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巴斯夫”)研发,联合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西田园”)共同推出的杀菌剂新产品“健武”启动增城区域上市会。3月25日,巴斯夫在广州启动了新产品“健达”的上市会,4个月前,拜耳作物科学(下称“拜耳”)也在北京推出全新一代杀菌剂“露娜森”。短短半年内两大农药外企相继上市了3个杀菌剂产品,且均含酰胺结构的创新成分——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目标均指向经济作物市场。
据透露,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先正达”)将推出含吡唑萘菌胺的新产品“绿妃”,杜邦也将推出新产品“增威”。外企推出农药新品大有扎堆之势。
一般而言,农药领域要研发出含有创新成分的药剂,通常需耗费数年。此次农药外企如此密集地发布杀菌剂类新品,被业内人士解读为“继杀虫剂后,杀菌剂即将成为农药市场竞争热点”。
市场增长迅猛促新品诞生
研发新成分农药的困难,除了创新化学成分难以突破,还需要经过多年多地的试验示范。
据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副总工张一宾介绍,1995年,每52,500个活性成分可筛选到1个化合物开发成功。2005年,每140,000个活性成分中仅有1个化合物筛选成功。同时,1995年开发1个化合物产品花1.52亿美元,到2005年则涨至2.56亿美元。数据表明,2011年,全球前六大农药公司研发费用占其平均销售额的6.88%。
虽说农药新成分研发不容易,但市场的需求永远是企业创新产品的最大动力。近年农药市场迅猛增长,据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副教授潘汝谦介绍,2011年全球杀菌剂市场销售额为133.05亿美元,约占全球农药市场销售额的26.4%,较2010年销售额增长15.9%。2000—2011年,杀菌剂复合年增长率为6.83%,高于除草剂市场的2.98%和杀虫剂市场的4.59%。
一向将杀菌剂重点放在大田作物上的四大外企,此次发布的创新成分杀菌剂产品却均指向果蔬经济作物。这样的改变一方面来自大田作物杀菌剂市场发展速度的下降。据了解,2000—2012年,中国水稻杀菌剂市场销售额年增长率为8.5%,低于中国杀菌剂9.4%的增长率。另一方面则来自果蔬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据中国农业部调查显示,2014年全国蔬菜意向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87%。对此,巴斯夫产品经理王勇表示,大田作物仍是各公司杀菌剂的销售基石,果蔬经济作物市场则体现差异化。
国内药企多方式应对冲击
面对外企不断推出的新品,国内企业也八仙过海,应对有道。有企业选择了与外企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如广西田园已接下“健武”的全国销售权。大部分国内农药生产企业,则忙着抢注外企专利过期化学成分(如嘧菌酯等)申请复配剂,以抢占市场份额。代表产品有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碧叶”、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的“顶妙”以及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的“福塞”等。
然而,仅有少数企业正在自主研发新产品。中化农化有限公司(下称“中化农化”)产品经理沈海峰透露,中化农化将联合浙江化工院、沈阳化工院在2~3年内推出包含酰胺类的新化学成分产品。
国内创制农药多靠科研经费和科研机构,国内企业鲜有选择自主研发新品,大多因资金和研发实力不足。因国内药剂较国外起步晚,技术团队较少,即便是常规产品也常跟在外企后面。相反,外企研发实力强,通过资金反哺,能将研发和销售衔接,做透产品,并结合新产品推出一套完整的试验数据和药效试验,使示范推广更快更有效。
表1 含创新成分杀菌剂新产品细化指标比较
生产企业 |
产品 |
有效成分 |
登记作物及靶标 |
用药成本 |
优缺点 |
拜耳 |
露娜森 |
氟吡菌酰胺·肟菌酯 |
黄瓜靶斑病、黄瓜白粉病、番茄灰霉病 |
12~15 |
活性高,发病前期用药,持效14天以上 |
巴斯夫 |
健达 |
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 |
番茄灰霉病、黄瓜白粉病 |
15~18 |
活性高,发病初期用药,持效14天以上 |
陶氏益农 |
卡拉生 |
硝苯菌酯 |
黄瓜白粉病 |
10 |
与大生(绿)混用效果更好,间隔7天连用2次,速效性好,持效14天 |
中化农化 |
菌思奇 |
啶菌噁唑 |
番茄灰霉病、黄瓜白粉病 |
8~10 |
发病初期连续使用2次,持效7~10天 |
先正达 |
绿妃 |
吡唑萘菌胺·嘧菌酯 |
白粉病、灰霉病 |
未上市 |
未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