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虫治虫,有病治病,大多数农药控制作物病虫害都是以直接杀死或抑制病虫为目标。而今,一种新型植物免疫诱抗类产品陆续被研发并投入使用,它对农作物病原菌没有直接的杀灭作用,而是通过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并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能力,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植物疫苗”。它开辟了植物保护的新思路、新途径,对于农药减量和病虫绿色防控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毒氟磷、阿泰灵、S-诱抗素、海岛素等一批具有免疫诱抗活性的国内自主创制产品相继问世,植物诱抗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1 免疫诱抗剂成市场新热点
安全性高、作用谱广、适用于多种作物的免疫诱抗剂产品,因为在提高植物抗病性和抗逆性上的优异效果日渐受到认可。据了解,目前国内研究较多的免疫诱抗剂典型产品包括天然赤霉素、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壳聚糖等。其中,氨基寡糖素登记产品54个,芸苔素内酯登记产品40个,逐步成为农药行业的登记热点。氨基寡糖素和芸苔素内酯基本上以水基化制剂为主,符合绿色农药的发展方向。
针对茶树、果树、水稻、中药、烟草等作物,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团队研究的创新产品如毒氟磷、香草缩醛、海岛素,是当前较好的免疫诱抗剂,对抗病、抗逆、增产和改善品质有较好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相关专家指出,苯并噻二唑(BTH)是最早也是最传统的诱抗剂,国内自主创制产品还包括毒氟磷、阿泰灵等,异噻菌胺在日本登记,主要用于水稻的病害防治。从国内的很多相关试验来看,植物诱抗剂没有直接的杀菌活性,病菌不易对其产生抗药性,而且防治谱非常广,也可与化学药剂混用,达到增效或治理抗性的目的。
除了现有的一些诱抗剂以外,目前市场上已登记的一些杀菌剂产品同样具有诱导抗病的功能。比如吡唑醚菌酯,一方面能够杀灭病菌,另一方面也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在欧洲是按照植物健康类药剂进行登记。
2 找准破解推广难的钥匙
“发病后打药没效果和没发病打药看不出效果,是困扰诱抗剂推广的一大难题。”中保绿农科技集团总经理陈昶认为,免疫诱抗剂的效果不能简单和化学农药对照,必须找到合适的防治对象,农民对其认识不足,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示范推广。
由于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病原真菌没有直接的杀灭作用,精准市场定位、集成应用成为了其打开市场的关键所在。
由中国农科院自主研发的阿泰灵(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是一个典型代表。针对阿泰灵的推广,中保绿农总结出“12345”经验:“一个概念”是“植物疫苗”;“两个现象”是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作物须根数量;“三个用法”为拌种、喷雾、灌根;“四个功能”包括抗病、增产、提高品质、缓解药害;“五方受益”包括作物受益、农民丰收、经销商受益、企业受益、环境受益。阿泰灵在登记之初将防治对象定位于番茄病毒病和烟草病毒病,并在上市第一年度取得了7,000万元的销售佳绩。上市两年多时间,销量达300多吨,在全国28个省区开展了试验示范,推广使用面积1,000多万亩。
茶叶是贵州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达700万亩。茶树生长过程中,由于长期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贵州省中高海拔区域的茶树普遍发生病虫害。针对这个问题,贵州大学牵头开展了茶树全程免疫诱抗控害技术体系的构建,包括从首年的封园、开展配方施肥、茶园修建,一直到第2年早春3~4月诱抗健身、5~6月早期控病,并加强农艺管控等。全省12个茶叶主要产区构建30多个防控基地,为贵州的龙头企业和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这种安全、高效的措施,目前已完成数千个批次的成品茶检测,并帮助企业的产品打入严苛的欧盟市场,顺利入驻星巴克等,仅2016年就获得星巴克250吨订单。
3 需要加快应用技术研发
当前,中国农业仍然面临着病虫害防治任务重和农药投入减量的双重压力。市场上的农药产品同质化严重、结构不合理,主要的减量措施以非农药措施为主,缺乏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
植物免疫诱抗剂改变了传统农药的使用观念和用法,符合植保“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植物免疫诱抗剂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贵州大学教授杨松认为,免疫诱抗剂对于推动作物健康为目标的全程免疫调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要加快免疫诱抗剂的产业化发展及应用技术研发;推动农药减量化和全程免疫调控为特点的绿色农药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企业与高校融合,研发高工效免疫诱抗剂使用技术,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产生国际著名品种;强调农艺措施、生态防控、物理防控和化学减量防控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集成,实现“绿色防控为主、化学减量防控应急”;推进绿色免疫诱抗剂全程植保技术和体系建设,为以区域和作物健康为代表的重大病虫害防控提供全程免疫解决方案。 (农民日报)
农药快讯, 2017 (16):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