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小食心虫是让果农非常头疼的果树害虫之一,正如它的另一个名字钻心虫,它一旦钻进果实内,农药就对它无可奈何。近年来,梨小食心虫在果区发生呈加重趋势,除了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现在有一种生物防治新技术——迷向丝,只需缠上小小的一截胶管,就可以将虫口密度大大降低,从而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高效又环保,这种新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果区引进并推广。
提起北京的平谷大桃,可谓远近闻名。但种桃农民最担心的就是桃树上出现梨小食心虫,因为这种害虫不仅对桃子的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会持续影响桃树的生长。
2013年春天,北京平谷区峪口镇西营村的贾宝顺就在自己家的桃树上挂起了像一节节红色电线的迷向丝。“按照技术要求,每亩桃园挂33根迷向丝,每根迷向丝挂在树高2/3处的牢固分枝上。”由于已经连续使用了4年迷向丝,老贾对使用方法已经非常熟悉。
老贾指着桃树碧绿的新梢说:“以前即使打药,这些新梢也照样会被梨小食心虫蛀坏,你看现在,我这园子里每棵树的新梢都绿油油的,桃子也长得好。”
老贾的桃园里挂起的这些迷向丝,就是专门针对梨小食心虫的一种生物防治技术。是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在果树上推广的一种绿色防控技术。今年,平谷区的13万亩桃树已全部采用了这项技术。
梨小食心虫蛀梢钻果化学农药只能望虫兴叹
冬季,梨小食心虫会在老树皮里过冬,到了第2年它会变成小蛾子,再产生许多后代。它的后代不但钻蛀果实,还会钻蛀桃树嫩梢,使桃树的新梢折断,影响桃树的正常生长。
据平谷区植物保护站的监测显示,梨小食心虫的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4月中旬,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5月中下旬,第2代成虫高峰期为7月上旬,之后各代梨小食心虫形成世代重叠。
梨小食心虫属于钻蛀性害虫,一旦钻蛀到新梢或者果实中,药剂基本无法防治,因此要想防治好梨小食心虫,就一定要抓住它的幼虫孵化期及转梢为害时期。可是每年梨小食心虫的发生时间受天气影响各不相同,因此在防治上很难抓住这些最佳的用药时期。也正是这个原因,大多数种植户为了保证桃树不被蛀梢,不被钻果,只能连续多次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有的一年甚至打药次数高达10次以上。这样一来,虽然有时候保证了防治效果,但是往往增加了投资成本,而且增加了农药残留的风险,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除了桃树,梨小食心虫还可以为害早熟的苹果树和梨树。
让雄虫与雌虫迷失方向桃园农药用量大幅下降
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京冀地区负责人张业航告诉记者,迷向丝的原理是干扰梨小食心虫信息识别,让雄虫与雌虫“迷失”方向,相互找不到对方,从而阻断成虫交配,彻底防止幼虫危害。梨小性迷向技术因其环保、高效的特点,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成为一项代替或大幅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来防治梨小食心虫的常用技术。这项生物防治技术能将蛀果率控制在1%以内。
“迷向丝的使用不受天气影响,持效期达6个月以上,对蜂蜜、害虫天敌等有益生物安全,每亩只需挂33根,每亩成本为160元,连片2,000亩以上使用效果更佳。”张业航说。
贾宝顺对迷向丝的作用更是赞不绝口:“以前每年为防梨小食心虫要打药六七次,费时费力,现在不仅省工省力,而且大桃的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农药的投入却减少了。”
北京市植保站近年来不断加强试验研究,储备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粮经科科长董杰对记者说:“使用迷向丝大幅减少了桃园的化学农药使用,同时,我们针对桃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持续开展高效低毒农药防治桃园蚜虫、人工释放捕食螨防治桃园红蜘蛛、夜蛾利它素和糖醋液诱杀桃园害虫的效果对比,补充完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与推广模式,取得了控害护益、降低农残、保护环境的明显效果。”
工业化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操作简单持效长
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技术产品,迷向丝是把害虫的性诱剂集中在一根几厘米长的丝状物内,在春季害虫出蛰羽化之前绑缚在树枝上,随着温度的回升缓慢释放出超高浓度的性信息素,吸引并干扰昆虫雌雄的交配,使大多数雌虫不能产出受精卵,减少幼虫的群体数量,最终把果园中的这种害虫数量以及对果树的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理论上,这种迷向干扰技术,果树面积越大,连续使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河南、安徽、山东、辽宁、新疆等地近几年的试验示范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据张业航介绍,迷向丝属于生物制剂,选择性强,只针对一种害虫,对果树、生态、人畜都无影响,而且具有缓慢释放的效果,每棵果树只需在种植季节绑缚一次即可在整个生长季干扰对应的鳞翅目害虫交配产卵,起到防治效果,操作方法十分简单。工业化的批量生产降低了迷向丝的成本,所以,迷向丝的价格也不高,一棵树的投入相当于2次药剂的成本,甚至更低。
去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三团在蟠桃生产中推广这项绿色防控技术。今年,河北省衡水市深州林业局将这一技术送进了果品专业村。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