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山东绿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南开大学的广谱除草剂研究中心签约仪式成功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李正名出席会议并讲话。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席真,山东绿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焱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并与李正名一同为绿霸—南开广谱除草剂研究中心揭牌。
“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同时,成立的广谱除草剂研究中心,校方提供优质的研发和创制人才,企业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双方需求,同时也将对我国农药创制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国农药创新之路。
长年来,我国农药的发展一直以仿制为主,自我国加入了WTO后,仿制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再加上国外公司除进行化合物保护外,还进一步对合成方法和应用及混配进行保护。使我国的新农药的开发难度极大,可谓举步维艰。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有不少农药工作者也提出了创制农药的想法,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梅斌夫先生发现大蒜中的大蒜素有极佳的杀菌活性,为此,他从大蒜中提取了大蒜素并证实了其杀菌活性,最终他选用了乙醇,进而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创制农药——乙基大蒜素(401)。到1963年,该杀菌剂在上海农药厂投入生产,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创制农药。不久,我国有几个农药研究单位也投入了新农药创制,包括上海市农药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天津南开大学等。在当时,上海市农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徐义宽,根据我国当时的技术和经济能力,提出了“以仿为主,仿中有创”的农药创制思路,并于20世纪70年代初,设立了以沈寅初为首的“农用抗生素研究室”从事从生物角度进行新农药创制,先后开发出井冈霉素、阿维菌素、长川霉素、金核霉素等。
以后,上述一些研究院所和大学仍继续一些新农药的创制工作,是为了集中更广泛的资源开展新农药的创制工作。但是当时的创制多以单打独斗为主,缺乏整体合作。1996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刘长令创制了我国第2个创制化学合成农药——氟吗啉。
为了改变我国农药行业面貌,尽快尽早地开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品种,2002年在南开大学工程院院士李正名和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工程院院士沈寅初的倡导和支持下,于北京香山召开建议国家科技部在我国设立有关农药创制的“973项目”。终于在2003年国家科技部设立由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为首席科学家的“973”农药创制项目,该项目汇集了我国十几个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制研发精英。由于成绩斐然,该项目连续进行了2期共10年的研究工作,在10年里我国又有30余个新农药品种问世,成为当今全球新农药创制主力军。在此期间,该项目中又培养3大批人才,其中有2位科技人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和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
现今,在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创制出了5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品种,清洁生产工艺得到了大力推广,环保剂型成为市场主流。在“供给侧改革”和“农药使用零增长”等政策的压力下,创新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