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播期是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尤其对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等的防治十分重要,抓好种子药剂处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麦类病害研究专家陈怀谷研究员介绍,我省小麦生产上发生的种传、土传病害种类较多,种传病害主要是黑穗病,土传病害主要是纹枯病、全蚀病等。其中,小麦纹枯病在全省普遍发生,气候条件有利年份发生严重;黑穗病常见的是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两种,以散黑穗病为主,在全省范围内都曾有发生;全蚀病属检疫性病害,在我省局部旱茬麦田发生。此外,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是北部旱茬麦田的常发性害虫,重发年份冬前小麦就出现连片死苗、缺苗和断垄现象。
对小麦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实现“从头开始保护”是病虫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农药黏附或包裹于种皮表面,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可直接杀灭种子内外携带的病菌,对种传病害最有效;药剂处理种子还能在种子及幼苗根茎部形成保护屏障,抑制根际土传病菌和地下害虫侵袭,从而控制多种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药物还可由根部吸收传导到幼苗各部位,对多种苗期病虫害产生较好的控制效果。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小麦种子药剂处理技术推广力度较大,应用面积逐年增加,处理方法主要是药剂拌种或包衣,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统一供应包衣麦种,对上述病虫害起到了良好的防控效果。药剂种类方面,用于防病的主要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硅噻菌胺等,其中硅噻菌胺主要用于全蚀病发生区,用于防虫的主要药种是吡虫啉、噻虫嗪等,病虫害混合发生的地区常将杀菌剂与杀虫剂混用。
陈怀谷表示,生产上在小麦种子药剂处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常见的是用于防病的唑类杀菌剂使用过量或与杀虫剂混配不当造成药害,影响麦种发芽,出苗后有蹲苗现象。选用品质较好的拌种剂,病虫害混合发生的地区直接使用混配剂,有利于防止药害发生。
目前登记的小麦种子处理剂中,可兼治病害和虫害的混配剂有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的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的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美国世科姆公司的23%吡虫·咯·苯甲悬浮种衣剂等。注意严格把握药剂浓度,根据推荐用量进行包衣或拌种,不能盲目加大用量和浓度,并做到均匀、彻底拌种或包衣。
(江苏农业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