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11月中旬到现在,草甘膦市场经历了两波变化。
第一波从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11月中旬,河北甘氨酸产能因为北京雾霾而遭到限产。河北3家工厂,是中国最大的甘氨酸供应商,共有产能24万吨,产量最大,质量最好,供应最稳定。突然一被限产,产量从24万吨迅速萎缩至6万吨,对草甘膦市场而言,无疑是投入一枚核弹。消息一出,甘氨酸价格从9,000元/吨左右迅速飙高。先是突破10,000元/吨大关,一路向上突破,到目前已经接近14,000元/吨。
甘氨酸事件爆发时,我们进行了一个大致的计算。无甘氨酸配套的草甘膦工厂共4个,总产能29万吨/年。河北剩余产能加山东甘氨酸产能共计13万吨/年,可配套草甘膦产能是22万~24万吨/年,真正的短缺只有5万~7万吨的草甘膦工厂很危险。但5万~7万吨草甘膦产能减少,对草甘膦产业其实毫无影响。当时开工产能约为60万吨/年,创历史最高峰。也就是说,甘氨酸事件的本质,不是甘氨酸绝对数量的短缺,而是相对短缺。相对短缺的结果,是甘氨酸可以买到,但是价格越来越高。
甘氨酸价格的连续走高,使得甘氨酸的休眠产能被完全激活,本来已经没有竞争力的甘氨酸产能全部开工,利润率甚至到80%~100%。甘氨酸工厂变成整个事件的大赢家。目前甘氨酸的开工产能已经达到42万吨左右,可以配套70万吨草甘膦产能。而草甘膦的真正开工,是50万吨左右。甘氨酸已经过剩50%以上(50万吨草甘膦产能里面,有一部分是IDA路线),这是甘氨酸事件的效应之一。
甘氨酸事件的效应之二,是对11月中旬本来已经开始绵软的草甘膦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事件爆发后,各工厂撤回本来在国外推销的销售人员。草甘膦的市场价格也跟甘氨酸一起迅速推高,从21,000元/吨左右迅速拉到24,000~25,000元/吨之间。国外市场似乎也受到震动,本来安心等待降价的外商变得犹豫不定,开始采取分散风险的操作,下了一部分订单。市场成交价从3.05美元/kg,很快拉到3.3~3.4美元/kg。孟山都方面也作出反应,在美国和巴西市场提价0.7美元/加仑。
第二波变化,围绕中央环保督察组第二批的行动进行。11月底,第二批中央督察组陆续完成进驻,效应在12月中旬开始出现。湖北几个化工厂,相继卷入环保案件当中。市场上谣言四起,草甘膦价格继续推高,报价从24,000往26,000元/吨冲高。但是这次国内呼声挺高,国外应者聊聊。
第二波变化,对推涨草甘膦价格似乎用处不大,但对守住市场价格却有一定作用,12月在季节周期的底部,工厂的推涨行为,让草甘膦的市场价格抵抗住了价格下行的压力。目前已经到12月下旬,工厂如果再撑1个月,等待新一轮的季节高峰,则也有可能安然度过。
农药快讯, 2017 (1):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