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原为欧氏杆菌属细菌,主要通过水稻根部和茎基部的伤口侵入,危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使之变褐,逐渐发黑腐烂,病株易被拔起,有恶臭味。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生,病株茎基部的叶鞘上产生水渍状病斑,逐渐向上扩展,形成边缘深褐色、中间枯白色的不规则大病斑,茎基部变灰黑色,有时节间出现黑褐色纵条斑,心叶青枯卷曲,最后枯黄,似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苗。后期病株茎基部和根部变黑并逐渐腐烂,地上部逐渐枯死。有时病株基部茎节上长出倒生根。该病一般有3个发病高峰,分蘖期出现第一发病高峰,以“枯心型”病株为主;孕穗期出现第二发病高峰,以“剥死型”病株为主;抽穗灌浆期出现第三发病高峰,以“青枯型”病株为主,以后出现枯孕穗、枯白穗等症状。该病常与小球菌核病、恶苗病、还原性物质中毒等同时发生;或在病株枯死后,恶苗病病菌、小球菌核病病菌等腐生其上。地势低、土壤黏重通气性差、分蘖末期不脱水搁田或者搁田过度易发病。偏施或迟施氮肥,稻株柔嫩发病重。移栽稻因植伤重,伤口多,一般比直播稻发病重。
水稻恶苗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为串珠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种子表面和以菌丝在种子内部越冬。带菌种子是每年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恶苗病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期都可发生。病株徒长是恶苗病的最基本特征,也有病株矮壮或外观正常的现象。秧苗期病苗比健苗明显高而细弱,叶呈淡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少。病苗在移栽前后陆续死亡,在枯死苗上可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黏稠霉层。大田期病株较健株高而瘦弱,节间明显伸长,节上倒生许多不定根,病部常有白色至淡红色霉层,后期还会产生许多小黑点。重病株多不抽穗,于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小粒少,籽粒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为褐色,不能灌浆结实,或在颖壳合缝处生淡红色霉。感病轻的稻株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有的外表无症状表现,但内部有菌丝潜伏。
农药快讯, 2017 (20):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