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根苋已上升为恶性杂草,需尽快防控
作者:曲耀训 更新时间:2017-09-18 点击量:1944

绿叶苋(Amaranthus tricolor)从植物学分类地位归属苋科(Amaranthaceae)、苋属(Amaranthus)。该属有多种农田重要杂草,如反枝苋(A retroflexas)、刺苋(A spinosus)、凹头苋(A lxvidus)等。绿叶苋因根部鲜红,被农民和业界称为“红根苋”。


  根据市场反馈信息和笔者等近几年持续田间调查表明,红根苋在东北大豆主产区已表现出种群密度大、蔓延速度快、危害相当严重、防除难度超过东北“三菜”、问荆,已基本具备农田恶性杂草条件,值得重视警觉。


  笔者试从几方面进行分析,抛砖引玉,以期做好对该种杂草的科学防除。


传播蔓延快

  笔者曾于2013年6月,在黑龙江省黑河市观察到红根苋在少有的田块较重危害。仅事隔4年,于近日在黑龙江省嫩江、黑河、五大连池及内蒙东部莫旗等地大豆田内观察到,红根苋已发生比较普遍,不少片区密度相当高,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传播蔓延之快与几种因素有关。① 单株种子量大,繁殖率高。有关文献记载,单株结籽3万粒以上,为杂草单株结籽率之首。② 种子粒小,比重轻,成熟后可借自然风力大量传播。③ 大型联合大豆收割能造成快速蔓延。④ 因种子易混入大豆粒中,不严格的调换种子也是一种蔓延渠道。⑤ 种子也能随江河流水造成蔓延。


难以防除

  表现在6个方面:


  (1)适应性强,抗旱、抗碱、耐湿涝,一旦传入,便长期“安家落户”,难以“扫地出门”。


  (2)如前所说,结籽率高,种子量大,繁殖后代为几何增长率,“家族”极为兴旺,难以斩草除根,户灭九族。即便防除后所剩无几,翌年仍大量繁殖严重危害。


  (3)根茎极为粗壮,吸收养料水分能力强,与大豆竞争占明显优势,并很难杀死。


  (4)现防除大豆田双子叶杂草的多为触杀型药剂。笔者在田间观察到,在药后红根苋地下与地上的根茎交界处,药剂不再往下传导,即使地上茎叶全干枯,地下根茎仍为鲜活,可重新发芽生长。


  (5)防除药剂不凑效是最大难点。目前防除红根苋主要靠化防,而市场应用的茎叶药剂氟磺胺草醚、灭草松、三氟羧草醚、乙羧氟草醚、乳氟禾草灵等均达不到期望值,常出现红根苋复活返青率高,仍对大豆造成严重危害;或是药害相当严重,草死大豆蹲苗不长,严重者草死苗也死,无法补救,只得翻种生长期短的小杂粮。土壤处理剂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噻吩磺隆、嗪草酮、扑草净等表现出只能抑制,并不能有效防除。


  (6)用药量和防除成本已挑战豆农极限。在发生地区较轻的五大连池,一经销商告诉笔者,当地防除红根苋,每公顷地已用到25%氟磺胺草醚500毫升规格的10瓶,再加48%灭草松500毫升的5瓶,防效仍不理想,这一用量不论是对大豆的安全性、后茬残留、用药成本均让豆农望而生畏,嫩江等地用药量还高。


影响化除防效的因素

  (1)进行土壤化除后影响茎叶处理效果。目前应用的土壤处理剂在一段时间内能抑制红根苋的生长,表现植株矮,两片子叶窄长瘦小但能展开,其它叶片卷缩,主茎有很多小的叶芽,此种情况对着药面积、吸收传导都有一定影响,会降低茎叶防除药效。


  (2)对水温度低或喷药时低温影响药效。笔者调查发现,不少豆农大户有自己的地下井,对药时抽出的水温低,不利药剂充分溶解分散影响防效。东北初夏气温变化较大,当日温在6~16℃时,如早晚用药,因温度低影响对药剂的吸收与活性而降低防效。


