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直播稻腾茬迟、水稻秸秆禁止露天焚烧又没有大型秸秆还田机械等原因,江苏、安徽不少地方种麦时只好选择在稻田套播小麦,水稻收获后秸秆全部覆盖在田表。稻套麦什么时候播种好?水稻收获时留茬多高合适?稻草烂得慢,对施肥、除草有何影响?笔者结合近几年生产上的情况来回答这些问题。
秸秆全量还田稻套麦栽培技术在江苏省多地进行了示范应用,示范点最南在宜兴,最北在铜山,都取得了增产效果。近年来淮北地区水稻收获期推迟,在稻田套播小麦的必要性较强,稻麦共生期7~10天比较适宜,最长不超过15天。苏南地区种植稻套麦,共生期不要长,0~5天即可。该技术的关键是要用洋马、久保田等品牌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将水稻秸秆切碎,均匀覆盖在田表。水稻留茬高度在10厘米以下。水稻秸秆在小麦全生育期一季只能降解60%左右,未降解秸秆可在种稻前翻入田间。
选用抗冻品种:稻套麦根系分布浅,要选用抗倒、抗冻能力强,株型紧凑的品种。
药剂拌种:稻套麦在播种前用多效唑拌种(或用立克秀等戊唑醇种衣剂拌种),能矮化增蘖、控旺促壮,增强抗冻能力。用量应根据稻麦共生期长短而定,一般共生期7~10天,每公斤麦种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0.2~0.5克,共生期短的用低量,共生期长的用高量。拌种时要注意拌匀,防止局部药量过大,影响麦苗生长。拌匀后堆闷4~6小时,晾干播种。用多效唑拌种后,麦苗体内生长素水平下降,顶端生长优势减弱,根尖向地性生长减弱,套播麦在水稻收获后应及时开沟覆土盖籽,否则麦苗根系不易下扎,露根多,冬春反而易受冻害。
适期播种:稻套麦的播种期应根据小麦自身的适宜播种期和水稻收获时间而定,最好是在小麦播种适期范围内,而且收稻时小麦处于齐苗期(1叶1心期),这样有利于形成壮苗。一般掌握在收稻前7天左右播种,以免过早播种造成稻草压苗损苗。不要盲目早播,共生期过长,易造成弱苗。
适量播种:适期播种每亩用种8~10公斤,迟播田块适当增加播种量。通过弥雾机喷种等方法确保播种均匀。
合理施肥:收稻前每亩套施配方肥15公斤左右、尿素10公斤左右,实现早发壮苗。3叶1心前结合三沟配套和机械开挖田内沟,适当加大开沟密度,均匀覆泥1~2厘米厚。及早追施壮蘖肥,达到基(套)肥不足苗肥补,越冬和返青期对发苗不足或脱力落黄的田块应适量补施平衡(接力)肥捉黄塘、促平衡,重施拔节孕穗肥,一般亩用尿素15公斤左右,以倒3叶和剑叶期两次施用为佳。
加强覆盖:水稻收获后,在土壤墒情适宜时,及时进行机开沟覆土,适当加大开沟密度,做到覆土均匀、厚度适宜,一般覆土厚度以1~2厘米为宜,达到压严、压实还田秸秆,确保早苗、全苗。
稻套麦田草害发生往往较为严重,田间杂草出草较早,以冬前出草为主。禾本科杂草在小麦播种后与水稻共生期就开始出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田间土壤湿度大时出草量可达总出草量70%;l1月下旬杂草进入分蘖期,次年2~3月达分蘖高峰期。稻套麦田最好采取土壤封闭处理和茎叶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化除。近年来江苏省各地麦田杂草对常用除草剂的抗性明显上升,草相复杂、恶性杂草发生量大的田块,不宜采用稻草全量还田套播小麦种植方式。
土壤封闭:稻田套播小麦的田块,可以在播种前1~2天用异丙隆、绿麦隆、苄嘧磺隆等除草剂拌尿素或湿细土,在稻叶无露水时均匀撒施,用药后保持田面湿润不积水,对套播小麦是安全的,但除草效果与喷雾施药相比会下降不少。施药前后保持土壤湿润,可以促进除草剂在地表扩散,形成较严密的药土层。乙草胺在小麦田使用安全性差,不宜在稻套麦田使用。
50%绿麦•异丙隆可湿性粉剂近年来在稻套麦田使用,表现较好。该药含绿麦隆、异丙隆各25%,登记用于冬小麦田喷雾防除一年生杂草,每公顷纯药推荐用量925~1,125克,折合每亩用制剂123~150克。该药对小麦安全性好,稻套麦播种前1~2天用该药拌尿素或湿细土,在稻叶无露水时均匀撒施,用药后保持田面湿润不积水,对套播小麦是安全,但除草效果与喷雾施药相比会下降不少,应适当增加用药量。施药前后保持土壤湿润,可以促进除草剂在地表扩散,形成较严密的药土层,有利于提高除草效果。
茎叶处理:稻套麦田茎叶处理防除杂草用药要早,小麦出苗后杂草较多的田块,可用异丙隆、绿麦隆等药防除,这两种药剂对大部分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有效,但对大龄杂草防效下降,应在杂草3叶期前施用。通常在麦苗2~3期,每亩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25~250克加水30~40公斤喷雾,或者每亩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250克,加水50公斤喷雾。稻草全量还田覆盖的麦田,由于喷施茎叶处理剂药液往往无法将田间全部已出杂草都喷到,也难以将杂草全株都喷到,会影响除草效果,应加大水量喷雾,以提高除草效果。寒潮来临前不能喷施异丙隆,以防小麦发生冻药害。如果草龄较大,可以适时因地制宜选用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唑啉•炔草酯、啶磺草胺等药防除禾本科杂草,选用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苯磺隆、苄嘧磺隆等药防除阔叶杂草。
农药快讯, 2016 (22): 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