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部就多菌灵使用问题作出答复,表示将“适时提出禁限用等监管措施”、“加快多菌灵替代步伐”。这是今年百草枯水剂全面禁用之后又一个产品面临退市。
理论上,一批高毒、老旧产品退出市场对食品安全的提高将有所帮助,但在实行的时候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此前百草枯退出市场后,替代产品草铵膦价格较高,部分地区替代产品推广没有跟上,出现百草枯成为敌草快“替身”的情况。山东省农药监管部门在农药监督检查中发现,部分敌草快产品中抽检出百草枯。此种行为不仅增加了操作者安全风险,同时造成了市场混乱。笔者看来,老旧、高毒农药退出,政策是引导,满足市场需求是关键。
多菌灵的退出环境已初步具备。从防治对象来看,多菌灵多用于防治麦类赤霉病,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小粒菌核病及多种果树、蔬菜病害。针对这些病害,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一批产品表现出优异防效,能够接盘多菌灵市场。
多菌灵退出无疑为其竞争产品打开了市场。柑橘等果树上多菌灵的使用量非常大,同样是防治炭疽病、白粉病、黑星病等病害,一旦多菌灵退出,无疑是吡唑醚菌酯的一大利好消息。在水稻市场,三环唑、咪鲜胺、稻瘟灵等产品面临推广机遇。
价格无疑是多菌灵等老产品的优势。中国农药信息网检索发现,含多菌灵的单剂、复配制剂达957种。2016年8月,多菌灵原药价格约为每吨3万元(折百),而竞品咪鲜胺、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原药吨价分别是5.6万、29万和35万元。
本来企业、经销商的利润就低,甚至有经销商称多菌灵只能赠送,也正是由于低价,农民才超量使用。如何让农民接受新产品,围绕新产品减量、增效的宣传是关键。除此之外,农产品价格低迷、农药同类产品增多也会倒逼新入市的产品降价,企业和经销商应提前应对。
(农资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