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根肿病全揭秘
更新时间:2016-09-22 点击量:3606

  十字花科根肿病也称“根癌”,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侵染引起的世界土传病害。近年来,我国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严重程度逐年加重,已成为十字花科植物重要病害之一。

 

1  危害程度

  十字花科根肿病最早于1737年在英国地中海西岸和欧洲南部发现。目前,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日本等地已成为一种主要病害,给十字花科蔬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现全世界均有分布,尤以温带地区发生更为严重。根肿病在中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特别是近年来,根肿病在我国的东北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及山东青岛等地迅速扩大,危害十分严重。

 

  该病原菌主要侵染十字花科植物,可危害大白菜、小白菜、甘蓝、萝卜、花椰菜、芥菜、油菜、荠菜等100多种栽培的和野生的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会导致十字花科作物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在我国,根肿病常年危害面积320万~400万公顷,占十字花科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大流行年份发生与危害面积可达900万公顷,平均产量损失达20%~30%,严重田块直接产量损失达60%以上。

 

2  发病症状

  主要侵染植株地下根部,被害根肿大成瘤,肿根多发生在主根和侧根上,大的比拳头还大,小的如玉米粒。肿瘤初期表面光滑,后期表面龟裂、粗糙。发病初期病株地上部症状不明显,当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叶片早晨尚好,中午萎蔫,严重时植株枯死。

 

3  病原菌

3.1  病原菌分类及形态

  芸薹根肿菌(P. brassicae)属根肿菌目根肿菌纲根肿菌属。但对于根肿菌目的分类地位,目前尚有争议。根肿病菌的休眠孢子囊在寄主根部薄壁组织细胞内形成,球形或扁圆形、单胞、无色或略带灰色,大小1.6~4.6微米,常密集呈鱼卵块。

 

3.2  病原菌侵染特点

  芸薹根肿菌是严格的专性寄生菌,有两个侵染阶段:初侵染阶段(根毛侵染)和再侵染阶段(皮层侵染)。土壤中休眠孢子变成初级游动孢子到达根毛表面后,穿过细胞壁侵染根毛内部(初侵染阶段),之后病原菌在根毛内部形成次生原生质团,一部分细胞核裂解形成多核的游动孢子囊,每个游动孢子囊产生4~16个次级游动孢子,侵入主根皮层,薄壁细胞受到刺激加速分裂,体积增大,从而导致根部长出肿瘤(再侵染阶段)。

 

4  影响根肿病发病的因素

4.1  菌源

  十字花科根肿病属于专性寄生菌,只侵害十字花科作物。而病原菌的休眠孢子能在土壤中存活8年以上,一般的蔬菜茬口轮作措施难以达到轮作灭菌的效果。因此,作物残株与田间菌源密度有很大关系。

 

4.2  土壤酸碱度

  十字花科根肿病易在酸性土壤中发病,根肿病发生的土壤条件在pH 3.8~7.0,pH 4.0~6.5为适宜区域,pH 4.5~5.5为最适区域,pH大于6.5发病较轻。

 

4.3  土壤温湿度

  温度是影响根肿菌初侵染阶段的关键因子。病菌在4~40℃范围内均可萌发,温度为24℃时最利于根肿菌的侵染,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病菌侵染力逐渐下降。土壤中相对水含量60%~98%时,有利于根肿病的发生。

 

4.4  土壤质地

  不同的土壤质地,发病严重程度有差异。其中以保水能力相对较强、透水能力较弱的壤质粘土发病最严重,粘壤土次之,透水能力较强的壤质砂土发病率最低。

 

5  根肿菌初侵染来源及传播途径

5.1  初侵染来源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病原菌通常以休眠孢子囊(通常称“休眠孢子”)粘附在植物的种子、病残体上或者散落在田间,土壤中根肿菌的休眠孢子在未腐熟的粪肥中存在,随着有机肥的施用带入田间。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很强,一般至少可以存活8年,环境适宜时可以存活15年以上,越冬和越夏后的休眠孢子可在田间进行传播。

 

5.2  传播途径

5.2.1  带病植株传播

  带病植株在大范围内远距离的调运,是十字花科根肿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5.2.2  病菌粘附在种子上传播

