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省水稻病虫呈多发、重发、频发态势,成为制约水稻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及时、科学、有效地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控,强化农业防灾减灾功能,特制定本方案。
1 发生趋势
全省农作物病虫害趋势会商会专家预测:2017年我省水稻重大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纹枯病大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偏重发生,二化螟在衡阳、湘潭、株洲、娄底大部和邵阳、永州、郴州局部大发生;稻瘟病、稻曲病中等发生,部分地方偏重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潜在流行风险大。稻秆潜蝇、恶苗病、大螟、稻蓟马等次要水稻病虫害及稻蝗、粘虫等突发性害虫在部分地方有加重危害的趋势。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在长沙、衡阳、益阳等地有扩散蔓延趋势。全省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面积预计达3.3亿亩次,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稻秆潜蝇、稻蓟马、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分别达8,700万亩次、7,200万亩次、6,100万亩次、450万亩次、1,200万亩次、6,000万亩次、550万亩次、600万亩次。
2 防控目标与任务
总体目标: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力争达到1,800万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1,100万亩,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单个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总体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通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水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杜绝违禁农药下稻田,不出现稻谷农残超标事件。
防治任务:全省水稻病虫防治面积预计达4.5亿亩次,其中二化螟和大螟8,000万亩次,稻飞虱12,000万亩次(含“治虱防矮”面积),稻纵卷叶螟8,500万亩次,纹枯病7,400万亩次,稻瘟病1,500万亩次,稻曲病1,300万亩次。
3 防控策略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突出重点、分区治理”的科学防控策略。全省各类型稻田以“四虫四病”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秆潜蝇、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重点防治对象。对二化螟,全省分为三大类防控区,着重抓好一类防控区全程控制。对早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怀化、沿湘西北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南岭山区及湘东、湘中部分地区为重点区域,全省各地要着重抓好中晚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控防;8、9月份,适温多雨的天气条件下,适时抓好中晚稻稻曲病预防。根据水稻品种抗感特性和气候条件,拓宽稻瘟病预防区域,特别是山丘区、老病区和镉低积累水稻品种替代种植区要重点关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重点是中晚稻,长沙、怀化、永州、郴州、邵阳、娄底、衡阳南部等地区为重点防控区域。稻秆潜蝇防控重点是传统重发区和近年为害明显上升区域,重点抓好关键世代防治。稻水象甲等检疫性病虫害及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各市州与相关县市区要互通信息,开展联防联控。
4 技术措施
各地要加强水稻病虫监测,落实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依照湖南省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湘农业办质〔2014〕20号文件),选择适合本地的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推广。在科学合理用药技术上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根据病虫监测信息,强化精准施药。
