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农药快讯:2021年第15期
  文章:22篇

谈谈农药减量控害的紧迫性与相关建议

作者:周喜应 更新时间:2015-03-20 点击量:4323

    去年底,国家领导人在谈及“三农”工作时,提出“控药”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新阶段关于农药管理的特殊提法,非常必要和及时,且针对性强,其真正涵义就是要加大农药监管力度,在严格监控下生产经营使用农药,有效发挥农药的正作用,大幅减少农药的负效应。当前“控药”的重点应该是农药的减量降害。一是环境保护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要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水、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迅速增多,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人畜生命安全的要求。农药控量生产和减量使用能大大减少自然界有毒有害物的数量,降低农产品的毒物残留,从而极大减轻农药对人畜生命健康的危害。三是综合治理病虫草害对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过分依赖化学农药,造成大量农作物病虫的耐药性和抗药性提高,使得农药防治效果下降,用药量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因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发展有机农业,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科学植保,绿色植保。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先提到的仍然是粮食安全问题,强调要不断增加粮食生产能力。指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要求,“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和“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药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投入品,是农业高产稳产的保证。农药又毕竟是一种有毒有害的物质,广泛大量使用,甚至滥用,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威胁粮食安全。因此,如何科学、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防治和大幅度减轻农药的负效应,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大对农药的监控力度,大幅度削减农药的数量,降低农药的危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  农药数量过剩

    有害生物采用化学防治,见效快,方便,受环境影响小,节约劳动力。化学农药是工业产品,便于大量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农药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最初用来防治农业病虫草害,后来大量用于公共卫生、家庭卫生等方面,数量增长也十分迅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药还主要靠进口,九十年代中期出口开始大于进口。全世界有上千农药品种,我国登记的达650种;本世纪初农药年产量在80万吨左右,目前,全国农药年生产量350万吨左右,出口量在160万吨以上;国内农药年使用量近50万吨左右。我国已成为全球农药生产、使用和出口第一大国。

 

1.1  登记

    欧美国家早在上世纪初就开展了农药登记管理,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农药登记起步晚,1982年颁布实施《农药登记规定》,至今只有30多年发展史。上世纪末,取得农药登记的产品不到9,000个,90%以上是临时登记,正式登记多为国外产品。尽管农业部2007年开展了农药登记整改年活动,但登记数量仍持续大幅上升,只是正式与临时登记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2012年,农药登记产品共有29,631个,其中正式登记产品27,784个,由10年前的不足10%上升到93.7%。截止2015年1月底,共登记农药产品32,019个,正式登记产品数30,758个,临时登记产品数不足4%。登记数量如此之大,大宗作物用药的同质成分太多,有的同一成分产品达几百个,而一些小宗作物无合法农药可用。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2012年的调查,964个小宗农作物的病虫害,有874个无合法登记的农药,占90.7%。全国仅1/5的常年种植蔬菜品种、1/3的常发病虫害有登记的农药可用。农民主要根据经销商建议或农药适用防治对象选用农药,不考虑登记情况,农药使用事故时有发生,农产品竞争力低,出口严重受阻。

 

1.2  生产

    我国农药生产虽然发展迅速,形成了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料中间体、科技开发在内的工业体系,但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设施差,总产能产量增长过猛。目前有农药企业(包括卫生杀虫剂企业)达2,600多家,行业前10大企业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不到20%,前20大企业占总产量比重也只有30%左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世纪五十年代,农药年产量不足万吨,1986年也只是10.2万吨,1996年为38.1万吨,2005年突破100万吨,2013年高达319万吨。以总产量计,我国从2006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农药生产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研制投产200多个农药产品,基本是仿制国外产品,自主创制的品种数量不足10%,核心竞争力很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1.3  经营

    我国农药经营单位多而散,主体素质差,农民用药主要由个体户供应。据调查,全国共有农药经营单位35万多个,经营人员60多万,90%农药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学历,近八成的经营单位在3人以下。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农药行业销售额持续增长,销售收入从2005年的625亿元增至2012年的2,363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1%。近几年农药出口额也是增长的,稳定在310亿美元左右,但市场规模只占全球农药市场销售额的6%,排世界第五。农药出口最大特点也是货物数量大,价格低。1994年出口量为6.1万吨,到2013年,农药出口数量高达162.2万吨。经测算,我国生产的农药60%供出口,40%在国内的农、林、牧和卫生等领域应用消费。

