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禾谷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全球性小麦主要病害之一。2000年以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大流行频率不断增加,发病面积明显呈扩大趋势,在江苏淮河以南地区一般3~5年大流行一次,2~3年中度以上程度流行一次。东台市及周边地区近年来连续重发,流行频率显著增加。
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遭遇连续高温阴雨天气,田间湿度较大,极易诱发赤霉病,造成小麦产量严重下降,籽粒品质恶化,危害人、畜健康,经济价值降低,影响小麦主产区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赤霉病发生日趋常态化的当今,药剂防治仍是防治赤霉病的主要手段,自2012年小麦赤霉病特大流行以来,我们连续几年制定方案,安排相关药剂试验,探讨更为成熟的药防技术,以期对保产、保质和控减化学品投入提供更为充分依据。研究表明,赤霉病防治两遍用药效果明显优于一遍药。氰烯菌酯、戊唑醇单剂及其复配剂防治效果较好。有机硅助剂的加用能显著改善施药质量,控减农残,提高防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药剂配方防治试验
主要通过2013—2016年本地相关试验数据展示,探讨各参试药剂控病效能。选取不同年度代表性试验示范3个,参试品种主要有: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福美双、甲基硫菌灵、氟环唑、丙硫咪唑及相关复配剂型,各年度药剂有所交叉。按方案适期用药2次,5月20日前后病情稳定期一次性调查防病效果。
1.2 不同用药次数对比试验
主要以多菌灵、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戊唑·咪鲜胺、吡唑·戊唑醇等药种为代表,施药1次与施药2次进行防效差异比对,看施药次数对防病效果的影响。试验于2016年小麦抽穗扬花到成熟期进行。
1.3 添加有机硅防治示范
① 药剂品种搭配使用,适期用药2次,分别使用40%多·酮150 g+有机硅10 mL和25%氰烯菌酯120 mL+25%戊唑醇32 g+有机硅10 mL;② 扬花10%时用1次药,用40%多·酮120 g+有机硅10 mL;③ 扬花10%时用1次药,用40%多·酮120 g,对水50 kg喷雾;④ 空白对照。
1.4 赤霉病危害(混合千粒重)损失测定
小麦蜡熟期,按照赤霉病严重程度4级划分为标准,采集各级病穗50个,带回室内晾干后考种。每个病级10穗为一组,称量、计数。分别脱粒后,称总粒重。单穗粒数、千粒重。
混合千粒重损失率=(对照千粒重-各级病穗混合千粒重)/对照千粒重×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4—2016年各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效果
表1 2014年各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效果表(东台)
处理 |
病穗率(%) |
病指 |
保穗效果(%) |
控病效果(%) |
30%氟环·多菌灵SC 80 mL |
13.6 |
4.15 |
67.46 |
78.88 |
25%氰烯菌酯SC 100 mL |
12.8 |
4.9 |
69.38 |
75.06 |
40%戊唑·多菌灵SC 70 g |
14.2 |
5 |
66.03 |
74.55 |
59.7%咪锰·多菌灵WP 30 g |
16.4 |
5.5 |
60.77 |
72.01 |
45%戊唑·咪鲜胺EW 40 g |
18.8 |
5.55 |
55.02 |
71.76 |
30%戊·福WP 150 g |
17.4 |
6.1 |
58.37 |
68.96 |
28%烯肟·多菌灵WP 60 g |
22.4 |
8.05 |
46.41 |
59.03 |
40%多·酮WP 120 g |
21.6 |
8.35 |
48.33 |
57.51 |
42%甲硫·咪鲜胺WP 70 g |
22.2 |
8.7 |
46.89 |
55.73 |
50%多菌灵WP 100 g |
25.8 |
9.65 |
38.28 |
50.89 |
2%井冈·蜡芽SC 150 g |
26.6 |
10.15 |
36.36 |
48.35 |
空白对照 |
41.8 |
19.65 |
— |
— |
表2 2015年各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效果表(东台)
处理 |
病穗率(%) |
病指 |
保穗效果(%) |
控病效果(%) |
NAU-2015-1,40 |
5.03 |
1.72 |
87.5 |
88.22 |
48%氰烯·戊唑醇SC 60 |
7.35 |
1.84 |
81.75 |
87.42 |
NAU-2015-2,80 |
8.46 |
2.37 |
79 |
83.75 |
15%丙硫咪唑·戊唑醇SC 100 |
8.72 |
2.47 |
78.35 |
83.11 |
45%戊唑·咪鲜胺WP 40 |
7.91 |
2.65 |
80.35 |
81.87 |
24%咪锰·戊唑醇WP 80 |
11.11 |
3.03 |
72.41 |
79.26 |
15%丙硫咪唑·戊唑醇SC 70 |
10.16 |
3.03 |
74.78 |
79.25 |
31%丙唑·福美双SC 70 |
11.69 |
3.29 |
70.98 |
77.48 |
59.7%咪锰·多菌灵WP 40 |