  由于根肿病是一种土传的根部病害,只侵染十字花科作物的根部,目前,还没有科学的实验证据证明种子本身带菌,但休眠孢子有可能借助风等自然因素粘附在十字花科作物种子或其他作物种子的表面,随着种子在大范围内的广泛流通造成远距离传播。

 

5.2.3  商品菜根部携带病土及病残体传播 

  随着蔬菜产业的不断蓬勃发展,十字花科蔬菜常作为反季节蔬菜在市场上流通,但由于十字花科大多是带根部或局部根部进行运输,为根肿病的传播创造了机会。病残体及带菌的土壤会随着商品菜的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

 

5.2.4  育苗基质传播

  使用含有根肿病菌的基质,随着育苗基质商品化调运,造成远距离传播。

 

5.2.5  农事操作传播

  农机具携带病残体及带菌的土壤远距离移动,也可造成远距离传播。

 

5.2.6  其他方式传播

  病原菌的休眠孢子可随雨水及灌溉水在田间由高地势向低洼地势传播;也可以借助土壤中的线虫、昆虫等活动在田间传播;另外,使用的土粪肥若含有病菌,在没有腐熟的情况下也会随着粪肥的施用进行传播。

 

6  根肿菌防控技术

6.1  培育抗病品种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十字花科抗根肿病品种的选育工作,目前已培育出了商品化抗根肿病品种。已报道的抗根肿病的大白菜品种有CR-惠民、CR589、金锦系列等。但根肿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抗病品种有很强的小种专化性,需根据当地发生根肿菌生理分化类型,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种植。

 

6.2  严格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并去掉弱病粒;播种前用55℃的温水浸种15分钟,再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3,0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20~30分钟,用水洗净后播种。

 

6.3  苗床消毒

  对于苗床育苗的,育苗前对苗床进行消毒。可用福尔马林50倍液或敌磺钠500倍液或10%氰霜唑悬浮剂3,000倍液对苗床泼地消毒(淋土深度15厘米左右)。

 

6.4  轮作倒茬

  由于根肿菌的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可以残留多年,因此,对病田实施水旱轮作和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5年以上,或在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盛发期(7~11月)不种植易感病的十字花科作物。

 

6.5  土壤处理

  播种或移栽前,可用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500倍液进行土壤处理,均匀喷施于土壤表面,再将药剂充分混土10~15厘米深度,每季仅施药1次。

 

6.6  加强田间管理

  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及时除草,小水勤浇,降低田间湿度;多施农家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施用量。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烧毁;采收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另外,将常规播种期延后5~10天播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根肿病的发生。

 

6.7  调节土壤pH

  十字花科根肿病在酸性土壤中发病较重。因此,可通过调节土壤pH降低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添加适量的石灰或草木灰,一般每亩使用熟石灰75~150千克或草木灰30~50千克,于定植前7~10天将石灰均匀撒于土面后打垄。通过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来降低根肿病发病率虽有一定的防病效果,但成本高,且长期使用石灰对土壤结构、生理生化性状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不可长期使用。

 

6.8  生物防治

  一些生防物质及生防菌对根肿病有一定生防效果,生防菌主要有茎点霉属真菌、枝顶孢属真菌、枯草芽孢杆菌、粘帚霉、灰红链霉菌等。

 

6.9  化学防治

  选用50%氟啶胺悬浮剂用洁净土稀释5,000倍液配制药土,后将药土撒施于定植穴内,每穴10克,然后再进行定植,确保药土均匀附着在定植穴周围;在根肿病发病初期,可用50%氟啶胺悬浮剂8,000倍液,或10%氰霜唑悬浮剂10,000倍液进行灌根防治。

 

6.10  局部定点控制新技术

  利用装有含药基质(50%氟啶胺悬浮剂,150克/立方米拌基质)的专用可降解无纺布袋进行育苗、移栽,在作物根部形成局部保护圈,以阻碍土壤中的病原菌侵染植株根部,达到防治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目的。  (蔬菜卫士)

 

农药快讯, 2016 (17): 55-56.

 

 

tag: 根肿病  蔬菜  氰霜唑  敌磺钠  氟啶胺  枯草芽孢杆菌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7612.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