 

1.4  使用

    据农业部调查,全国有2.5亿左右农户,从事农业生产人员3亿多个,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80%以上是农民自己完成,六七成农民购买和使用农药依靠经销商的推荐。全国大田农药年使用量35万吨左右,商品量8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农田单位面积用农药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农民安全使用农药情况堪忧,65%以上农户喷施农药没有保护措施,因农药使用不当造成危害的事故时有发生,30%多的农户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农药中毒。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调查分析,2013年全国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73亿亩次,其中,病虫害的发生面积54亿亩次,防治面积67亿亩次;农田草害防治面积16亿亩次;农田鼠害防治面积3亿亩次。31个省植保植检站(不含西藏)统计,2013年我国农业用药96.72万吨(商品量),折百量31.1万吨。其中杀虫剂和杀螨剂12.2万吨,占农药总量的40.5%;杀菌剂8.0万吨,占农药总量的25.8%;除草剂10.1万吨,占农药总量的32.4%。2013年农药使用量超过1万吨的省份有16个,用药量在24万吨左右,占全国农药总用量的75%以上。山东、黑龙江、云南、四川、河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安徽等前十位的省(自治区)用药量为19万吨,是全国农药总用量的六成。

 

2  有效监控乏力

2.1  制度缺陷,管理薄弱,农药生产经营秩序混乱

    因农药的特殊性,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农药管理法规,法国1905年制定的《农药管理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农药管理的专门法规,标志着世界农药管理法制化的开始。随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也相继制定了农药管理法。美国制定的《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杀鼠剂法》,简称《农药法》,至今已进行了10多次修改,且不断完善。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许多国际组织,都对农药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和技术规程与标准。我国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第一部专门的农药管理规章制度《农药管理条例》,虽也经过些修改,但很不完善。尤其是在管理制度设计、管理方式方法规定上存在着许多缺陷,如对生产、销售、使用假冒伪劣农药产品的管理及惩处、农药市场秩序的管理、农药负效应的防治与监控等方面相当薄弱,急需重新修订。

 

    我国农药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落后,部分企业仍在使用淘汰的工艺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侵犯知识产权现象普遍存在;农药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种多滥杂,同质化严重;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等问题突出。农药经营主体是按计划经济体制设计的专营模式,因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改革变化之大,目前实际上的农药市场处于完全放开状态。加之经营单位和个人良莠不齐,相当多的农药经营人员“卖药不懂药,违法不知法”,不可能针对防治需要而供药,更谈不上对农民进行科学、安全用药指导。从而导致农民用药不对路,防治效果差,加大了用药量。另外,故意造假、非法添加农药隐性成分的问题十分突出。2013年全国农药监督抽查中假农药占不合格农药的58.4%,农业部在市场上直接抽查的76个农药样品中77.6%检出农药隐性成分,47个“助剂”样品中,74.5%检出农药成分。

 

2.2  用药水平低,施药机械落后,环保意识差,用药量过大

    目前,广大农村基本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绝大多数农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种田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文化程度低,身体素质差,管理粗放,农药的安全使用标准和安全使用原则基本不了解,对农药的性质了解甚少,农药使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一是品种选用不当,施药方法不正确。不分作物品种用药,不管防什么病,治什么虫,也不论水稻和蔬菜,不分大棚和露地,只按照自己的习惯,怎样方便怎样用,一成不变地使用一种用药方法;也不按病虫为害习性来施药,用药量大增,药害事故也不断发生。二是药剂选择不科学,用药剂量不标准。防治同一种病虫害,多种相同作用的农药一起使用,不根据防治对象、作物和施药时间对症用药,常常是连续多次用药,用药量激增,利用率低下。三是盲目施药,用药目的不明确。不按病虫预报情况,不管有无病虫施药,防效不佳,施药次数增多。四是故意加大用药浓度,加水量不足。不按照技术部门推荐的合理用量配置农药,认为浓度越大,效果越好,造成浪费,甚至出现药害。五是随意施药,用药时间不准确。不按田间病虫草害发生的防治适期用药,而是根据自己的时间用药,因防治不适期,效果不好而不断增加防治次数,造成用药量倍增。