二要按照新修订的《湖南省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科学用药品种》(湘农办植〔2015〕58号),因地因时制宜,从推介品种中选择适合本地的高效、环保药剂,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现用,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药剂。稻虾、稻鱼、稻蟹等稻田综合种养区域,不要应用含阿维菌素、甲维盐、噻嗪酮、吡虫啉、醚菊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丁硫克百威、氟虫腈及有机磷等药剂。
三要普及种子处理技术,强化秧田期病虫害防治,尤其是提高稻瘟病、恶苗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蓟马等的预防效果。注重芸苔素内酯等优良植物生长调节剂科学施用。
四要注重施药技术,提高药剂防治效果。避开高温和强光照时段施药。用足水量,常规喷雾情况下亩用水量不少于15公斤,水稻生长后期应加大用水量。
五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4.1 稻飞虱
(1)保护利用天敌。推广保蛛治虫、稻鸭共生等生物防治和田埂种豆、种芝麻等生态调控配套技术措施,充分发挥天敌在前期的控虫作用。
(2)灯光诱杀技术。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每盏灯控制面积为30~40亩,天黑开灯、凌晨1点关灯。
(3)药剂防治策略。防治早稻飞虱要在水稻孕穗前发挥天敌自然控制和植株补偿作用,减少用药,孕穗至抽穗前虫量达到每百丛1,000头时,争取1次用药防治过关。中、晚稻飞虱提倡全生育期确保两次用药,发生量较大情况下合理安排第3次用药:第1次安排在分蘖期,当飞虱虫量达到百丛500头时施药;第2次安排在孕穗末期,用长持效期药剂“压前控后”,即“压四控五”防治措施;需安排第3次防治的,在穗期当百丛虫量常规稻为1,000头、杂交稻1,500头时用速效药剂防治。
药剂选择:要避免使用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的低含量复配制剂。早稻飞虱防治选用高含量的吡虫啉、醚菊酯。中晚稻第1次选用噻嗪酮,成虫量大时用噻虫嗪;第2次选用呋虫胺、吡蚜酮、三氟苯嘧啶,虫量较大的情况下若使用呋虫胺、吡蚜酮时可混用烯啶虫胺;第3次用吡蚜酮与速效药剂如烯啶虫胺、速灭威、敌敌畏等混用,也可单用三氟苯嘧啶,缺水情况下选用敌敌畏或速灭威拌毒土撒施,鉴于毒死蜱农药残留期较长,不得使用毒死蜱拌毒土撒施。
推荐用量:呋虫胺、噻嗪酮、吡虫啉、吡蚜酮、三氟苯嘧啶、噻虫嗪、烯啶虫胺每亩次施用有效成分分别为7.5~10 g、15~20 g、5~6 g、6~10 g、1.6 g、1.5 g、5 g。要注重施足药液量,水稻生长后期每亩对水30 kg确保喷药质量。敌敌畏、速灭威毒土法撒施时,每亩次施用有效成分分别不少于240 g、125 g,注意分厢撒施,以防药害事故发生。
4.2 稻纵卷叶螟
推广田埂种豆、种芝麻等生态调控配套技术措施,充分发挥保蛛治虫、寄生性天敌的控虫作用。
化学药剂防治主要做好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的防治,注重保护功能叶片。大发生情况下,提倡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施药,分蘖及圆秆拔节期每百丛有50个束尖,穗期亩平有幼虫10,000条以上,均应列为重点防治对象田。防治药剂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阿维·氟酰胺、四氯虫酰胺、高含量的甲维盐与阿维菌素。
4.3 二化螟
根据上年二化螟发生危害情况和水稻种植结构、气候等条件,将全省分为三大类防控区,分区施治。
一类防控区(危险区):衡阳全市、株洲全市(炎陵除外)、湘潭全市、娄底双峰县、邵阳邵东县、郴州安仁县、永州祁阳县。一类防控区要自始至终抓好1~4代二化螟全程治理,特别是要全面实施冬后翻耕灭蛹,栽培冬季作物的稻田采用性诱剂诱杀越冬代成虫,在1个作业区域内统一栽培类型,统一种植品种,严格统一播期。
二类防控区(潜在危险区):长沙全市,常德汉寿县,邵阳、娄底、永州、郴州、株洲等5个市除一类防控区外的其它县市区。要严密监控二化螟发生发展态势,在狠治一代压基数基础上,视虫情动态加强第二、三代应急防治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一类防控区防治技术方案实施。
三类防控区(一般发生区):全省其它地区。此类区域按照常年常规办法防治二化螟。
关于二化螟的防治技术参考湘农业明电〔2017〕1号附件中的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控技术方案(详见“防控链接”)。
