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产品开发
农药快讯:2021年第15期
  文章:22篇

精心筛选,严谨试验 南农大研发系列新药,同时防治小麦三大病害

作者:《农药快讯》《现代农药》 陈燕玲 更新时间:2016-05-30 点击量:3493

 

 

  2016年5月24日,由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周明国教授主持的“小麦病害综合防控及抗药性治理技术示范现场观摩会和研讨会”成功召开。来自学界、政界、企业界人士齐聚淮安白马湖农场和洪泽朱贝镇示范基地,权威检阅、见证了试验示范结果,并交流研讨了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治理及综合防控技术。

 

 

 

  此次参加现场观摩考察及研讨会的嘉宾可谓大咖云集,他们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作言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浙江省农科院陈剑平院士,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张坚勇副主任,北京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张芝利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教授,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首席科学家张跃进、防治处杨普云处长、高级调研员邵振润,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宗伏霖处长,江苏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陈洪强处长,江苏省农垦集团农业处陈培红处长,江苏省植保植检站田子华站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永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彭友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院长姜道宏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丁艳锋副校长,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王源超院长,以及植保、药检系统的其他领导,企业领导、植保技术人员等80余人。

 

1药防3病,“NAU”系列药剂减量、增效成果显著

  南京农业大学在实施国家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作物重要病原菌抗药性监测及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小麦赤霉病流行预警及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研发”项目中,基于前期“973”基础研究成果,研发和组装了具有广谱、低毒、低残留、降低病菌DON毒素污染、促进小麦增产和治理抗药性、以防治赤霉病为重点的小麦病害综合防控减量用药技术。

 

 

 

  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三大主要病害,在江苏,赤霉病几乎成了小麦的头号杀手,该病不仅能引起小麦大幅减产、绝收,而且赤霉病菌分泌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危害人体健康,影响食品安全。同时,近年江苏小麦锈病、白粉病的危害也在逐渐加重。

 

  目前,市场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较少,仍以多·酮或多菌灵及甲基硫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为主,由于长期、单一使用,病原菌已对这些药剂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急需研制能有效治理赤霉病菌抗药性,降低DON毒素,高效、减量、环保防控小麦赤霉病的药剂。

 

  2013—2015年的3年间,由周明国教授团队研发的“NAU”系列技术在多地田间进行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结果显示“NAU”系列技术防治小麦赤霉病不仅比现有杀菌剂的防效增加20~40个百分点,而且用药量减少50%~90%。

 

 

专家、领导察看处理组与对照组发病情况

 

  不同于往年的只测定对小麦赤霉病防效,今年的小区对比试验以小麦赤霉病防治为重点,综合防控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筛选可同时防治3种病害的优秀药剂。

 

  田间观察发现,“NAU”系列中的大多数药剂,不仅防治小麦赤霉病,兼治锈病、白粉病的效果也十分显著。一种药剂,一次喷药,解决小麦三大病害,有助于实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

 

 

试验小麦虽为易感病品种,但药剂防效已相当高

 

16种药剂、39个处理,NAU-4与氰烯菌酯表现最优

  在白马湖农场示范基地,为便于筛选药剂,小麦品种选择了易感病品种“淮麦33”,空白对照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34.12%、27.8%、12.58%;为防止发病不均匀,90个小区中,空白对照设12个重复;为消除人为喷洒不均匀产生的影响,喷药次数由以前的1次变为2次。周教授介绍说:“喷洒1次就可以,喷洒2次只是为了消除人为因素影响。”

 

  除此之外,试验还设置了生产中常用药剂多·酮、多菌灵加倍用量对照组,探究加大用量的效果。结果显示,多·酮登记用量及3倍用量防效仅为58.18%及67.89%;多菌灵登记用量和2倍用量防效仅为49.32%和54.16%。与前3年的示范结果一致,也与多菌灵抗药性监测结果完全吻合。

 