 

    另外,农药使用中急需高度关注的两个问题:一是施药器械落后。目前农户使用的喷雾器绝大多数还是工农-16型老式器械,“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影响了用药质量,降低了防治效果,且造成浪费,加大了农药投入量。二是随意丢弃农药废弃物。对用过的农药瓶、袋等包装物随意丢弃,污染环境,残留药物蒸发到空气中,或经过水冲、雨淋流入到河流、土壤里等产生危害。

 

3  农药负效应突出

3.1  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妨碍农业可持续发展

    污染环境是农药大量广泛使用的负效应之一,农药的溶解性、降解性、附着性、渗透性和内吸性等基本理化特性对大气、水质、土壤、环境生物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农药污染水环境,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水体中农药主要来源:一是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二是含有农药成分的雨水落入水体;三是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四是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进入水体等。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一些世界著名河流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的农药超标。上世纪末,一些国家对地球两极进行的科学考察,也都在冰川中检测到了一些农药成分。农药成分会随水分一起蒸发到空气中,从而对大气造成影响,使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增多,其浓度若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就是严重污染,势必对人体健康、其他生物健康及至整个生态平衡构成威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在环境监测中,一些大城市上空和广大农区的空气屡次检测出人类使用的农药成分。本世纪初,我国相关科研机构在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及一些农区上空均检测到了可检测的许多农药成分。土壤中的农药成分,有的是直接进入土壤的,如除草剂的施用、撒毒土、药水灌根等;有的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也有的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中的农药成分。2013年初,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称,山东、广东等土壤、水体和空气中检测出至少120余种农药残留。相关部门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2.5亿亩耕地受到农药污染,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左右。对532条河流检测发现,有82%的河流是被污染的,而44%的地表水污染是农业造成的。

 

    长期依赖化学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破坏了生态平衡。一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态系统中各生物。如农田喷洒除草剂,对周边果树田的桃李杏等敏感果树造成落叶、卷叶、变形等危害。二是影响生物群落的正常演替过程,使生态系统中生物相对贫乏和不稳定。进入土壤中的农药被土壤颗粒吸附,直接或间接与土壤微生物接触,对土壤中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危害,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腐熟,改变土壤结构,降低农田肥力,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近代灭绝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灭绝速度之快与人类大量广泛使用化学农药不无关系。三是破坏了农业病虫草害的自然控制系统,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大量杀伤天敌,削弱了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引起害虫的再猖獗或次生害虫的大发生。如鸟类、蛙类、蛇类等绝对数量明显减少。人们印象最深的麻雀曾作为害鸟绞杀也无济于事,有机磷农药广泛使用后,麻雀就稀少了。一般天敌的繁殖速度不及农业的有害生物,且对农药又较为敏感。随着大量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有害生物的抗药性不断增强,改变了田间生物种类的组成。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也越来越弱,一些受抑制的病虫草害又变成了主要的了,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主要病虫害再暴发、次要病虫害也暴发,农药使用量大幅增加,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妨碍农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类的粮食安全。

 

3.2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竞争力

    农药直接作用于蔬菜瓜果等可食作物的表面,经过生长过程进入内部;受污染的土壤、水域中的农药颗粒随着水分、养分进入农作物体内并富集,从而形成农药残留,人们食用后,就直接危害身体健康。近年来,因农药污染而引起的中毒事件越来越多,仅果蔬残留农药中毒一项,平均每年每省超过6,000宗。家禽家畜饲喂含有残留农药的饲料,或者在禽舍、畜厩内施用农药,致使蛋、奶、肉等畜禽产品造成污染,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2013年农业部开展蜜蜂安全专项调查,发现有40.4%的问卷反映蜜蜂农药中毒情况,35.1%的蜂蜜样品中有农药检出。

 