13.17 |
3.43 |
67.3 |
76.53 |
42%甲硫·咪鲜胺WP 70 |
12.37 |
3.48 |
69.28 |
76.21 |
25%氰烯菌酯SC 100 |
14.31 |
3.56 |
64.48 |
75.62 |
80%戊唑·多菌灵WP 60 |
9.29 |
3.62 |
76.92 |
75.21 |
31%丙唑·福美双SC 50 |
13.83 |
3.83 |
65.67 |
73.81 |
80%戊唑·多菌灵WP 50 |
14.2 |
4.03 |
64.74 |
72.41 |
28%烯肟·多菌灵WP 100 |
12.14 |
4.15 |
69.85 |
71.57 |
28%烯肟·多菌灵WP 80 |
14.43 |
4.83 |
64.17 |
66.93 |
24%咪锰·戊唑醇WP 50 |
13.9 |
4.84 |
65.48 |
66.85 |
40%戊唑·多菌灵SC 70 |
19.94 |
5 |
50.48 |
65.78 |
75%戊唑·百菌清WP 60 |
20.4 |
5.81 |
49.35 |
60.25 |
45%戊唑·咪鲜胺WP 30 |
18.59 |
6.18 |
53.83 |
57.72 |
47%多·酮WP 85 |
26.22 |
8.47 |
34.88 |
42 |
空白对照 |
40.27 |
14.61 |
— |
— |
表3 2016年各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效果表(东台)
处理 |
病穗率(%) |
病指 |
保穗效果(%) |
病指防效(%) |
40%南农2号 SC 25 |
0.72 |
0.1 |
90.14 |
96.01 |
60%南农1号 WP 80 |
2.02 |
0.33 |
72.54 |
87.17 |
27%戊唑·噻霉酮SC 50 |
2.6 |
0.45 |
64.61 |
82.49 |
40%戊唑·咪鲜胺EW 30 |
2.46 |
0.5 |
66.43 |
80.68 |
40%咪鲜·氟环唑SC 50 |
3.58 |
0.55 |
51.28 |
78.76 |
48%甲硫·戊唑醇SC 100 |
3.77 |
0.58 |
48.59 |
77.58 |
50%多·酮WP 100 |
3.13 |
0.79 |
57.3 |
69.54 |
17%唑醚·氟环唑SC 70 |
3.26 |
0.81 |
55.63 |
68.57 |
25%氰烯菌酯SC 100 |
2.86 |
0.84 |
60.97 |
67.64 |
80%多·戊WP 40 |
3.25 |
0.91 |
55.71 |
64.99 |
25%吡唑醚菌酯SC 60 |
2.48 |
0.92 |
66.17 |
64.39 |
空白对照 |
7.34 |
2.59 |
— |
— |
2.2 二次药效果对比
图1 保穗效果对照
图2 病指防效对照
2.3 加用有机硅防病、增产效果明显
扬花初期用40%多·酮120 g加用有机硅10 mL,保穗和防病效果分别提高3.9和4.5个百分点。产量前者比后者高6.3公斤。
2次用药并加用硅助剂控病、保穗、保产效果最佳。除药剂特性和施用药次数外,硅助剂能增加药物在叶片上覆盖面积,减少不必要的流失,在增效和保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赤霉病危害损失
小麦受害后的产量损失主要体现在千粒重上,损失程度随病级增加而加大。1级损失最轻,损失率1.87%,4级损失最重,损失率32.14%,2级和3级损失比率分别为10.72%和19.17%。同时随病级上升品质下降明显。
3 小结与讨论
(1)多年试验证明,由于赤霉菌对多菌灵产生抗性,多菌灵单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呈现下降趋势,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咪唑、氟环唑、噻霉酮等对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多种不同成份、不同配比复配剂型的开发,可以替代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用来防治麦类赤霉病,从而有效减缓赤霉菌抗药性的发生。
(2)多菌灵与戊唑醇等其他无交互抗性的药剂混用,可以显著提高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氟环·多菌灵、戊唑·多菌灵、咪锰·多菌灵等多菌灵复配剂防病效果突出,明显好于多·酮以及多菌灵单剂,其中,多菌灵与戊唑醇复配,防病效果又明显好于多菌灵与咪鲜胺或福美双复配的效果。
(3)氰烯菌酯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稳定,可以继续用于大面积生产。戊唑醇单剂及复配剂对小麦功能叶有增绿作用。
(4)防治赤霉病用药2次与1次的效果差别很大。2次用药较1次用药效果一般提高10~20个百分点。由于赤霉病致病特性以及小麦较长的感病期,加之地区、田块间以及同一田块内小麦生育进程的差异,赤霉病流行将趋于常态化,适当增加用药次数对有效控制赤霉病流行危害十分重要。
(5)药剂防治赤霉病,不仅要注意不同药剂品种的交替使用,也要发挥有机硅助剂在防病保产中的作用。有机硅等助剂的加用能显著改善施药质量,控减农残,提高防效,是在等量下增药效,在等效下减用量,符合绿色植保理念,可在指导防治中大力倡导。
(本文摘编自梅爱中老师在江苏省植保植检站组织召开的“全省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研讨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