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土传病害及其解决途径探讨
更新时间:2017-01-19 点击量:1424

  马铃薯土壤传播的真菌、细菌病害主要包括:真菌病害,镰刀菌(干腐病、枯萎病)、轮枝菌(黄萎病)、丝核菌(黑痣病)、早疫病、粉痂病、疮痂病;细菌病害,环腐病、黑胫病、软腐病、青枯病及细菌性萎蔫病等病害。


  土传病害的感病特征: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暴发的土传病害主要是枯萎病和黑痣病。在马铃薯生育后期以枯萎病危害更为突出,在枯萎病和黑痣病的多重侵染下,植株迅速早衰,与此同时,在植株生长不良或抗性减弱的情况下,早疫病马上跟进复合感染,导致植株快速枯死,病株在整块田迅速扩展蔓延,严重影响马铃薯块茎膨大,对产量和质量造成毁灭性的危害。


1  什么是土传病害?
  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常见的马铃薯土传病害有:猝倒病、根腐病、干腐病、枯萎病、黄萎病、黑痣病、疮痂病、粉痂病、环腐病、黑胫病、青枯病、软腐病、细菌性萎蔫病及线虫等。


2  土传病害的危害有哪些?
  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会引起幼茎溃疡或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作物生长后期发生病害,一般年份减产20%~30%,严重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土传病害发病后,比较难以防治,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很难被杀死,来年继续侵害作物,如此循环,病害越来越严重。


3  土传病害是如何生活的?
  在一般情况下,土壤病菌能产生大量菌体,只要条件对病菌生长发育有利而寄主又是感病的,病菌就可以大量繁殖并侵染寄主。在感病寄主存在下,这些病菌就可以进入持续的致病期,随着作物的连作而大量繁殖扩散,但之后养分被消耗完或土壤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对病菌不利时,病菌又可以进入休眠期,等到条件适宜就再度发病。


4  土传病害是怎样引起的?
  对于马铃薯土传病害,重茬连作、施肥不当、疫区调种和土壤线虫侵害是诱发土传病害的四大主因。近年来,随着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快速发展,土传病害呈高发态势。


  连作: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主要原因是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马铃薯为茄科作物,多年连作,枯萎病、疮痂病等发生严重。马铃薯枯萎病在重茬地严重发生且早期并不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因此防治极其困难,且没有有效的防治药剂,对马铃薯生产造成毁灭性的威胁。


  施肥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近年来我国一些马铃薯主产区黑痣病、枯萎病大暴发以来,几乎连年大发生,与马铃薯生产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机物质大量减少有关。


  疫区调种:2015年笔者在内蒙古个别马铃薯粉痂病感病田调查结果显示,这些病田的初侵染源均与由疫区调种有密切的关系。内蒙古农业大学王晓丽、蒙美莲、胡俊等为了解该病发生规律,试验进行了枯萎病初侵染来源及栽培与发病关系的研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带病种薯的植株萎蔫率、病株率及病薯率分别为11.7%. 18.0%和21.4%。


  线虫侵害:土壤线虫与病害有密切关系。土壤线虫可造成植物根系的伤口,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往往线虫与真菌病害同时发生。


5  如何避免土传病害的发生?
  (1)土壤处理:对于温室大棚,将切碎稻、麦草桔秆1,000~2,000公斤/亩+消石灰100公斤/亩或15公斤尿素,有条件的地方适量加增有机肥耕翻、灌足水,然后覆盖塑料薄膜,同时封闭大棚,处理20天左右。


  (2)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种,可大大地减轻土传病害的危害程度。


  (3)轮作:这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合理进行作物间的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对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病害需要轮作的年限不一样,一定要掌握好轮作的时间才有效。


  (4)改善栽培措施防病:① 深沟高畦栽培,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② 合理密植,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地面湿度。③ 清洁田园,拔除病株,并在病株穴内撒施石灰。④ 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最好增施有机肥,提高作物抗病性。⑤ 叶面喷施代替根部追肥,作物生长期可结合施药喷施肥料。


6  化学防治及生物制剂的应用
  土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环境,它含有很多病菌和大量有益微生物,这些有益微生物和病菌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相互竞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益微生物可以打败并抑制有害病菌,使病害得不到发生。在防治土传病害时,一方面要创造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要保护有益微生物。而化学预防土传病害的方法连同有益微生物也一并杀死了,在土壤中很可能诱发更有害甚至更危险的病菌,没有有益微生物的存在,就有可能导致病害愈来愈严重。


  病菌化学处理主要方法及其毒副作用:


  (1)溴甲烷等土壤熏蒸剂、福尔马林等土壤消毒剂,会影响土壤肥力,杀灭有益微生物。

 

  (2)苯菌灵、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易被土壤吸附而药效降低,对有益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

 

  (3)五氯硝基苯是良好的土壤杀菌剂,但其有致癌及高残留缺点。

 

  生物制剂在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在实际生产中要尽量避免以上情况引发的毒副作用,可通过施肥中添加有益微生物来防治土传病害,如木霉菌、地衣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宁南霉素等在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上正逐步得到广泛应用。使用生物菌肥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可在施用化肥或有机肥时配合施用,有改善土壤环境,控制土传病害,增加产量的功效。

 

7  怎样用化学方法防治土传病害?
  对于马铃薯土传病害的防治,近年来相关科研院所已研究获得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总体而言,采用播种沟施土壤消毒+种薯药剂拌种+苗期药剂喷施的综合防控措施,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土壤深翻和生物制剂的应用对防治某些马铃薯土传病害也取得一定的作用。    (德强生物)

农药快讯, 2017 (1): 45-46.

tag: 土传病害  马铃薯  枯萎病  黑痣病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8153.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