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提醒提前预防水稻恶苗病
作者:刘 刚 更新时间:2016-05-03 点击量:1174

  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是水稻苗期常见病害之一,田间症状表现为2类,其中徒长型是常见的一类,即叶鞘细长、徒长、叶色淡黄及死苗。另一类染病后与健株差距不大,但在孕穗期前后陆续枯死,同时茎基部可见数条白色逆生不定根,症状与螟虫钻蛀或细菌性基腐病类似。2015年,天津市水稻恶苗病发生面积骤增至7.95万亩,发生总面积较近5年高出50倍。其中,田间发病率超过20%的区域达1.05万亩。发生区域田间发病率一般为10%~15%,最高可达50%。重发原因包含栽培管理不当、药剂浸种操作不当、田间菌源逐年积累及气候异常等。

 

  由于2015年恶苗病发生范围较广,菌源充足,加之近年来水稻耕作模式、病害防治措施基本固定,主栽品种格局变化不大,天津市植保植检站预计2013年全市水稻恶苗病仍将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因此,各水稻主产区县植保站要及时做好防治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广大稻农加强健身栽培意识,提前把握预防关键节点,帮助规范防治操作细节,最大限度地减小恶苗病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具体防治指导意见如下:

 

  1  加强栽培管理,减少农药用量。恶苗病菌一旦侵入水稻植株将很难根除,显症后一味地增加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无益于病害防治,反而增加农药残留。防治上应注重于科学的栽培管理手段:(1)要灵活掌握播期。如遇低温天气,可将播期适当推迟7~10天,对于培育壮苗,提高药剂浸种效果均有效果。(2)要做到适时、适量施肥,尤其要少用氮肥,增施有机肥料,增加植株抗病力。(3)要在生产过程中细心观察,一旦发现病株尽快拔除,带出田外,切断再侵染源。收获后也应将病稻草带出稻田,进行无害化处理,用作燃料或高温沤制堆肥,彻底切断菌源。

 

    2  规范种子处理,降低发病风险。作为预防恶苗病最后的关口,要严格规范以下操作环节:(1)适当晒种。晒种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整齐度,浸种前应在晴天晒种12~36小时;(2)选择高效浸种药剂。综合防治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可使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2,000~4,000倍液浸种;(3)控制浸种时间。浸种时间视气温条件控制在4~7天。(4)上年发病较重的地区可尝试选择上年较为耐病的品种。

 

农药快讯, 2016 (8): 49-50.

tag: 水稻恶苗病  栽培管理  种子处理  氰烯菌酯  咪鲜胺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6943.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