4.4 稻秆潜蝇
加强农业防治,及时处理越冬虫源。冬季清除空闲田、田梗、水沟边杂草,以减少稻秆潜蝇的越冬寄主植物,降低越冬虫口基数。对空闲田进行及时翻耕,在化蛹初期结合春耕灌水,能起到较好的杀蛹作用,减少冬后基数。
强化秧田防治,以中晚稻为重点,以控制穗期为害为关键,及时开展化学防治。当为害株以稻苗刚展出的“破叶株”为标识,秧田期被害株率1%以上、大田被害株率在3%~5%时进行防治。选择药剂用毒死蜱(限于水稻分蘖期应用)或高含量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或甲维盐等喷雾防治。
4.5 稻水象甲
(1)非化防措施。加强水、肥管理,适当浅水栽培,水稻生长期间注意晒田,使稻田泥浆硬化,抑制稻水象甲幼虫危害。水稻收割后,稻草实行灭虫处理,铲除稻田周边杂草。育秧时可使用20目防虫网全程覆盖,阻隔越冬代成虫迁入危害。在拔秧移栽时,清洗秧根,降低秧苗上携带稻水象甲幼虫的数量。
(2)化学防治措施。重点防治越冬代成虫。主要在秧苗期和移栽后针对成虫防治。防治药剂推荐使用丁硫克百威、醚菊酯、氯虫·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一代幼虫,主要在水稻分蘖期后针对幼虫防治,毒土撒施,防治药剂推荐使用氯虫·噻虫嗪、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等。
4.6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4.6.1 推行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应避免种植本地区近几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明显重发品种。
(2)推广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等水稻健身栽培措施。
(3)适当加大播种量,合理密植,或预留备用苗,以备水稻分蘖期田间发病时“掰蘖补苗”之需。
4.6.2 加强监测
一是做好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发生量、带毒率的监测。按照病虫测报的要求,洪江、东安、醴陵、新邵四县市认真监测白背飞虱消长动态,从5月上旬至6月底每7天从田间随机采集白背飞虱虫样(每次样品数不少于50头,用少许酒精浸泡),寄至湖南农大11教学楼植物保护学院检测带毒率,联系人李有志教授,电话13808477468,email:786979505@qq.com。其它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适时采样与送样检测。二是及时掌握早稻、早播一季稻白背飞虱迁入、发生情况,为中晚稻分类防治提供参考。
4.6.3 化学防治技术
以怀化、永州、长沙、株洲、邵阳、郴州、衡阳南部地区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点防控区域,需按照下述几步做好预防措施。其他地区要普及种子处理与秧田防治。
(1)拌种技术。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6 g或者30%、7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3 g,先与少量清水混匀,再均匀拌干种子3 kg(杂交稻)或干种子5 kg(常规稻),凉干4~10小时即可播种。提倡选用吡虫啉或噻虫嗪与咪鲜胺或戊唑醇的复配种衣剂或拌种剂拌种,同时预防多种水稻病虫。
(2)“治虱防矮、虫病共治”的集成技术。主要技术路线是拌种+送稼药+本田初期施药(移栽后7~10天)。要合理选用农药,送稼药可采用吡虫啉或噻嗪酮与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病毒抑制剂(如毒氟磷、香菇多糖、超敏蛋白等)现配混用,本田初期用吡蚜酮、吡虫啉或烯啶虫胺与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病毒抑制剂等药剂,大发生情况下适当前移大田中晚稻飞虱防治时间。
4.6.4 适时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一是对发病秧田,要及时剔除病株。二是对大田分蘖期发病株,及时直接踩入泥中,然后从健丛中掰蘖补苗,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早发。三是对发病特别严重的丘块,及时翻耕改种。
4.7 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
(1)强化农业防治措施。种植对稻瘟病、稻曲病抗性较好的品种,不得推广对稻瘟病、稻曲病严重感病的品种。加强肥水管理,避免过量和过迟施用氮肥,实行健身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普及推广种子处理技术,通过咪鲜胺、戊唑醇包衣或拌种,预防稻瘟病等病害。