  试验设计方面,每一种药剂设置了不同剂量处理,其中,NAU-3、NAU-4、NAU-6、NAU-16还设置了添加助剂1和助剂2的处理,试验结果显示,助剂2优于助剂1。据周教授介绍,助剂1和助剂2可干扰毒素的生物合成,提高防治效果,两者均为肥料,且助剂2非常便宜。

 

  观摩现场,综合考虑成本、用药量、防效等因素,周教授特别介绍了,表现最耀眼的NAU-4、NAU-17与NAU-18药剂。

 

  NAU-4,为生物农药井冈霉素和化学农药的复配制剂,比例1∶1,NAU-4亩用有效成分10 g时,对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达83.43%、100.00%、87.28%。NAU-4中化学药剂成本相对较高,通过加入助剂,该化学药剂亩用有效成分降为4 g,即NAU-4+助剂1与NAU-4+助剂2,这两个配方对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达74.10%、99.78%、80.84%和79.53%、99.78%、79.76%。

 

 

周教授特别介绍NAU-17防效

 

  NAU-17和NAU-18,均为含有氰烯菌酯的组合增效杀菌剂,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组合比例及不同药剂剂量下,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均达80%以上、锈病100%、白粉病75%以上。可见,NAU-17和NAU-18不仅防治赤霉病,兼治锈病和白粉病的效果也十分显著。

 

  NAU-17和NAU-18作为复配制剂不仅降低了抗性风险,而且比单剂防效更优,用药量也大幅下降,每亩12 g左右的有效成分用药量,比推荐用量减量达一半以上。与常用药剂多·酮、多菌灵相比,防效和药剂减少量更加显著。

 

表1  NAU-17和NAU-18示范试验结果(白马湖,易感病小麦)

药剂

有效成分(克/亩)

病指防效(%)

赤霉病

锈病

白粉病

NAU-17

15

82.32

100.00

78.01

NAU-17

15

84.09

100.00

75.43

NAU-18

15

85.49

100.00

85.37

NAU-18

10

83.79

100.00

87.28

NAU-18

12

87.66

100.00

77.05

 

  除了NAU-4、NAU-17、NAU-18,“NAU”系列中的NAU-1、NAU-2、NAU-6、NAU-3、NAU-13、NAU-16等药剂表现也相当优秀,在其他试验基地,结合抗病小麦品种,“NAU”系列药剂防效进一步提高,优势更加明显。

 

  周教授指出,试验中发现,对照药剂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劲兴®)亩用有效成分14.4 g、19.2 g和24 g(制剂30 mL、40 mL和50 mL)的防效无明显差异,建议大幅降低氰烯菌酯和戊唑醇复配制剂推荐使用剂量。

 

  据介绍,2016年同时在江苏南通示范基地、六合示范基地、洪泽示范基地、泰州市示范基地的试验结果显示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劲兴®)病指防效均达90%以上。

 

 

观摩现场院士、专家对氰烯菌酯很感兴趣,参阅其相关产品介绍

 

提出宝贵意见,期待成果转化

  

 

  室内研讨会上,周教授首先从研究背景、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田间试验与技术使用示范、成果转化等4个方面汇报了团队长期从事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研究取得的成就与进展。通过多年的研究、探索、验证,周教授及其团队不仅发现井冈霉素可干扰DON毒素合成和抑制病菌毒力,加入4~5 g井冈霉素,可大幅减少化学药剂用量,从而构建了生物—化学协同使用技术,而且发现了基于我国自主创制农药氰烯菌酯的药物新靶标—肌球蛋白,并承担了氰烯菌酯作用方式、抗性风险、使用技术研究有关国家项目。

 

  周教授介绍说,NAU-1和NAU-2已连续4年参加对比试验,均获得了理想效果,2014年,该成果转让给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进入登记阶段。他希望接下来其他的“NAU”系列药剂,也能尽早走向市场,服务农业。

 

