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今年由于田间菌源充足、小麦主栽品种抗病性较差,常发区4月中下旬至5月份将出现连续降雨过程,与该地区处于抽穗扬花期小麦的易感病期吻合度高,预计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大流行,黄淮北部麦区偏重流行,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在1亿亩和2亿亩次以上。
1 田间带菌率高,具备大流行的菌源量
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赤霉病常发区稻麦、玉麦连年连作,秸秆还田面积比例在90%以上,稻桩及玉米秸秆子囊壳带菌率高,菌源量满足大流行条件。4月上旬调查,赤霉病在湖北江汉平原稻桩株带菌率为6.9%~11.8%,较上年偏高;湖北东部带菌率为5%,低于上年;江苏稻桩带菌率大多在10%左右,与去年相近;安徽稻桩株带菌率一般为1.0%~5.5%,比重发的近3年同期均值偏低13.0%~53.7%;浙江稻桩子囊壳平均株带菌率在6%左右,低于去年同期,接近常年;上海稻桩子囊壳平均株带菌率为1.21%,低于去年同期的17.3%。
江汉平原、江淮中南部及其以南地区病菌子囊壳成熟度指数一般在11.1~47.5之间,沿淮地区在10以下,孢子释放时间与小麦易感病期吻合度高。
2 小麦品种抗性较差,易感生育期与病菌侵染期吻合度高
长江流域麦区除扬麦、宁麦、镇麦系列部分品种较耐赤霉病外,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整体较差。冬前,由于江淮、长江中下游部分麦区播期推迟且不整齐,冬小麦长势较上年整体较弱,部分麦区生育期较上年偏早2~5天。目前,江汉南部、沿江处于扬花期,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麦区处于孕穗至抽穗期。赤霉病菌孢子释放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且江淮、长江中下游麦区扬花期不整齐,小麦易感病期拉长,遇连阴雨天气几率增加,病害流行危害威胁加大。
3 重发区降雨天气多,对病害流行十分有利
据国家气象中心预测,4月中下旬,全国冬麦区大部比常年气温偏高1~2℃,江淮和长江中下游降水过程多,降水量较常年偏多5成至1倍,江淮、江汉东部4月15~16日,江汉、江淮4月19~22日各有一次大到暴雨,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黄淮等地4月15~16日有小到中雨。4月中下旬江淮和长江中下游正值小麦扬花期,较多的降水极易造成病害流行。黄淮等北方麦区的降水及田间浇水增加了田间湿度,易形成结露,也利于穗期赤霉病的流行。
鉴于小麦赤霉病流行快、损失重和“可防、可控、不可治”的特点,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当前应根据小麦生育期的进程,在齐穗扬花初期尽早施药预防,最大限度减轻赤霉病发生程度和危害损失。黄淮麦区要根据当地小麦抽穗扬花进度和天气预报情况,及时发布警报,科学指导适时防治,保障小麦丰产优质。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