    农药污染土壤、空气和水体后,通过食物链的积累,造成公害。鱼体中农药的累积除了食物链外,还通过它呼吸作用的途径而累积。据试验,一些鱼类生活在含有农药水域中,农药富集高达几千到几十万倍。牲畜及禽鸟体内农药的积累,来源于取食含有被农药污染的饮料、野外的作物种子和谷物,或者取食被农药污染的鱼类和无脊椎的小动物。

 

    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每年都发生几十甚至上百起,因农药残留而引起的农副产品国际贸易纠纷案。

 

3.3  危害人体健康

    农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三个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危害,分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时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肌肉痉挛、神志不清、瞳孔缩小等症状,直至死亡;慢性中毒出现头晕头痛、失眠胸闷、食欲不振、乏力多汗等症状,引起内脏机能受损,影响正常生理代谢,导致癌变、畸形和突变等。人体中毒的程度视进入体内的农药品种、接触途径与进入量不同而异。轻的引起局部伤害,重的危及生命。慢性中毒起病虽缓慢,但持续期长,涉及面广,影响人数多。世界公认,帕金森病、早老性痴呆以及运动神经疾病等死亡人数大幅上升与农药使用关联度极大。农药对人类生殖系统的危害也很大,能降低精子数量,影响精子质量,使胎儿DNA受损,在子宫内中毒,导致畸形怪胎。有些农药还会导致女孩早熟以及儿童行为失常等。很多科学家早就提出农药致畸、致癌、致突变和造成人类不育不孕大幅度上升的问题是人类健康的一个很大威胁,并呼吁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

 

    使用者在农药施用过程中,可通过呼吸、皮肤的接触进入体内,危害健康。大气中残留的农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危害健康。水溶解度大的粉剂、水剂农药易被人体吸收而引起中毒,尤其是一些无嗅、无味、无刺激性的农药,易被人们忽视,中毒的可能性大一些。经过消化道进入人体的农药,主要是来自食用了受农药污染的食物,消化道对农药的吸收最强,危险性也最大,常见的农药急性中毒事故大都是误食已受农药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施药人员与包装工人中毒,主要原因是防护不妥,皮肤接触药液,经过皮肤进入体内。不管是哪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农药,如果超过了常人的耐受限量,都将会导致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失调,引起病理改变和毒性危害。

 

4  加大农药监控力度的建议

    研究和探索农药减量控害与合理使用问题,对于控制日趋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大力降低农药负效应的危害,促进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等有着十分重大意义。

 

4.1  源头控制,把好登记关,整合农药生产,净化农药市场

    充分利用特殊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机制,从准入源头上大量压减同成分的农药产品,迅速清理过剩和大量重复的相同产品,撤消一批不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为了登记而登记的同质农药产品登记证。彻底改变目前农药产品登记证数量多,同质严重而大量蔬菜与一些特色小宗作物无合法农药可用的农药准入状况。大力整合农药生产企业,坚决关停一批生产技术落后、环保投入不足、质量控制不好、研发能力不强、设备设施简陋的农药生产企业,彻底清理采用传统工艺的原药生产、制剂加工等落后生产作坊与厂家。尽快建立农药生产企业类似于药品生产GMP标准的认证制度,不达标、不合格的农药生产企业必须淘汰。大幅度削减农药产能产量,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规范农药生产秩序,促进农药企业升级。建立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全面实行农药产品可溯源管理,大力整治农药市场秩序,坚决惩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药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彻底清理无证无照农药经营者,净化农药市场。

 

4.2  改变观念,坚持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综合防治的方针

植保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植保功能必须兼顾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人畜安全等多个方面的需要,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重大课题。首先正确认识防治效果,用药的目的是控制病虫杂草的进一步为害,减少经济损失,而不是全面的消灭它。加强农田生态建设,促进生态平衡是绿色植保的重要内容。农田是农作物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栖身场所,在长期的共生中处于生态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设水土保护良好、物种多样、生态平衡的生态农田。然后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彻底改变长期完全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做法,科学合理地生产、管理和使用农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强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植保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农药对人类的危害。

 

    农业防治就是利用一系列耕作和栽培技术,根据作物-害虫-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改良环境条件以避免病、虫、草害的发生,利用各种耕作和栽培方式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减少其侵害的可能性,达到保护作物,避免有害生物危害的目的。