  最后,鉴于成果转化到推广应用一般需要5~6年时间,周教授希望产品在登记过程中,尤其是针对重要病虫害防治药剂,农业部能够采取措施,加快登记步伐,使其迅速进入生产,发挥作用。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周明国教授

 

  康乐院士高度肯定了周教授团队的示范试验,康院士表示,周教授的试验设计非常合理、规范,不仅有空白对照而且有常用药剂对照。除此之外,还给出了经济指标,某一组药剂虽然效果不是最好,但是经济实惠,在农民可接受防效范围内,投入最少,真正地体现了是一个专家干的工作。而且康院士对现场观摩会上使用新技术——无人机进行航拍监测也表示了高度认可。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

 

  朱作言院士说,周教授的工作精神和南农大的精神一致,实在!南农大宣传较少,但工作做得实在,周教授也是,把基础研究做得扎扎实实,为农药的创制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信息。因为病原菌在不断地变化,抗性在不断地产生,朱院士建议,把这方面的研究跟其他研究,比如抗病品种研究,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研究,整个南农大不同学科形成一个团队,从不同的方面整合技术,进行研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作言院士

 

  陈剑平院士认为,周教授的研究很系统,是多年坚持的结果。一种药剂解决三种小麦主要病害,难能可贵,充分体现了绿色植保减量、增效要求。陈院士建议周教授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农药企业合作,加快这些药剂的商品化、产业化,使其尽快在病害防控上发挥作用。

 

 

浙江省农科院陈剑平院士

 

  朱有勇院士也充分肯定了周教授踏实工作的精神。朱院士赞扬周教授因问题而做研究,不因文章而做研究,建议南农大拓宽思路,和国家科技部门等单位合作,将农业生产中的品种、技术、药剂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标准。

 

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

 

  康振生教授讲述了自己同周教授多年来的合作关系,包括在我国赤霉病防控策略中“见花打药”的提出。康教授说,农业部近年从种植品种、栽培技术、药剂等方面一直在抓小麦赤霉病,周教授研发的系列药剂,为今后几年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些药剂具有用量少,解决抗药性问题,且一药防多病等特点,非常优秀。康教授也希望这项技术能加强成果转化、形成标准。同时,康教授也指出,对整个植保体系而言,我们有两个问题,需要一起考虑、一起解决,一是如何增强药物持效性,一次打药解决问题;二是近年小麦赤霉病在北方也越来越严重,药剂的研发也要针对北方,考虑北方实际情况,深入北方田间,掌握防控主动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教授

 

  邵振润研究员说自己每年都参观周明国教授团队的田间示范试验,今年更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他建议加强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虽然近年通过普及、宣传,防控技术有所好转,但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播种期、不同的田块,情况不一样,防治难度也不一样,技术指导难度大。因防治赤霉病时,经常遇到阴雨天,他希望周教授可以考虑在药剂中加入一些助剂,使其耐雨水冲刷。同时,也建议周教授考虑开发适合飞防的剂型。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调研员邵振润

 

  田子华站长表示,赤霉病在江苏是个农业生产大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每年的4、5月份,赤霉病防治是江苏整个农业系统的重要工作。田站长说,多年来周教授为江苏整个赤霉病防治策略、药剂筛选以及防治指导方面,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后田站长表态说,下一步工作要与多部门协作,从整个作物生态系统考虑,多病虫综合防控,形成苏南、苏中、苏北等几大麦区,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一套防治技术。

 

 

江苏省植保植检站田子华站长

 

  其他领导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他们都希望对赤霉病的防治,不仅要关注防效,更要注重降低毒素,建议出一套完整的防治小麦病害的技术体系,并且期待周教授的成果能早日商品化,迅速推广,服务农业。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首席科学家张跃进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王源超院长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防治处杨普云处长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农药快讯》2016年第11期)

tag: 南农大  研发  NAU  氰烯菌酯  小麦赤霉病  白粉病  锈病  白马湖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other_detail_2882.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