(2)加强监测预报。根据品种抗感特性及布局、地理环境、天气变化和水稻生育期,及时做好稻瘟病、稻曲病病害动态和流行趋势分析,及时发布预报警报,科学指导预防与防治。
(3)适时选用对口药剂防治
纹枯病:第1次在水稻分蘖末期封行时优选高含量井·蜡芽或井冈霉素防治,第2次防治时期为病丛率在20%~30%时,选用苯甲·丙环唑、噻呋酰胺、己唑醇、苯甲·嘧菌酯、嘧菌酯等药剂防治。
稻瘟病:采取分类防治。一是针对稻瘟病发生区域的感病品种,普遍采取分蘖期预防叶瘟和穗期预防穗瘟两重预防措施。二是对稻瘟病发生区域的较抗稻瘟病品种,视情况采取防治措施,当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实施药剂防治,破口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药剂选用高含量三环唑、嘧菌酯、稻瘟灵、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肟菌·戊唑醇,历年发病较轻的区域,可采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等生物制剂。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农药,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不要使用敌瘟灵等抗性较强的药剂。
稻曲病:遇适宜发病天气,选择合理时间施药。选择戊唑醇、苯甲·丙环稻孕穗末期开展预防,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前5~7天施药,选用持效期长、杀菌谱广、安全、低毒的杀菌剂防治。
防治穗期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提倡1次用药同时兼治。
5 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水稻重大病虫防控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纳入各级政府和病虫防治指挥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要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水稻病虫防控工作的要求,切实落实水稻病虫防控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分管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农业部门主要领导是具体责任人,有关专家和农技人员是技术责任人,实行严格的责任目标考核,对因病虫危害造成严重减产的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严格责任追究。
(2)强化资金保障。各级农业部门要努力争取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粮食发展资金、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中安排经费用于支持水稻病虫的防控,确保虫情会商、示范推广、宣传培训、病虫信息与防治技术进村入户和应急防治经费全面到位。及早动员社会力量,做好防控物资储备、调入计划和供应渠道建设,确保防控物资供应。
(3)强化监测预警。各地农业部门要落实足额植保人员,确保监测调查到位,及时开展病虫情会商,准确发布病虫预报、警报;按时启动和做好值班制度、周报制度与关键时期的日报制度,及时将有关信息逐级上报;充分利用电视预报、手机短信、固定电话语音提示、病虫情报公告版、病虫防治通知单等形式,千方百计提高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入户率。
(4)强化市场监管。各级农业部门要利用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之契机,强化农药市场监管,加大查处假冒伪劣农药特别是号称“全打药”的力度,加大对专业化统防统治用药监管,及时依法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农药市场秩序,确保防控病虫害用上“放心药”。禁止氟虫腈、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制剂等禁用农药下稻田。
(5)强化工作督导。各地要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督查制度,强化督促检查,不定期通报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做到防控措施及时到位。省农委成立了以邹永霞副主任为总负责人的水稻重大病虫防控督导组,下设五个督导小组,将采取日常联系与实地督导相结合的方式督查指导各地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
防控链接
