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冬前化除正当时,为规避药害风险,编者列举了生产上常用、且容易发生药害的除草剂品种注意事项,供使用者参考。
1 乙草胺。小麦播后芽前施乙草胺或其复配制剂(如噻磺·乙草胺),药后3~4天内遇中等以上降雨,极易出现出苗不全或不出苗,播后芽前应慎用。
2 异丙隆。施药适期较宽,从小麦播后苗前至拔节前均可施用,但以杂草出苗前至3叶期施药除草效果最好。施用异丙隆后半个月内出现严重霜冻天气,就可能对未经低温锻炼的小麦造成较重药害,麦苗可能出现叶片褪绿、生长受抑制的现象。施药后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霜冻,小麦受害更为严重,甚至会死苗。麦田施用异丙隆及其复配制剂,一般要求施药后1周内不出现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天气。
3 甲基二磺隆。用药后某些小麦品种生长前期就可能出现临时性黄化或矮化现象,一般在返青起身后黄化现象会自然消失,用量超标,施用不当可能造成严重药害,受害麦苗叶片发黄,生长受到抑制,严重的干枯死苗。春季超量施药后,麦苗长时间不能恢复生长,会严重影响小麦穗分化和及时抽穗,故春季施用更应慎重。
4 炔草酯。每亩有效成分用量达到135克时,就会对麦苗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但麦苗随后能较快恢复。如果施药后温度低,特别是在连续遭遇寒流气温变幅大的情况下,药害更易发生。麦苗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有的年份冬春施用炔草酯后,施用后的小麦叶片黄化,严重的导致大量死苗现象。
5 氯氟吡氧乙酸。较安全的阔叶杂草除草剂,在耐药性植物如小麦体内,药物可结合成轭合物失去毒性,从而具有选择性。但用药量盲目增加,就易出现药害。一般在施药后2~3天就会出现症状,小麦主要表现发黄,植株畸形,扭曲,如每亩用200克/升氯氟吡氧乙酸乳油450毫升,可能对小麦造成严重药害,甚至出现死苗。因此,一般安全使用剂量为50毫升至70毫升。
6 2甲4氯。小麦4叶期以前使用2甲4氯,容易出现药害,形成葱管叶。小麦拔节后用药,也容易造成后期叶片葱管状卷曲,穗畸形。
(江苏省农药检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