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夏玉米易发生褐斑病
作者:鲁 珊 更新时间:2016-08-12 点击量:961

    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玉米褐斑病有加重趋势。特别是夏玉米感病高峰期基本与夏季雨热同步,有利于褐斑病发生,病株光合作用差,导致结穗小、产量低、品质差。

 

    褐斑病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在喇叭口期始见病,抽穗期至乳熟期集中显症。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及茎秆。症状首先表现在顶部叶片的尖端,最初出现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点,病斑常汇集沿叶脉形成条斑,多个条斑形成横向病斑带;叶片正面主脉出现1~2毫米的黑斑,连在一起形成黑脉;发病初期叶肉褪绿,叶脉及叶脉附近叶肉仍保持绿色,病斑透亮;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组织坏死,散出褐色粉末;叶鞘上出现较大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茎秆上的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常在感染中心处折断。

 

    玉米褐斑病的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次年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温暖潮湿条件后萌发,产生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水滴中游动并侵害玉米的幼嫩组织。7~8月高温、阴雨天多,空气湿度大,有利于发病。玉米有8~10张展开叶时易发病。玉米螟等害虫造成伤口,会为病菌入侵创造有利条件。多年连作、土壤肥力不足以及偏施氮肥的田块,玉米抗病性差,病害发生严重。过度密植,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时发病严重。

 

    该病发生初期,可选用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三唑酮等药喷雾防治,重点喷中下部叶片和叶鞘,配合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提高防效。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及时深翻土壤,减少越冬菌源。有条件的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促使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玉米生长期及时治虫,田间作业时尽可能减少机械损伤,减少伤口。

 

农药快讯, 2016 (15): 52.

tag: 褐斑病  玉米  苯醚甲环唑  烯唑醇  三唑酮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7472.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