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方案
水稻二化螟是我国南方稻区的重大害虫,其发生危害严重性,素有“南螟北蝗”之说。湖南更是二化螟的重发地区,尤其是近几年受害虫抗药性水平提高、气候变暖及桥梁田增多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二化螟在我省衡阳、株洲等地区呈暴发之势,严重危胁水稻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为有效控防水稻二化螟,特制定此方案。
1 发生趋势
2016年,全省水稻二化螟发生面积4,811万亩次,重发区集中在衡阳、株洲、湘潭、邵阳、娄底地区。这些地区主害代防治前虫口密度及冬前有效虫源数量均达到大发生水平。根据二化螟发生的气候条件、耕作栽培条件及防治因素等因子,结合历史资料综合分析,预计2017年水稻二化螟危害范围有进一步扩大,危害程度有进一步加重的态势。全年二化螟发生面积预计达到5,600万亩次,比上年增加17%。加之二化螟发生世代重叠,抗药性问题突出,防治难度大,如不采取切实措施,将造成严重灾害。
2 防治策略
采取“综合防治、分区施治”的防治策略。“综合防治”就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运用诱控、化学防控等防治措施,把二化螟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分区施治”是根据上年二化螟发生危害情况和水稻种植结构、气候等条件,将全省分为三大类防控区,分区施治。
一类防控区(危险区):衡阳全市,株洲全市(炎陵除外),湘潭全市,娄底双峰县,邵阳邵东县,郴州安仁县,永州祁阳县。一类防控区要自始至终抓好1~4代二化螟全程治理,特别是要全面实施冬后翻耕灭蛹,栽培冬季作物的稻田采用性诱剂诱杀越冬代成虫,在一个作业区域内统一栽培类型,统一种植品种,严格统一播期。
二类防控区(潜在危险区):长沙全市,常德汉寿县,邵阳、娄底、永州、郴州、株洲五个市除一类防控区外的其它县市区。要严密监控二化螟发生发展态势,在狠治一代压基数基础上,视虫情动态加强第二、三代应急防治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一类防控区防治技术方案实施。
三类防控区(一般发生区):全省其它地区。此类区域按照常年常规办法防治二化螟。
3 技术措施
3.1 农业措施
切实推行“早稻+晚稻”、“一季稻”、“油菜+一季稻”、“蔬菜+一季稻”、“一季稻+再生稻”等种植模式,严格分作业区域布局,统一采用上述种植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播期,减少二化螟桥梁田。全面落实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结合栽培措施,及时翻耕灌深水灭蛹,降低二化螟虫源基数。普及推广在田埂上种植香根草等诱集作物,引诱二化螟,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作物,蓄养害虫天敌控制二化螟。
3.2 诱控措施
广泛推广应用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技术。性诱剂诱杀每亩放置一个诱捕器,从始蛾期开始放置至盛末期收回,每代换一次诱芯,连片诱杀。未翻耕的板田、栽培冬季作物的油菜与蔬菜田,是重要的虫源田,需同时应用性诱技术。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每盏灯控制面积30~40亩,注意天黑开灯、凌晨一点关灯。
3.3 化学措施
关键点:狠抓中晚稻秧苗防治;双季稻以第一、三代为重点,一类防控区还要着重抓好迟熟早稻第二代、晚稻第四代的防治;单季稻以第二、三代为重点,大发生时分蘖期和穗期治螟并重。
防治时期:坚持按防治指标适时用药。防治分蘖期二化螟,当枯鞘株率达3%或枯鞘丛率5%时用药;防治穗期二化螟,如上代亩平残留虫量500条以上,当代卵孵盛期与水稻破口期相吻合时(每亩卵块数达到50块),在卵孵始盛期至高峰期用药防治(氯虫苯甲酰胺、氟铃脲两类农药要提前到卵孵始盛期)。主害代防治争取大面积一次用药防治过关,一类防控区有几个蛾蜂时,可按“压前峰控后峰”策略适当增加防治次数。
防治药剂:各地应根据本地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水平和药剂筛选结果选用有效药剂,开展轮换用药与交替用药。一类与二类防控区推荐氯虫苯甲酰胺、或甲氧虫酰肼·乙基多杀菌素(限对第一代二化螟)与高含量阿维菌素、或高含量甲维盐、或杀虫单、或杀虫双、或丁烯腈等药剂混用,世代重叠明显时建议增加氟铃脲等杀卵性较强的药剂。提倡添加激健、怀龙特、有机硅等助剂,提高农药利用率。三类防控区可应用氯虫苯甲酰胺或氟虫双酰胺单剂,虫量较小时可采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t.)等生物药剂。
注意事项:穗期防治药液量常规药械防治亩平不少于30公斤,植保无人机防治亩平不少于1.2公斤,苗期可适当减少药液量。防治时田间要保留浅水层。施用阿维菌素、甲维盐、苏云金芽孢杆菌时,需避免高温、强光照下用药。