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江苏小麦
作者:坤 哥
更新时间:2012-06-19
点击量:1355
这段时间,每到半夜,吃货们都会饥肠辘辘,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无他,只是因为CCTV开播《舌尖上的中国》了,里面没有苏丹红,没有瘦肉精,没有三聚氰胺,甚至没有老皮鞋,有的只是天上人间的美味,天南海北的诱惑,酸甜苦辣的勾引。当然,能挑逗引诱你味蕾的,未必只有美食。关键时刻,江苏很多地区的小麦出问题了,赤霉病蔓延肆虐着,引来无数百姓竞折腰。人们不禁要问,“舌尖上的江苏小麦”啥滋味?你猜——偶的回答,只有苦酸涩,没有甜蜜蜜!
在南京市江宁区的谷里、陆郎、淳化、横溪等社区的农田里,我们发现很多小麦好像漂亮姑娘一样知道要嫁人了,一个个羞红了脸庞,都夹杂着金属红,还有不少病穗已经枯死。阳光直射下来,随着微风的吹拂,就像一阵阵红光向远处延伸、扩散。走进田间,抓了几根病穗,然后再在掌中揉碎,有的颗粒发霉了,有的染上了红色,这样的麦子是不能吃的。
在南通市的海安县、如皋市、海门市,泰州市的兴化市、姜堰市、泰兴市,扬州市的邗江区、江都区、高邮市,我们一路前行,都发现了赤霉病的踪影。在兴化市的新垛镇、老圩乡、大营乡我们了解到,当地小麦的外围防治还算可以,但内部情况不容乐观。估计今年大概会有三到四成的减产,那种成片麦穗发黑的现象比较多见,剥开麦粒可以发现黑色的斑点,百姓们翘首以盼各级政府们能够进行适当补贴,帮助老百姓渡过舌尖上的难关。
我们又来到盐城市的盐都区,在某村数百亩的农田里,一位老农在低泣。我们上前询问原因,他拔了一把麦穗给我们看。这些麦穗看起来和普通的没有什么异样,甚至不懂行的人还会觉得长势喜人,但是拉掉麦芒,拉开顶端的麦粒就会发现,里面几乎很难找到麦粒,就算有点麦粒也很不完整,这些干瘪的麦粒只有正常麦粒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而这些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的麦粒一旦成熟,就会变得极少甚至没有了。这位麦农告诉记者,他们村绝大部分的人家都有重大损失,估计五分之一的人家将颗粒无收。当地植保部门的信息显示,盐都区一共有55万亩的麦田,大部分都受到了赤霉病的影响,程度不同,具体损失目前不太好统计。据悉,盐城市的建湖县、响水县、射阳县等地情况同样不太乐观。
应淮安市金湖县施汉明老总的热情邀请,我们相继来到了黎城、陈桥、前锋等乡镇,大片即将收获的小麦田里,麦穗成片枯萎,无精打采地在风中摇动,有些麦田里杂草长得比麦秆还高,看来已经很长时间没人打理了。可见麦农们对于赤霉病的损失,已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了。
在洪泽县东双沟镇,一位麦农满脸忧愁拖住我们诉苦,说今年坑大了、亏惨了。他简单粗放地算了一笔账,每亩麦田的种子要70~80元,复合肥要120元,尿素要70~80元,农药要50~70元,翻田、挖沟、灌水要100元,播种、收割各要30元,杂七杂八的还要100元以上,这样算下来得600元/亩以上。照目前情况看,现在每亩田能够收到300~400斤麦子就很好了,人工一分钱不算,要亏多少?七、八年前的那一次麦子受灾,国家按青苗青麦等收购补偿了,今年怕是没指望了。他的这笔帐有木有代表性记者不得而知。而当记者询问有没有买农业保险时,他眼睛湿润了,难过地摇摇头。也不知道是不清楚,还是没有买,我们没有追问。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南京有些街道,主动替种植户买了保险,麦农损失将要低多了,不幸中的大幸啊。
小麦赤霉病,其实就是一种真菌感染,还可以相互交叉感染,传染起来特别快,脚气似的。只有菌源量少、感染病期气候干旱、少雨才能限制赤霉病的流行。据江苏省植保站专家介绍,江苏整体来说,苏南、苏中等地区的麦田,基本进行了两次防治,情况比较好;苏北地区特别是淮安地区情况相对严重,这些地区在小麦扬花期间接连发生了三种不利于扬花却利于赤霉病原菌繁殖的因素:大雾、下雨、高温,难怪糟糕透了。
赤霉病只能防治,不能根治。对于舌尖上的江苏小麦,农户普遍吐槽为“三味书屋”——苦、酸、涩,我们只能期盼,保险公司能够多赔偿一些,政府部门能够多关心一些,让农户们舌尖上的味道尽量鲜美些!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