型国家标准,将去掉种子处理可溶液剂、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并将悬浮种衣剂合并到种子处理悬浮剂中。
从剂型来看,种子包衣剂中主要包括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拌种剂主要包括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种子处理悬浮剂、种子处理干粉剂;浸种剂主要为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等。
近些年,也出现了一些种子处理剂新技术。例如从单层包衣技术升级为多层包衣技术,从而改变种子形状;出现了微囊悬浮剂等新剂型;出现了新产品,如氟唑环菌胺、灭菌唑、硅噻菌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氰烯菌酯、噻菌酮等;新型生物技术产品也有多种产品登记,如枯草芽孢杆菌、宁南霉素等。
随着种子处理剂新技术的发展,种子处理剂使用范围逐步拓展到蔬菜、杂粮、小作物和草坪等。
种子处理剂的发展为农药市场开拓了新的领域,避免了单一化竞争。目前种子处理剂的登记材料要求与一般大田用农药登记要求相同。
单炜力对国内种子处理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国内种衣剂市场在成膜剂等方面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值得关注。另外,关于目前争论较大的氟虫腈,单炜力表示现在暂停受理、批准含氟虫腈成分的农药产品田间试验申请,如氟虫腈悬浮种衣剂。
农药快讯, 2016 (7): 1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