  (3)超过4级风用药影响药效。东北豆区空阔,遮挡物少,在上午8时至下午4时间的风力常大于4级,此时用药会刮走药液降低防效。


  (4)红根苋密度高叶龄大时用药降低防效。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地域、田片之间红根苋的发生密度与叶龄大小常有一定差异。田间应用与药剂生测试验均表现,当红根苋密度高于每平方米150株或大于6叶龄时用药,在同种药剂情况下会降低药效。


  (5)土壤含水量或大气相对湿度低时用药防效降低。受极端天气影响,东北地区初夏降水量在年份间差别较大,今年表现较为干旱,土壤含水量小,空气湿度低于30%,红根苋气孔处于关闭半关闭状态,用药后蒸发量大也会降低防效。


  (6)地域之间红根苋的抗性差异影响防效。就大片区域而言,五大连池红根苋相对发生年份偏晚,用药水平偏低,对药剂抗性略低,而嫩江、黑河和内蒙古莫旗地区的红根苋发生年份偏早,用药水平偏高,抗性就高。笔者应用同组药剂相同用量在以上区域分别做生测试验结果表现,与上述观点相符。在不同区域应用氟磺胺草醚等药剂的不同用量也说明以上问题。


提高防除效果措施

  有效防除红根苋,尽快控制其蔓延危害势头,已是东北豆区当务之急生产措施,应做好多项工作的协调配合。


  (1)引用开发新药剂、新配方,提高应用助剂质量和选用适宜的桶混增效剂是高效防除红根苋的重中之重,应放在首位。


  开发新药剂主要指新创制农药和未在大豆田应用过的药剂。前者依目前农药界的创制现状有些可望不可及,主要是跨国公司和一些大型企业认为费财、费工、费时,没必要开发,不值得,中小型企业还真做不了。把在其它作物已证明防除双子叶较好的药剂,可从药理学和田间应用相结合去筛选新应用药剂是可以做到的,主要受企业经营理念和技术实力制约。


  开发新配方主要是把现已应用到大豆田防除双子叶的药剂,在复配品种、复配比例、复配用量上进行创新应用,包括现用的复配剂也进行测试重新组配。添加高质量助剂,主要是应用一些新型高效助剂,而不是隐性成分,借以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防除红根苋。桶混增效剂是进行对药时加入的增效剂,提高产品的扩散性、渗透性、速效性及死草彻底性,中化研究院做得较好,在国内领先,可进行协调合作,以更好地防除红根苋。


  (2)适时用药,提高对红根苋的防效。因大豆与红根苋基本同步生长,适时用药包括多因素。


  如土壤处理应在大豆播后苗前提早用药,尽快形成有效除草膜,增加与红根苋幼芽接触的机遇,能充分发挥药效。如茎叶处理,应考虑大豆与红根苋两者的生育期,提倡在大豆2~3片复叶期,红根苋4~5叶期用药最好。过早用药,大豆抗药力差,有安全风险,红根苋受叶面积限制,与药剂接触面积也小,会影响防效。但红根苋超6片叶后,抗药力强,易出现叶死根不死,重新复活返青现象,达不到理想防效。每日用药时间,应选择风力小于3级,温度在20℃以上较好。当每日最高气温低于15℃时应暂缓用药。


  (3)土壤与茎叶处理适选其一。


  土壤处理剂有很多优点,如能有效防除红根苋要尽量应用,掌握主动。现存在问题是土壤处理剂不能有效防除红根苋,只有抑制生长和叶片卷缩并返青危害大豆。用过土壤处理剂后再进行茎叶处理,不利于红根苋充分接触药剂和吸收传导而降低防效,并潜在大豆安全风险和提高药剂成本与用工费。在红根苋已是常发豆区,农民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之间优选其一,为明智之举。


  红根苋在全国不同生态环境,都能有少量植株生长。在上世纪60年代的3年生活困难时期,有少量农民开荒种植采集种子,储存至春节前磨成粉供做年糕用。为什么最近几年在东北地区暴发,而其他地区尚未有相同反馈信息和文献资料报道,尚需调研观测防患未然。

 

农药快讯, 2017 (17): 60-61.

tag: 红根苋  恶性杂草  绿叶苋  氟磺胺草醚  灭草松  土壤处理  茎叶处理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9254.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