 

    利用各种物理方法来预测和捕杀害虫,具有经济、方便、有效和不污染环境的优点。例如,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安装各种灯具诱杀害虫;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进行种子消毒;高温、高湿、闷棚:土壤浇水后配合喷洒石灰和覆盖稻草等附加措施,覆盖地膜或棚膜,利用光能升高地温和棚温,起到杀死土传病害和虫卵的作用;利用黄色和有毒胶膜或粘膜结合诱杀温室白粉虱等。

 

    生物防治是农田害生态调控的有力手段,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有益生物,使有害生物的种族密度保持在经济效益所允许的受害范围内。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基因产品等控制有害生物,包括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性引诱剂的应用及其他有益动物的利用和遗传方法防治等。如采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稻纵卷叶螟、玉米螟和松毛虫;利用赤眼蜂(人工饲养)寄生卵的特性控制、杀死番茄棉铃虫、辣椒烟青虫等害虫;用金小蜂防治棉铃虫;用捕食螨的蜘蛛防治螨虫;用草蛉防治棉花害虫;利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等,都取得良好效果。此外,利用益鸟如猫头鹰来控制鼠害等。

 

4.3  大力削减化学农药,以生物农药等环境友好型农药替代

    在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前提下,先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以环境友好型农药替代,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品种农药。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真菌制剂,植物制剂如苦参碱、印楝素等均已较为成熟。病毒杀虫剂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病毒制剂有菜青虫颗粒体病毒制剂、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制剂、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剂等。抗生素类如阿维菌素等,可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菜蚜、黄条跳甲、斑潜蝇、叶螨等蔬菜害虫。

 

4.4  研究先进使用技术,改进施药机械,全面降低农药使用量

    一要建立健全的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网络体系,改进和选用先进的测报设施设备,做到精准测报,尤其是要提高中、长期测报的精准率,为防治农业有害生物提供可靠的依据。制定动态的合理的复合防治指标,为害水平未达到经济阈值,就无须喷药防治。真正做到有害生物防治发布及时,主攻对象明确,使用药剂对路,防治技术到位,防治方法可靠。二要建立健全的植保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首先要做到对症下药,筛选出使用剂量低、防治效果好、环境安全的农药。根据有害生物发生的实际情况,筛选药剂品种、优化防治策略。如针对害虫的抗药性、某种药剂能引起某些害虫的特殊反应等进行合理的药剂选择。蔬菜、水果、茶叶等必须根据农药的作用特点和毒性,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作物及天敌安全、无不良影响、经济的药剂品种,严禁使用高毒、剧毒、长残效的农药。其次是把握用药最佳时间,要在害虫发育中抵抗力最弱的时期及发育阶段中接触药剂最多的时间施用农药。还要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和不同药剂,选择最佳用药剂量。三要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技术,指导农民采用混用和轮用。混用可形成多位点的作用机制,避免交互抗性的产生。轮用对有害生物造成一种选择压,减少长期选用单一品种,引起遗传重组而诱发抗药性。四要大力改进植保机械,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降低农药投入量。

 

4.5  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的技术水平

    针对我国广大农民文化素质较差,科学观念淡薄的现实,必须加强广大农村的科技培训工作,大力培养农民的公众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大力推广和普及科技种田的知识。在工作调查中发现,有的农民明知农药使用不当会造成危害却偏要为之,如向已收获的小麦、玉米里喷洒防虫药剂,不按安全间隔期要求采摘喷洒过农药的蔬菜和水果,在浇灌韭菜的水中放入呋喃丹等禁用农药,将农药包装物随意丢弃或扔在池塘和水井里,夏季驱蚊蝇在居室内喷洒农药等,农药中毒伤亡事故屡屡发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及网络通迅等传统和现代的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群众大力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周喜应)

(此文刊登于《农药快讯》第6期)

tag: 农药快讯  农药信息  政策要闻  新闻资讯  专利过期产品  创制农药  新产品开发  跨国公司  农药上市公司  病虫害防治  传媒  期刊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other_detail_1345.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